书城传记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8073300000020

第20章 奸人作祟,初胜即败

大唐王朝遭受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大劫难,然而,在忠臣良将的奋力抵抗中,唐军节节败退的局势开始有所扭转。当时由于安禄山的叛军来势汹汹,快速的起兵南下,直到攻陷洛阳一个多月,安禄山忙于称帝的时候,唐军才缓过神来,寻求抵抗之法。然而,此时的形势对唐军极为不利,唐军几乎没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与安禄山的叛军相抗衡。在这样危机的时刻,郭子仪不计前嫌举荐李光弼,然后率领军队东进,并且击败高秀岩于代北,此时又有颜氏兄弟抗敌于河北,东平(山东东平西北)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山东济南)太守李随阻敌东进略地,至此,唐朝廷才基本上将局面稳定下来,但是这也是暂时的,如果没有积极的作战方案和部署,唐军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在郭子仪的正确部署下,才将战争形势暂时扭转过来。随后,颜真卿、贺兰进明攻取魏郡、信都,郭子仪、李光弼嘉山奏捷,真源令张巡拒敌于雍丘(河南杞县),南阳节度使鲁炅、颍川(河南许昌)太守来填扼守城池,再加哥舒翰固守渣关天险,安禄山叛军处于四面受阻的急迫危困之中。唐朝廷扫平叛乱,看来已是指日可待。

面对这个非常有利的形势,郭子仪本来已经有了应敌之策,然而,在当时的局势下,朝中的奸臣依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危亡。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节节胜利,切断了叛军前后方的联系,此时,郭子仪本想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迫使安禄山北撤,到时安禄山肯定会因后方受到威胁,军心动摇,而放弃洛阳。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昏聩的唐玄宗求胜心切,听信只会一味逢迎,排除异己的奸相杨国忠的话,多次遣使催促哥舒翰进军收复陕、洛,终使大好形势付诸东流。哥舒翰是在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朝中一时无将可派的情况下受命的。当时哥舒翰正患有中风,在长安家中瘫痪卧床已经长达十个月了。由于他深感自己体力不支,所以不敢受命,以免误了国家大事。然而,当时的唐玄宗已经是全然没有了主意,听信杨国忠的一些不实之言。在这种病急乱投医的时候,他再三催促哥舒翰出镇潼关。当时,虽然哥舒翰拥有号称二十万的军队,但绝大部分是从京师临时招募来的市井游手好闲之徒,没有多大战斗力,来自河西、陇右等镇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又因主将高仙芝、封常清无辜被杀,士气低落,哥舒翰是个徒有威名的半废之人,不能治事。在君命不可违的情况下,哥舒翰只好接受任命,驻守潼关。然而,此时的哥舒翰却倚仗兵权在握,首先公报宿怨,使人假造密信,以暗通安禄山的罪名陷害安思顺。此时的唐玄宗终日惶恐,根本无心思虑,于是,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下令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处死。唐玄宗的这一草率举措,却使得杨国忠心生恐慌,惧怕哥舒翰图谋加害自己。杨国忠为自身安全之计,奏请挑选监牧士卒三千人,在禁苑中训练。又招募1万名新兵,屯于灞上(陕西西安东)。名为御敌,实则为了防备哥舒翰。

当时,朝野上下以杨国忠欺君误国,招致祸乱,无不深恶痛恨,除之而后快。哥舒翰的部将王思礼请求上奏玄宗: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来杀掉。哥舒翰说: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虽然此时的哥舒翰手握重兵,但是他非常清楚杨国忠的阴险狡诈,所以也时刻在关注杨国忠的动向。后来,哥舒翰得知杨国忠组织军队,也担心会遭其暗算,立即上奏请将灞上军由潼关军来统领。六月初一,哥舒翰将统率灞上军的杨国忠亲信杜乾运召至潼关,找了一个理由将他斩杀在军中,以泄私愤,同时也达到震慑杨国忠的目的。杨国忠得知这一情况后,更加恐慌,他非常害怕此时的哥舒翰会向他下手。于是,杨国忠便竭力想要使哥舒翰尽速出关作战,以免夜长梦多。大敌当前,将相之间尚且如此尔虞我诈,全然不顾国家存亡,又怎么能够齐心抗敌呢。

在朝廷内是这样,在唐朝军队中也是非常的混乱。统领骑兵的王思礼与统领步兵的李承光,互相争长,各不相让,军令不能统一。唐军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潼关天险。如果指挥得当,依靠有利地形,抵挡叛军入关,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下令深沟高垒,准备闭关固守。当时潼关形势对唐军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潼关西距长安仅300余里,地当京畿、河东、河南三道交界之处,南倚华山,群峰重叠,不利行军;北面是黄河激冲直来,在南原之下急折东流。南原沟深坡陡,原下河水紧傍,无路通行,险阻天成。隋末唐初,潼关城在南原之上(陕西渣关城北村一带)。至武则天时,因河道不断下切而水势有所降落,原麓河畔始可行人,东西大路渐而移于原下,关城也向北迁至滨河之处,仍然控制着东西交通。潼关以东,在秦岭、崤山与黄河之间,就是古来有名的函谷道,山路狭窄。高崖陡峭,松柏茂密,遮蔽天日,以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道是崤山北麓东西往来的必经之途。崤山之南是洛水河谷、熊耳、外方诸山,皆为秦岭东延的支脉,山峦连绵,交通艰难。潼关天险可恃,是为地利。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底至天宝十五年(756)五月,哥舒翰一守就是半年。安禄山曾派他的儿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禄山见强行攻险不行,便命崔乾祐将四千老弱病残的部队驻陕州,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哥舒翰虽然体力不支,但他还是很有经验的将领,也深知在当前的形势下,潼关只可固守,不可出兵迎敌。同年五月底,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在嘉山大捷之后,积极准备北取范阳。二人联名上奏朝廷:“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避之,不可轻出。”郭、李二将的奏议,从全局出发,是以较小代价,赢得平叛胜利的最佳战略。然而,杨国忠心怀鬼胎,而此时的唐玄宗也是求胜心切,竟置郭、李二人的奏疏于不顾。适逢有探报上奏:叛将崔乾祐在陕郡的兵力不足4000人,而且都是老弱,戒备松弛。唐玄宗即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此时的潼关虽然险要,但是将相猜忌,内部不和。守关唐军号称20万,声势虽盛,但诸将争权,号令不一,军纪松懈,士气低落。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当时正在哥舒翰幕府中任职,身在潼关。他在战后曾痛陈错失潼关的原因:“仆射哥舒翰……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著军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

开始的时候,由于有郭子仪等将领的建议,唐玄宗一时还没有听信杨国忠的一些话。但是,由于唐玄宗长期在外,深感疲惫,也想早日回京。在这样急切的求胜心理下,终究没有抵挡住杨国忠的再三进言。杨国忠屡次在唐玄宗面前进言,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便连续不断地派遣宦官去潼关,命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抚膺恸哭,在不可再推的情况下,于六月四日领兵出关,六月七日,两军相遇于灵宝(河南灵宝)西原。叛军已抢占险要。南靠大山,北据黄河,伏兵于70多里长的隘道两侧,静待唐军进入圈套。六月八日,哥舒翰乘船在黄河中流观察形势,遥望叛军兵少,传令大军前进。王思礼率5万人在前,庞忠率10万人继后。哥舒翰随即率3万人登上黄河北岸的高冈,命令擂鼓以助军威,而叛军以不足1万人迎战,队形散漫,前后不继。唐军官兵望而笑之。交锋之后,叛军一触即溃。唐军不知是计,随后追击,进入隘道。顷刻之间,叛军伏兵齐出,滚木巨石乘高而下。唐军人多路窄,拥挤不堪,枪矛无法施展,死伤惨重,面对这样的情景哥舒翰急令以马拉毡车冲击前进。不料中午过后,东风骤起。崔乾祐以数十辆草车阻塞唐军毡车,乘风纵火。函谷道中顿时火光熊熊,烟雾蔽天。唐军迎风受烟,睁不开眼,难辨敌我,自相冲杀。随即聚集弓箭弩手向烟雾之中射击,天黑箭尽,才发觉并无叛军。此时,崔乾祐早已调动精锐的同罗骑兵绕过南山,从唐军背后发起攻击。唐军前后受敌,惊骇大乱,或丢盔弃甲遁入山谷,或相互拥挤推入黄河淹死,呼喊之声震天动地。叛军骑兵如虎入羊群,追逐杀戮。唐军完全失去指挥,后队望见前军溃退,都只顾自逃命;河北军望见河南军战败,也后撤四散。

哥舒翰带数百名骑兵从首阳山(山西永济南)西面渡过黄河,进入潼关。潼关之外挖有三条防御壕沟,皆宽二丈,深一丈。溃兵争抢人关,人马拥挤坠入壕沟,须臾而满。后面的败兵踏着这血肉之桥,得以通过。逃入关内的残兵只有8000余人。哥舒翰到达关西驿站,张贴告示收罗溃兵,想重新守卫潼关口,然而此时唐军大势已去,无法再组织力量与叛军抗衡了。番将火拔归仁等人以骑兵包围驿站,逼迫哥舒翰降贼。哥舒翰不答应,结果被火拔归仁捆绑在马上,劫持东去。适逢叛将邓季阳、田乾真各带数百骑兵前来,火拔归仁遂向叛军投降。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阳后,为了保全性命,最终投降叛军。然而,安禄山早已是嗜杀成性,对于和他作对的唐军,他是不会饶恕的,最后哥舒翰仍落了个囚禁被杀的下场。哥舒翰被杀后,潼关顿时群龙无首,而且面对如此惨烈的攻势,留在潼关驻守的将士,纷纷投降。安禄山的叛军很轻易地就攻取了唐军最重要的一个据点。

至此,唐军的形势由当初的相持变成了被动挨打。郭子仪等将领拼命争取来的好形势毁于一旦,唐军又陷入到了危机当中。当正准备进取安禄山的老巢范阳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非常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