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教练模式
8072100000022

第22章 回应

回应是此刻的感受,是反馈区分的一种形式。回应包含有回答和反应两层意思,一般来讲,回答是用说话来回答,反应是用非口头语言的方式,例如身体语言、情绪等。教练聆听和区分后,就要用回应来为对方照镜子。

用说话来回应,说话的内容很重要,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也很重要。当团队成员大胆地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计划时,领导者用关切的语气回应“你行吗?”听者能够感觉出领导的询问和怀疑,他有可能会继续谈论他的想法,让领导者看到他的能力和计划的可行性;如果领导用上升的语调问“你行吗?”还伴有一脸的不屑,对方会主动停止探讨,因为他从领导者的回应中看到了蔑视。当然,“你行吗?”不是一个好的回应。

非口头语言的回应也有强大的力量。在公司会议上,领导者在发言,下面有人窃窃私语,领导者停顿下来,用制止的眼神看着说话者达一分钟,然后继续开讲。对方明白这是领导对自己开小差的回应,会收敛与会场气氛不和谐的行为。

回应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西方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一生中,投射的作用不可忽略,在人们小的时候,父母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自己身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长大后,人们将自己的信念和看法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影响到他人的信念。投射就是通过回应来完成的,比如小时候经常被告知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当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一般得到的是训斥的回应,做了希望被做的事情,得到的则是嘉许的回应。被视为不成才的人,肯定在他的生活中有人用回应来引导他不成才。

回应的出发点可以是贡献对方,也可以是批判对方,分别为贡献性的回应和批判性的回应。贡献性的回应,是抱着真正关心对方的信念和心态,目的是为了对方更好地成长;而批判性的回应,则是将对方视为肇事者一类的角色,看不惯或者看不起对方的言行,回应的方式是否定、批判和打击。

批判性的回应者,一般都显示出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认为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再列举出对的标准和方向,好像对方只有按照他说的去做,才能够“修成正果”。其实,在“我”与“对方”的关系中,他们上演的还是“我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这幕剧情,并没有把对方放在首位,他们不是为对方的成长担负责任,而是为对方没有听自己的话而痛心疾首。贡献性的回应者,把对方作为核心,回应的是自己的体验,与对方的关系是“我贡献我的体验,与对错无关。”

教练回应的是体验,是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对错与好坏的标准,更不是对好坏对错的批判。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教练客观反映真相的基础和条件。也就是说,教练所有的回应都是源自于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当教练把焦点摆在对方身上去表达某个体验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如何理解回应的是体验?教练聆听到对方说话中有不满,就回应他:“我觉得你有不满情绪”,当教练听到对方在转移话题和推卸责任,可以回应:“我听到你在转移话题,也听到你在推卸责任。”反之,批判性的回应则不是这样,而是:“我觉得你很贪心!”、“你别转移话题,别推卸责任!”总之,教练回应的是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批评被教练者。其他的语言和表情,如打击、发泄、讨好和讽刺等,都不是真正的回应。

教练回应的出发点是支持和贡献对方,回应的心态是真诚负责、直接明确以及即时的。贡献自己的体验可以帮助对方清楚他的位置,“我体验到你很不开心”、“我体验到你很犹豫”、“我体验到你很放松”等回应真实地照见了对方的状态。只有支持者,才可能做到心中“无我”,平静而客观地贡献自己的体验。教练回应的内容和神情,一定要发自内心,你是怎么样的体验,就真实地回应,不能勉强和回避,勉强与回避只会增加教练与对方的不信任。回应的时候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要在话题已经走远的时候,再回头来回应刚才的体验,回应一定是直接而即时的,是当下这一刻的体验。

大部分人有“糖衣炮弹”式的说话方式,先貌似很真诚地说:“你的××(表现/想法等)很好”,接着话锋一转,“不过/但是,??”。尤其是一些领导者,很喜欢“糖衣炮弹”的套路,对人先扬后抑,好像是在肯定和表扬,主要内容还是在批评和教训。教练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你对被教练者有不好的体验,直接回应给他,千万不要让对方“心理急转弯”,这样只会让对方体验到你的虚伪。

回应不是给建议。“你最好??”、“你应该??”、“你需要??”这样的语句,带出来的是建议和教育,是说话者的主观想法和方法,不是切身的体验。教练是镜子,镜子只告诉你打扮得如何,而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打扮,只有回应自己的体验,教练才是一面中立的镜子。

人们照镜子,会很快做出调整,但是照信念和心态的镜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快速接受和主动调整的。人们对教练的回应,会出现:保护自己、自我解释、竭力辩驳、选择性接收、抗拒、自我检视和接受等不同的反应。

当对方抗拒教练的回应时,教练自己的反应很重要,它关系到教练能否进行下去。此时,教练不能采取以下的这些反应:不理会对方、继续沿刚才的方向回应、与对方争拗,或者向对方解释回应的原因、指责对方的反应、否定对方反应的意思。教练的处理方向是在情绪上保持镇定,焦点放在自我审视上,容许对方有任何反应。自我审视的方向是自己的回应究竟是批判性的,还是支持对方的回应。

教练对被教练者的反应也应该即时回应,可以直接回应他:“留意你对我的看法很抗拒”,也可以回应他:“是的,这是我的体验,你可以不接受。”甚至可以挑战性地回应他:“你在抗拒什么?”

基本上,对方抗拒教练的回应,不在于回应本身,而是关于教练回应的出发点。出发点关系到对方究竟能够从教练的回应中收到什么内容,这个内容不一定包含在回应的语言之中,教练的神态、语气和情绪都是内容的组成元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技巧的重要性就犹如它在人字模型中的位置,没有了一撇,不能称之为人,一撇太短或者太长,都将使整个人字失去平衡。一撇一捺同等重要,它们的对称组合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人,what 和how 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就像人的两条腿,相互补充和借力,使得人们可以行走和飞跑。

当我们用因、道、术来观察人,不难发现,道和术是相分、相对而相通的。道术相分的意思是,道在内而术在外,表面上看,道与行动没有多大关系,术则很明显地体现在行动之中;道术相对,道是统一而根本的原理,术则是分散的途径和工具,道是一个整体,而术分散为不同的技巧和知识;道术相通,道影响着人的去向,术推动着人的去向。两者尽管有别,却又是不离不即,相长相生的,道可以让人了解自身,通达自然,术则可以让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其道,也看不到其术,在后天的成长中,信念逐渐形成,也日积月累地学习了知识和技术,道同术都有了。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信念会发生变化,知识和技巧也会发生更新。有些信念,是人在一定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也有些人在碰到大的变动的时候幡然醒悟,看到了信念上的盲点,改变了以前的行为。有些信念改变,是在人具备一定的技术,在运用技术的基础上发生的。

有一句话:“老师随时在身边,看你有没有学习之心。”也就是说,技巧和知识是随时可学的,主要看你是否具备学习和应用的信念和心态。信念和心态决定你选择知识和技巧的方向,信念和心态决定你运用知识和技巧的方法,成果不能单纯从信念和心态中产生,也不可能单纯从知识和技术中产生,一定是道和术相结合的结果。

在人本教练模式中,道指人的内在素质,是信念等决定人的根本的东西;术是方法,是帮助人们把道付诸实施的具体的步骤。前面讲了,教练之“道”是调适性领导力,主要是从信念和心态上做调适,发现自己信念上的盲点,迁善心态,创造新的可能性。四步教练技巧和四种教练能力,是教练在做教练过程中的“术”,是教练这个专业的必修技巧。那么,作为一个教练型的领导者,处于团队的领头位置,其任务除了要教练成员,帮助成员达到其目标外,还肩负起领导企业的责任,因此,教练型领导者需要更多的领导技巧。

与九点领导力相呼应,人本教练模式提出了九点领导力,它们是:挖掘愿景、设定目标、制定策略、资源整合、贯彻执行、有效授权、团队建设、积极沟通和创新思维。每一个领导技巧与相应的领导力对应,是展现领导力的工具和方式,也是增强领导力的一种途径。

人本教练模式将人区分为内外两面和人生三端,是为了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是一种为了教练需要而做的区分。事实上,人是完整的统一体,任何区分都不可能准确地将人分为几个部分,区分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道和术的统一,帮助人们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实现其生命计划。

内外原无别,道术本相生。信念决定着人的行为,技巧影响着信念的改变,领导者将领导力和领导技巧结合起来运用,能够发挥更大的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