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基础读本
8071100000010

第10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加深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一个以全球化为显著特征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作为直接投资活动载体的跨国公司有异常迅猛的发展。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获取全球控制能力的关键。

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条件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是预期的未来利润,学者们通过对影响成本和收益进而影响利润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如市场需求条件、贸易限制、投资管制、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形成了若干种不同的投资动机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在总结这些传统理论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JohnH。Dunning提出了三优势组合论。

根据三优势组合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方面优势。首先,一个企业在技术信息、企业规模、研究开发、组织管理、金融货币等方面应具有特定的优势(所有权优势);进而,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可以通过自身活动的延伸使其所拥有的优势在国外发挥作用,其结果比对外出让这些优势更为有利(内部化优势);此外,在客观上,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着阻碍贸易而使企业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的各种因素,或存在着使进行直接投资比国际贸易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区位优势)。一个企业并不一定能够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优势,但只有在同时拥有这三种优势前提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才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佳形式。

结合现实情况看,拥有上述优势的显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直接投资的输出方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现象。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投资周期论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是要同时具备Dunning所说的三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才可能在整体上具备上述三优势呢?基于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Dunning进一步发展了三优势组合论,把企业拥有的优势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引入动态分析,形成了国际投资周期论,用于解释净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投资发展周期论认为,从一个国家整体来看,企业拥有的优势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此,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伴随,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和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入一道,就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具体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NP水平提高,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即直接投资输出减直接投资输入之差)具有周期性规律,其间将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GNP不超过400美元时,该国企业没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该国也不具备区位优势。由于不具备区位优势,因此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缺乏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因此没有对外投资,所以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负数。这种国家一般是最不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该国企业还未建立起可靠的所有权优势(可能有一定的资产性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随着该国基础设施的改进以及经济结构和政府外资政策的调整,区位优势有所增加。由于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吸收外资增加,但由于缺乏可靠的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仍为零或很少,所以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该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日益上升,竞争力大为增强,而外国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增多,而且其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资的增长速度,所以此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虽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着眼于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区位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则着眼于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区位优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反映了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母国比较优势的结合。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该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所以该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零且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1988年,Dunning又提出第五个阶段。此阶段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然大于零,但绝对值已经开始下降。与前四个阶段相比,第五个阶段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弱,而更多地取决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

遵循上述五阶段理论,以人均GDP(或人均GN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表征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就可以把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分为五组,表述对外直接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也可以将一个国家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态演变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尽管Dunning五阶段的划分标准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当时划分阶段的数量界限可能已不适用,但其思想却仍值得借鉴。

Dunning的五阶段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与净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但从其理论中也可归纳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将由少到多,经历一个先缓慢增加,再加速增长,最后再减速增长甚至减少的过程。

三、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Dunning的投资周期理论是否能有效地解释现实过程,并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不同发展阶段上人均GDP的数量界限,高敏雪、李颖俊在《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数据库为基础,从中取了46个样本国家在1995~2001年期间的最新数据,以购买力评价(PPP)口径的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表征指标,全面验证了Dunning有关一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理论,给出了新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数量界限。

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国或地区中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出、流入的净效应后,其随着人均GDP增长而变动的规律有所变化: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前四个阶段不断增加,并在第四个阶段达到最大值,第五个阶段的平均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139.79美元)则低于第四个阶段的平均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额(166.70美元)。实证结果显示,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在前三个阶段为负数,到第四个阶段,直接投资流出超过流入,净对外直接投资为正数并且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净对外直接投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第五个阶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