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中医运动养生经
8068100000076

第76章 读书也是一种运动

自古以来,读书就被人们视为中老年人养生法之一。我国古代很多文人骚客就懂得读书疗疾健身的道理。的确,书中的喜怒哀乐都能够调达情志、平稳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读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你在工作之余,觅书为伴,这对于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健康长寿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读书能够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道。同时读书又可以使你焕发精神,又可免除闲愁。徜徉在书的海洋,你可以寻找乐趣,陶冶情操,你会觉得书中包含着新天地,书中辟有新乐园,能使你的视野开阔,增加无穷的乐趣。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题有一副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之道。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与才干,殊不知读书是脑子的运动场,脑子越用越灵活,读书可推迟大脑衰老,利于身心,健康延年。清代名士翟公栗有副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此联表明了动静皆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费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是很好的告诫。

读书的兴致所至,当你文思泉涌时,可以“信笔涂鸦”,这种在书中揽胜的惬意,寻求中的忘我,心灵的共鸣,都是人生当中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同时,读书还可以治疗疾病。我们知道,人的美好心情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也是我们战胜疾病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曾经说过:“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书既是文化的沉淀和有效传媒,又是中年保健的益友,更是我们心理疏导的良医。一本好书足以成为你养情怡性的千古经方,又可以成为你健康体魄的贴身益友。

事实上,年轻人应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来加强自我修养,调整心态,忘掉自我,保持心理平稳,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

读书,能祛病益寿

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有关医学研究曾经表明,一些疾病当表现为疼痛症状时,病变已经进入后期,也因此失掉了治疗的良好时机。因此,年轻人需要多读一些医学书籍和科普知识,了解人们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等特点,了解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经常作自我身体的知识“扫描”,力争从正常中发现不正常的“端倪”。如出现心纹痛时,一般可表明冠心病已相当严重;癌肿侵犯神经或扩散而压迫其他结构引起疼痛时,早已超过了可以根治的限度;排尿后尿意未尽,尿流滴沥,可能是前列腺有问题,等等。这样多读点书,便有助于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无病防病。

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疾病与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关,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胃溃疡等,都是与各种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读书学习是人们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刺激,保持精神愉快的有效方法之一。读书能使人们兴趣广泛、心胸开阔、知识丰富,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得当,从而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得失。

你知道吗?常读养生的书,能经常使自己的身心融合在愉悦、平和、清雅的文字之中,接受的是一系列美好信息的刺激,这样会十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因此中国养生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不仅重术、重视方法,而且还十分重道、重视修养。读养生方面的书,不仅可以从中懂得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学得一些锻炼规程、奇方秘术,更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过程,其实就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因此今天的我们,要想长寿,必须常读书,读好书。

杨力养生总“动”员

读书,能延缓衰老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越用越灵,不用反而迟钝,大脑越用越能延缓衰老的进程。英国神经病学家利斯和米勒认为,脑子开始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缓的时间越长,它的细胞老化的速度越慢。

勤学好思的人,脑内的血液循环较好,有助于防止脑细胞萎缩,可以延缓大脑细胞的衰退。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读书、学习,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乐观,思路开阔、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使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从而增强了抵抗病邪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