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中医运动养生经
8068100000013

第13章 自我按摩健身心

自我按摩法,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卫生保健方法。从医学文献中,常能看到它的片断记载。比较知名的要算是清代潘蔚写的《内功图说》,书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的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手足功等,以及祛病健身的方法等,都是关于自我按摩的。由此可见,我们古人对于按摩养生的注重。

自我按摩能畅通气血,扶正复元

按照现在的理论,按摩就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血管、淋巴、肌肉、肌键、关节等部位,有节律地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按摩,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从而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帮助并维持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使机体逐步得到改善。

但是按摩首先需要接触皮肤。在自我按摩时,由于按摩时轻重快慢等不同力量的刺激,皮肤里里外外的数不清的毛细血管就开放了,因此皮肤组织间的废物也就排除了。按摩肌肉,不仅可以增加血流,提高人体对于营养物的吸收,而且还能够消除疲劳,从而加强肌肉纤维的活动能力。

传统中医学认为,自我按摩就是患者或养生者在自身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按、摩、推、拿、揉、捏、点、擦、理、叩等常用手法,进行按摩,以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一种传统健身方法。按摩之所以能促进身心疾病的康复,主要是因为它有畅通气血、扶正复元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按摩人体的局部或穴位,能通经络、行气血,因而具有行滞、消淤、散肿、止痛的作用,还能通过畅达气血来改善患部的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并促进损伤的修复。按摩又能调补气血、振奋精神、扶正固本,对于那些慢性虚损病人有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恢复元气、怡畅情志、聪耳明目之功效。由于按摩不但能通郁,而且又能补虚,同时能复形,又能康神,因此按摩外可用于经脉、筋肉、骨骼、关节之损伤以及痹痛、麻木、疾瘫诸症;内可用作用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的多种病症,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眩晕、失眠等。

自我按摩的手法多样,功效各异

按法即以手指或手掌在选定的经脉、穴位上施行按压。可配合呼吸使按压力量有所增减,亦可屏气按而留之。按法能润气活血,宣闭开塞,可用于腰背止痛、疏经通络的作用,常用于颈项、四肢和肩部。使用拿法时,腕部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着力;动作要缓和连贯,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揉法

揉法就是以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手指罗纹面或指端,置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即为揉法。用拇指、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面或指端,轻按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环旋动,即为指揉法;用手掌大鱼际置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即为鱼际揉法;用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即为掌揉法。使用揉法时,手腕要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使用的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频率约为每分钟120~160次,总之,揉法轻柔缓活,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揉法具有醒脑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等作用,常与按法配合使用。

捏法

捏法就是以手指挤捏皮肤、肌肉、筋膜。具体操作时,要求腕、指轻巧敏捷,连续移动,力量贯注于指端。捏法能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舒筋利节,可用于头、颈、腰、背和四肢痹痛、活动不利,以及跌打损伤、伤筋错节等病症。

点法

点法就是以拇指、食指腹按住中指,扶持中指挺立,用中指端于所取部位或穴位上用力点之。具体操作时要求运气于手指,点穴准确,着力得当。

点法具有舒筋活血、散寒祛湿、通经止痛等效,可治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瘫痪以及肌肉萎缩、关节不利、风寒湿痹等。

擦法

擦法用手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部分,着力于一定部位,稍用力下压并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即为擦法。

擦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活血、消淤止痛及温肾壮阳等作用,适用于胸腹腰部及四肢。使用擦法时,无论是上下方向还是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要歪斜;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连续而均匀,一般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理法

理法即以手指将患者肢体或指、趾挟持将理之。理指(或趾)是用手食、中指挟持患者手指(或足趾)从根部向指尖抨理;理肢体则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一手沿经络循行路线抨理之。

理法的具体操作要求:手指要屈曲呈弧形,灵活且流利,用力对称均匀,速度宜快一些。理法按摩具有通经活络、降气平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目昏眩、虚火上升、充血性头痛以及肢体麻痹疼痛、脚足无力等病症。

叩法

叩法即以指峰,或与大小鱼际、掌根配合,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地敲打。具体操作时要求精神放松,手腕灵巧,动作轻快,富有弹性。叩法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宽胸豁痰、通痹利节之功,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失眠、胸腹满闷、呢逆、痰喘以及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等病症。

捻法

捻法用拇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对称地用力捻动,即为捻法。捻法具有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指(趾)关节。使用捻法时,捻动要灵活快速,用劲均匀而柔和。

滚法

滚法用手背靠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部分,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即为滚法。滚法的接触面积较大,压力也较大,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急止痛、消除疲劳等作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使用滚法时,肩臂不要过分紧张,肘关节要微屈成120度角,手腕放松,用小鱼际掌背侧至中指本节部着力,腕部做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活动,使手背做滚动时小鱼际部分要紧贴体表,不可跳动或使手背拖来拖去地摩擦,运用手的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频率大约为每分钟120~160次左右。手背摆动幅度控制在120度角左右。

搓法

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或掌侧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即为搓法。搓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放松肌肉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使用搓法时,两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拍法

拍法用指或掌轻轻拍打身体,即为拍法。拍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胸背、腰臀部。使用拍法时,手指要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身体的某一部位。

自我按摩的种类不一,用法有别

自我按摩,分局部按摩和全身按摩两种。前者指的是小面积的按摩,主要作用于局部治疗方面;后者主要指的是大面积的按摩,在全身重要关节等处进行一种全身的按摩,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保健方面。局部自我按摩,用法比较简单,常使用单手按摩,着重使用擦摩、揉捏、点掐等手法。比如腿脚酸麻而痛,就在酸麻而痛的地方施行点掐法。全身自我按摩,是在自己身体上进行系统而全面活动的全身按摩方法。在动作的顺序上,一般是自下而上,也就是从足趾按摩到头部。

自我按摩须明宜忌

自我按摩时,要求手法达到“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的完整状态,同时手法要刚柔相济,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避免时轻时重,虚飘无为。每次按摩的时间要根据体质、年龄及施术部位而定,一般半小时左右,但全身的养生按摩则不应少于一小时。按摩强度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循序渐进。另外,自我按摩,必须熟悉经络穴位,穴位选取宜少而精;操作时最好配合气功锻炼;每次按摩前须排除大小便,宽衣解带,并注意避风;另外,自我按摩,应保持周身舒展,肌肤通透,以利于气血运行;为了增加效果并保护皮肤,可在按摩时应用一些具有润滑作用的做滑石粉、按摩乳、香油等。

“若要安,三里常不开”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开。”用大指点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数十下;或用艾灸足三里,每日一次。有强身延寿作用。

几种功效的自我按摩

益脑振神按摩时,两掌相叠,掌心朝里,按压在头部前额处,先顺时一针一方向旋转9~18次,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18次然后,向上后移至头顶(百会穴)和后脑(脑户穴),按同样方法和次数分别进行操作。最后,将两手分开,掌根分别按压在颖部(太阳穴)处,按上述方法和次数进行操作。该法适用于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脑力疲劳、中气下陷等病症。

聪耳明目

按摩时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分别按揉眼眶周围的主要穴位:睛明、四白、攒竹、瞳子、太阳、风池穴,各9~18次。然后,轻闭双目,两眼球先顺时针运转9~18次,再逆时针运转9~18次。或两眼向前凝神望远半分钟左右。或两掌心相搓至热,掩在两目上,熨目1~3分钟。

该法可以消除眼睛疲劳,增进视力,明目开窍,预防眼疾。适用于近视眼、晶状体混浊、青光眼等症。按摩时首先使用中指指腹上下摩擦耳门穴9~18次。

然后,以拇指指腹和食指侧面捏住耳轮上部,从上到下摩运,当手摩运到耳垂时,稍用力朝下拉,共9~18次。再用两手掌心分别按着两耳孔。指端朝后,中指放于后脑部,食指从中指上滑下弹击后脑部9~18次,做“鸣天鼓”状,使耳中听到“冬冬冬”的击鼓声。该法具有聪耳守神,益智开窍之功效。因此可防治耳鸣、耳聋、头昏、头痛等症。

强腰益肾

按摩时用两手掌或掌背抵腰两侧,以肾俞穴为中心,上至胸胁下,下到肾部搓,至发热或微汗为佳。往返擦或以拳背或掌根沿胸椎、脊椎往返交错叩击或拍打数下,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度。也可自然端正,做前俯、后仰、左右侧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练腰运动。要求腿、臀固定不动,可配合呼吸节律练习,幅度要大,速度要缓。

总之,这些按摩方法具有强腰健肾、固本培元、祛风除湿之功效,对腰痛腿软、腰部扭伤、腰肌劳损萎缩、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治疗效果。

健脾助运

按摩时,左手叉腰或放在左大腿根(仰卧时手的位置不限),右手从心口窝左下方揉起,绕过脐下小腹向右擦揉,回到原处为一次,共揉三十几次;然后右手叉腰或放在右大腿根,左手再揉擦三十几次,揉法同上,只方向相反揉腹用力要轻。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女性做法与男性不同。手掌搓热,左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右手掌心由心口窝处,向左下方旋转,旋转一周为一次,可揉转几十次。然后右手叉腰,左手掌心自肚脐处,向右下方旋转,经过小腹(腰骨边缘)回到原处为一次,也揉转几十次。左右手揉转的部位不同:右手揉转于肚脐上方和心口窝下方之间,方向是向左下方开始转起;而左手则揉转于肚脐下方和小腹一带,方向是向右下方开始转起。

这种按摩方法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能够收到健脾助运,和胃宽肠,理气止泻之功效。该法不仅可以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医治各种肠胃疾病。因为擦胸和揉腹时,内脏和隔肌受到外界压力,遂起伏升降,引起肠胃蠕动加大,各器官系统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功能旺盛,使脏腑功能增强,从而能逐渐消除病灶,自然能达到痊愈的目的。如对脱腹胀满、食积不化、便秘腹痛等实证,要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而对脾虚泄泻、中气下陷等虚证,则要按逆时针方向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