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中医运动养生经
8068100000010

第10章 养性延命五禽戏

五禽戏,由我国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创建。它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参照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成,是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保健运动术式。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

形象五禽戏,养生好帮手

五禽戏,经过1700多年的流传,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现在能见到的“五禽戏”具体记载,便要首推南北朝陶弘景编辑的《养性延命录》。“五禽戏”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不少练功家加以发挥,演变出或简或繁、或柔或刚的术式,并使动作与呼吸、意念相依。到了明代,“五禽戏”不仅有文字描述,而且还出现了图画。至清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创新,改坐势为立势,各节连贯成套,综合了拳术特点,吸收了印度体操的经验,形成了动作简化、活动全面,使身心内外均能得到锻炼的保健操。

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最早记载了“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相传,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华佗编创五禽戏后,身体力行,坚持锻炼,大力推行。他在相国府做侍才,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慕名拜渴和求医,当时华佗已60多岁了,但依然刃古铜,满头黑发。人们全以为他是吃了“仙药”而返老还童的,于是赶打听,华佗语重情长地说:“我不知道什么灵丹妙药,不过每天坚持做五禽罢了。于是众人也随着练起来。他的学生吴普和樊阿按这套方法进行锻炼,果很好,吴普年近90岁时,仍旧很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饮不减;樊阿也活到一百多岁。

事实上,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身体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正常进行的非常重要因素。《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于是头风、耳聋、目盲、鼻孰、腹胀、足屡各种病症接踵而来。这种动形达郁的养生之道,起于吕氏,已有描述,《北宫·意问》先声鉴;庄子继之,提出了用仿生体育以求寿考的方法,经过“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以行气血、养五脏、充形体。汉末著名医家、养生家华佗继往开来,创出了名扬千古的五禽戏。

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他积极推行运动延寿之术,在继承先哲动形养生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三种动物动作姿势编创五禽戏。

五禽戏的练习动作要领

五禽戏由5种动作组成,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熊戏

熊,深厚沉着,挺胸拔背。熊戏,则是学习熊的爬树悬空,屈肘站桩和沉稳的神态,以活动脊椎、腰椎、下肢与全身肌肉关节。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左右相反。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虎戏

虎戏,学习老虎的神威来振奋自己的精神,近爪远扑,扭腰摆尾,来锻炼上下肢与腰椎关节。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动作:

1.两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2.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两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

右式动作:

1.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右脚随之跟至左脚内踝处,重心坐于左腿,右脚掌虚步点地,两腿屈膝,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2.与左式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反复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猿戏

猿戏,也很有趣味,主要是学习猿猴的机灵敏捷、纵身跳跃、抓耳挠腮、碗献果及极目远眺的神态。有利于周身关节,保护视力和锻炼思维。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动作:

1.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

2.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处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

3.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

右式动作: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鹿戏

鹿戏,主要指的是学习鹿的仰脖、缩颈、控身,以及左右回顾和奔跑,开阔心胸,活动全身,舒展全身关节。动作要领是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动作:

1.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脚虚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右手掌心向左。

2.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久而久之,过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

右式动作: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绕环旋转方向亦有顺逆不同。

鸟戏

鸟,主要指鹤,学习鹤的那种昂然站立,悠然自得,展翅飞翔和独立安静气质,有利于加强肺的呼吸功能与锻炼肢体官窍。鸟戏主要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动作:

1.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

2.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右式动作:

右式同左式,唯左右相反。

五禽戏的五形要义

五禽戏能去病强身、延年益寿

五禽戏,可活动关节,增强体质,从而以求天年。华佗创造五禽戏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坚持锻炼,还大力推广,传授给他的学生吴普和樊阿等人。吴普按照这套方法进行锻炼,效果很好,,到年近九十时,仍然身体健旺,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饮食不减。五禽戏不但具有强身延年之功效,而且还有祛疾除病之疗效。正像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作粉,身体轻便而欲食。”近年来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脊髓不全性损伤等患者的辅助治疗。

讲求形象生动

演练五禽戏,不但要五形具备,形象逼真,而且要表现出五禽的神态。练虎戏时,要表现出虎的威猛,做到气势凌人,目光逼人,动作惊人;练鹿戏时,要仿照鹿那样心静体闲,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练熊戏时,要像熊那样浑厚沉稳,形似笨重,实则稳健;练猿戏时,要好似猿的机灵好动,动作灵活敏捷;练鸟戏时,要仿效鹜的昂然挺拔,轻盈潇洒,悠然自得。

贵在意随形动

演练五禽戏,不仅要形态逼真,而且要使自己进人五禽的意境,同时要根据动作的起落开合,配合呼吸,如此意随形动,气随意行,达到意、气、形合一。如做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一只深山中的猛虎,下山寻食,抓捕动物,进行搏斗,饱食之后旋卧休息;做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少忿原上的小鹿,回首翘望,伸足迈步,众鹿戏玩,盘旋下坐;做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一只山林中的黑熊,爬山攀树,东推西挡试气力,左右晃动漫步行;做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一只花果山的猿猴,东张西望,三闪六躲,摘桃献果,晃头搔痒,坐无定势;做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一只停在树枝上的鸟,伸筋拔骨,往后眺望,展翅飞上蓝天,在空中盘旋翱翔。

强调精神专一,轻松自如

虽然五禽戏以“动”为主,但在演练时必须除去杂念,精神专一,两眼平视前方,同时全身要放松,头颈正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腹,并做3一5次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微微突出,呼气时腹部稍稍内收。如此才能“气沉丹田”,更有利于神清气爽、轻灵敏捷。

五禽配五脏

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疏理肝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骨;熊戏主脾,能调整脾胃,充实四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心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润畅气机。但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辅相成,所以五禽戏中任何一戏的演练,不仅主治一脏的疾患,还兼顾其他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