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8063500000044

第44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37)

葛生与歌伎兰蕊之妹玉蕊相爱,后兰蕊病死,葛生因贫不能娶玉蕊,遂以情死。阎王可怜葛生无辜,判令投生。葛生“至一处,牵萝为棚,铺石作几。见男女数百辈,争瓢夺杓,向炉头就饮”。葛生口渴,也想就饮。忽然棚后出来一女子,一看,玉蕊的姐姐兰蕊是也。兰蕊问清缘由,乃悄声对葛生道:“君不知耶?此孟婆庄也!渠为寇夫人上寿去,令妾暂司杯杓。君如稍沾余沥,便当迷失本来,返生无路。”后来,靠兰蕊帮忙,指示归路,葛生得以返回人间。这阴间与阳间的人情事理也是一样的。

葛生靠了大姨子的“后门”,才免遭饮孟婆茶“迷失本来”之苦。

孟婆茶,又称孟婆汤,而叫的最响的是“迷魂汤”。清人王有光在《吴下谚解·孟婆汤》中描绘了众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情景: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

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粱,殊帘半捲,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入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妹纤指捧瓯送至,手镯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才接碗便目眩神移,更加口干舌燥,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层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有意思的是,传说有人碰巧没喝上迷魂汤,投生后前世记忆犹新。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五载:宣府都指挥胡缙有妾,死后,八十里外民产一女,生便言“我胡指挥二室也”……因呼之“前世娘”。女言幽冥间与世所传无异,又言:“死者须饮迷魂汤,我方饮时,为一犬过,踣而失汤。遂不饮而过,是以记忆了了。”

有趣的是,孟婆汤不但能使“诸魂转世”,“忘前生各事”,而且能使有罪的鬼魂迷迷糊糊地如实坦白自己的罪过。明代小说《醋葫芦》第十六回中写都氏的鬼魂被押至阴间,在孟婆处喝了一杯迷魂汤,“眼见得如醉如痴,竟把生平之事一一说出”。接着,书中又说出其中原委:

原来地府中,若十个要用刑法取供,一日阎罗也是难做,亏杀这盏孟婆汤。俗话:“孟婆汤,又非酒醴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怪不得都氏正渴之际,只这一碗饮下,也不用夹棍拶子,竟把一生事连兜底道出。孟婆婆一一录完,做下一纸供状,发放lin仵(无常鬼),带送十殿案下。

这里的孟婆汤如同催眠术,也胜过了任何“测谎仪”。

至于孟婆汤(即迷魂汤)到底是何物也很难说得清楚。因为此物阴间独有,阳间绝不可能见到,而喝了此汤后又投生人间者已忘掉前生及阴间之事,怎能说得清迷魂汤到底为何物?不过,阴间的许多东西是借用参考了人世间的许多东西而构造想象出来的。孟婆汤(迷魂汤)的说法大概与古代的蒙汗药有关。

在《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常常提到蒙汗药,据说把此药下在酒里或食物里,人吃了,立刻昏倒,不省人事。《水浒》吴用智取生辰纲,就是把蒙汗药放在酒里才得手的。开黑店的张青、孙二娘两口子更是用蒙汗药开黑店杀人吃肉的专家。

蒙汗药这种东西并非小说家捏造,确实有。是由曼陀罗花制成,曼陀罗产于广西,花叶及种子皆有毒。孟婆的迷魂汤自然不是为了杀人越货,要比蒙汗药“文明”多了。

孟婆以及孟婆汤是中国的产物,孟婆汤的说法使轮回理论更加圆满。若没有孟婆汤使投生为人的众鬼魂“使忘前生之事”,换个说法,要是现在世上所有人,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前生是男是女、是贫是富、是善是恶,或是猫、狗、驴、马等等,好玩是好玩,那社会道德和秩序岂不都乱了套!所以,孟婆汤之说可以消除人们对轮回理论的一些疑惑,否则,既然有轮回,那么每人的前世、前前世,乃至前许多世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明了,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明了。

倒是现今有的“大气功师”声称能“看见”别人的前世是什么,即由什么变的、托生的,或妄说自己前生是什么(自然都是这个“仙”那个“神”的),这些其实都是根本无法证实的说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初孟婆娘娘应该给他们多灌几碗“迷魂汤”,免得这些人今天还在招摇过市!骗人钱财!

伥鬼

伥鬼是一种特殊的鬼,指的是那些被老虎吃掉的人,其鬼魂就变成为老虎服役的鬼,经常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为虎作伥”这一成语的出典就在于此。在中国历代的各种笔记小说中,关于伥鬼的记述很多,而其说法也各各不一,兹略加归纳。

伥鬼既然是引诱别人让老虎吃的,那么他一般是怎么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呢?据《夷坚丙志》载,伥鬼一般是选定目标后,手拿白纸,趁选定的目标睡着后,再把这张白纸覆盖在此人的脸上,老虎就会准确无误地把此人吃掉。《夷坚丙志》的“黄花伥鬼”一则对此是这样记述的:有一个叫杨起的人,与同乡人任皋一起进京赴试,宿于小寺庙中,杨起尚未睡熟,见一穿青衣童子,身高一尺,脸色苍黑,从外进来,手拿一张白纸,径直走到杨的身旁,想用白纸蒙盏脸上,仅相距一尺多,有人强拉童子臂肘,不能向前,童子却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叹息良久,随掩泪而去。杨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伤心落泪,也不敢告诉同乡人任皋。

当日晚间,他们住进村店中,刚刚上床,童子也走进来,那小童又到任皋身边,便以所拿白纸蒙他的脸上,蒙后,便手舞足蹈,洋洋得意,似有事得胜之意,任皋却一无所知。

二日,行至三十里路的时候,见有一清溪,潺潺流水,二人就往溪中洗脚,洗完以后,杨起先穿鞋上岸,任皋还在清水洗涤得快乐,不忍上岸离去,猛然听见大声呼喊,杨起回头看,任皋已被老虎衔走。这时,才知所见童子就是被虎咬死后被驱使的伥鬼。

杨起当年省试登科。

而《子不语》的“猎户说虎”一则中,则认为伥鬼行动时,一定要凭借某种动物,如鸡猫鸭狗之类,在老虎前面的两三里处活动,嘴里发出汪汪的叫声,老虎就随着这种声音进退,对付伥鬼的办法,就是在听到伥鬼的叫声时,把钉子钉到树上,然后击毙伥鬼所附的动物:“伥必附物而行,或猫免鸡鸭蛙雉。皆能作汪汪声。先虎二三单,视机伏处,引而避之。虎辄随伥声转移动,制之之法,闻伥即用钉钉树上,随所值之第一株,然后击伥鬼所附依附的物体,则物毙而伥亦声绝矣。或曰:钉金也,树木也,魂属木,魄属金,取以魄就魂之义。魄恶好杀,伥魄也;攘之以就魂,则惊魄有依,不为虎役矣。”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伥鬼则不然,他似乎专门勾引自己的亲人让老虎吃。在《趼廛笔记·伥鬼》中就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清远县有一老汉,其长子、媳妇、妻子就先后被虎吃了,这时,他的小儿子梦见自己的母亲托梦给他,说在某山的某树下藏有金子,取来可吃用不尽。其实是他的母亲死后为伥鬼,想引诱自己的儿子给老虎吃,后来,好在有神灵护佑,老汉的儿子没有被虎吃掉,而这只老虎也终于被老翁等人所擒。

这位老汉,带着儿子,背着一头老虎的全部骨头在佛山销售,遇到了买主,在交易中,老汉拿到金钱却悲痛的哭了。买主奇怪的问他原因,老汉凄然的说:“一言难尽啊!此虎已伤我家三口人了,几乎灭我家门,幸而把它杀了,才有今日,所有悲痛啊!”

进一步问其缘由,老汉说:“我大儿子死于虎口;大儿媳妇在田里耕作,亦死于虎口;我妻子上山砍柴,久而不归,第二天,邻居在山上拾到她的血衣,血淋淋的,估计也是葬身虎口了。”

又指着他的儿子说:“这是我的小儿子,夜里梦见他的母亲,对他说:‘某山某树下,埋有金子,去挖出来,一生吃用尽。,醒来后告诉我,认为这是怪梦而已。第二天晚上,又在梦里说:‘这是母亲的命令,不是妖怪梦啊,而且我何必骗你,明天前去,我的阴魂会保护你。’醒来后觉得惊异,天亮后就去了,带着红纸去了,去祭山神及他的母亲,然后去取金子。快到目的地时,一个老者挡住去路,说:‘山里多虎狼,你为何冒险进山?’儿子怪他干预他人的事情,不予理踩,继续前行,老者拉住他说:’千万不能去,去了必有祸端。’儿子说:‘我母亲命令我去的,那里会有祸端?’老者说:‘你母亲不是不死于虎口?’儿子说:‘你老人家怎么知道的?’老者说:‘我不仅知道,而且还知道你去取金子,金子不仅得不到。还会丧身虎口。’儿子大失色,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老者说:‘我怎么知道的你不要问。’老者指着一棵树说:‘你上到这棵树上看,会看到一切的。’儿子按他说的上了树,一棵老榕树,再看老汉,已经没有了踪影,于是四下瞭望,也无踪迹,觉得惊异。当时太阳快落山了,忽听到有虎晡声,树叶都吓得簌簌落下。于是大惊,藏身到树叶浓密处,偷偷观看,看到他的母亲引领着老虎到这棵树下,彷徨四望,像是在找什么东西,其母与老虎说话,听不懂说的什么,话没说完,老虎咆哮怒吼,其母抚摸老虎脖子,像是安慰似的,老虎有安顺。其母又开始徘徊眺望,啾啾地发出鬼叫的声音,虎又咆哮,这样一直到天亮。听到鸡叫声从远处传来,老虎和其母才离去。天亮后,战栗而下。疑老者为山神而感之也,焚所携褚帛以谢之。踉跄归,备述始末,相戒不复入山。

《研廛笔记·伥鬼王》的记述则十分有趣它说有一个人即将将被虎吃掉时,已枝吓死,魂魄随一青衣来见伥鬼王,此伥鬼王不是别人,而是吴三桂,这是怎么回事呢?文中是这样记述的:

鹤山某生,偶下乡催逋租,误入丛莽中。猝遇虎,大惊,遂仆,魂离舍,怅怅无所之。忽一青衣人来,导之行,曰:“且见大王桂籍去。”

姑随之。至一处,殿阙巍峨,类王者居。青衣人导至庑下,生酮殴上,一老者据案中坐,衣古王者衮袍,而戴本朝冠,紫宝石顶,三眼翎。案下跪囚累累,若听发落者然。方疑讶间,忽红光白天降,诸隶牵囚,纷纷走避,老者亦避席下。俄一古代王者自天降,仪从甚盛,入殿高坐。老者免冠俯伏,王者叱左右行刑,左右叫应,撬老者衣,杖一百。枝已,王者率仪从升天去。老者起,仍被衮袍,复冠,据高坐,殊无惭色。发落各囚毕,青衣人导生至案前请命。老者审视再四曰:“此非在数者,可呼山神来,送之归。”

俄一白髯翁,扶仗佝偻至,领生出。略一回顾,则殿宇都非,不觉疑讶,问:“翁即山神耶?”

曰:“然。”

问:“老者为谁?胡为着西代衣冠也?”曰:“此吴三桂也。三桂死,见阎王。阎王不知所以处之,请命于夭帝。天帝曰:‘此人既不忠于明,又不忠于清,宠惑于妖姬,而敝丽其所生;卒之欲窃大位而不可得,终身怅怅,无所适从;虽归幽冥,无可位置,可别以一席处之,封之为怅鬼王,使领天下怅惘之鬼。’阎王得旨,即言于判官,适判官为略识之无之辈。误书‘怅’字之心旁为人旁,不得已,即改为伥鬼王。掌领天下伥鬼。以子非此数、故遣余送子山耳。”问:“自天而下,呼杖杖之者谁电?”

曰:“桂王也。桂王殉社稷之后,上诉于天帝,吴三桂恶状。天帝判令日杖三百,俟满三万六千万仗,乃使之转世为獍。”生尚欲有问,翁辄蹴之仆。仓皇顾视,则身仍卧丛。

人为有灵悟、有情义之物,伥鬼身死于虎吻,而不思为己报仇,反而心甘情愿地为虎服务,伤害同类。这实可谓湖涂之至、可恶之极。《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有感于此,述说了一个教训伥鬼的故事,使人颇觉快意:当伥鬼的将军被猎人牛进射死时,众伥鬼号泣悲哀。马拯、马沾厉声叱责他们:“汝等伥鬼无知,士为虎食,殒身伤命,乃汝大仇。今复受役以为前导,幸虎之斃,又从而号泣尽哀,岂非大惑!”众鬼大悟,相与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