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8063500000026

第26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19)

中国是个有造神传统的国度,各种神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即使在监狱里,也有所谓狱神存在。因年代久远,古代监狱今天已多不复存在,狱神自然也不易见到了。但有一处狱神至今总算安然无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县苏三监狱里。

这座监狱的出名也与京剧《玉堂春》的流传有很大关系。戏中写的是明代名妓苏三(即玉堂春),与吏部尚书的公子王金龙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苏三被诬杀人,囚于洪洞县狱中之事。《玉堂春》原本取材于明代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这一故事和戏剧的流传,使得洪洞县大狱——人们习惯叫它“苏三监狱”,名扬四海。

这座监狱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监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监狱。可惜1973年被一伙愚蠢的当权派毁掉,十年后才又重新修复。苏三监狱是指狱中的死囚牢,当地人俗称“虎头牢”。

死囚牢在普通牢房的南尽头,迎面墙上画有一个龇牙咧嘴的巨大“虎头”,下面有个十分低矮狭小的门洞,恰似虎口。“虎头门”仅高3尺,墙壁却有8尺厚。双门双墙,坚固异常。进入此门,不仅要大弯腰,还得屈腿下蹲。牢门顶上的“虎头”,其实并非老虎,而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狴犴。明代学者杨慎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古人说它“平生好讼”,所以把它的尊容画在狱门之上。

“虎头门”对面就有个狱神庙。说是庙,其实不过是在高墙的半腰里,嵌着一个用砂石雕刻好的神龛,龛里有砖刻的3尊小小的神像,中间坐着的是位老者,表情还算和善,形态也还端庄。两旁是两个小鬼,则凶神恶煞,面目浄狞,鬼模鬼样。中间的老者,即所谓狱神了。过去监狱里有一条规矩,允许犯人们每天去参拜狱神。《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请求道:“请老伯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她的唱词有几句是:

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望求爷爷多保佑,我三郎早日得荣耀。

狱中的犯人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求告无门,只有可怜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狱神身上。

这位狱神到底何许人也?不少谈苏三监狱的文章,都说“不清楚”。这位狱神,应是尧时的大臣皋陶。有史书记载,皋陶据说是当时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断决案件,史籍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就是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皋陶任大法官时,“天下无虐刑”,实属难得。

有趣的是,这位华夏第一位大法官,被说成长着马嘴——“皋陶马喙”。这种形象被认为是至诚至信,体察人情,断案十分明白公正(同上)。有人认为,他或许最初就是马的化身,是尊奉马为图腾的氏族之神。用图腾动物来充当审判官,这在上古社会是并不少见的习俗,如秘鲁的莫索部族审案时,巫师就用美洲豹来考验当事人。

自汉至宋,监狱普遍供祭皋陶。《后汉书·范滂传》载:

(范)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日:“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看来,当时的狱吏及犯人都敬奉皋陶,以其为狱神。到了宋代,皋陶更是得到普遍供奉,州县监狱中无不建有皋陶庙。宋·方勺《泊宅编》卷中载:夸州、县狱皆立皋陶庙,以时祠之……皋陶大理善用刑,故后享之。

宋代袁文《瓷牖闲评》卷二亦载:今州、县皆立皋陶庙,以时祀之。盖皋啕,理官也,州、县狱所当祀者。

除皋陶外,还有一位著名的狱神,即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被奉为狱神,是因为他曾辅佐刘邦建立了汉初法制,制定了汉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九章律》,被称为“定律之祖”。

萧何跟着刘邦造反前,在县衙里当过刀笔吏,以后又研究过秦朝刑法,制定出了议朝的章律》。萧何“定律令,平刑狱”,在建立汉初法律上有大功劳,所以被后世奉为狱神。萧何又称“青面圣者”、“青面神”,《水浒传》第二十九回写宋江、戴宗被绑赴法场前,被狱吏“驱至青面圣者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萧何在宋代成为主要被供奉的狱神。

到了明代,又出了一位著名狱神叫亚奈,亚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狱卒,甚至连他真正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亚奈不过是他的小名,他是广东人,亚在当地方言读作“阿”,放在名字前是种爱称,有亲昵的意味;奈,广东方言,指最小的儿子或女儿。所以,亚奈只是这位狱卒的乳名或小名。亚奈作为一个小小的狱卒,地位之低肉不用说,而且这种职业往往充当着统治阶级的爪牙和打手的凶恶角色,但亚奈却与众不同,判若天渊,他有着极大的慈悲心和魄力,做出了惊人之举。史称:

明万历戊午岁(1618年),增城县狱卒名亚奈者,素称朴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狱有重囚五十余人,号哭不止,声司于外,亚奈亟止之,兼问其故。众曰;“岁朝降临,合邑之人无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见,且系重犯,势不可出,是以悲耳。”

亚奈俯首良久,忽曰:“无难也。我与尔等约,夸夕各还尔家,俟正月二日齐来赴狱。我释尔罪应死;尔倶不来,我亦死;尔来而或失一人,我亦死;尔人人来,我至寿尽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

是时法网少疏,且值改岁,不甚严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陆续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亚奈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

狱众感德,浣濯其体而加漆焉。以其事言于县,县上巡按御史,请为县狱之神。今肉身尚在狱中,凡有疾病瘟疫,祷无不应。尊之曰“亚奈爷”。

亚奈冒着生命危险,以善德感化重罪囚犯,这在狱卒中是罕见的。死后被奉为狱神也当之无愧。清代刑部大狱中也有阿公祠,供奉亚奈,可见其影响不小。

虫王

过去,在全国各地都有八蜡庙、虫王庙和刘猛将军庙。其实这二者是码事,所祀为同一神。八蜡(音乍,zha)本是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以后,在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祭祀名称。《礼记·郊特牲》载:“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八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东汉郑玄注云;“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不熟,则不动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啬(即先农神农)一也,司啬(即最初发明耕作的后稷)二也,农三也,邮表?暇(指田间房舍小道)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即水沟)七也,昆虫八也。”

八蜡之神也有不同的解说,以后民间将其附会为一种驱除虫害、桿灾御患之神。此神到底是谁,众说不一。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说为:秋鸟。《夷坚支志》甲卷一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金朝安徽、江苏一带即将秋收,忽然“蝗虫大起”,未几,有一种叫秋的水鸟,成千上万,啄食蝗虫。不过十天,蝗没了,当年大丰收。朝廷闻知此事,封秋为“护国大将军”。

二说为:刘猛将军。清代袁枚在《新齐谐·鬼多变苍蜗》中称:“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祝祷,便可无恙。”这位刘猛将军并非姓刘名猛,而是一位姓刘的猛将军。他是哪位刘将军,也有种种说法。

1.刘韦合刘韦合,字仲偃,宋钦宗时,以资政殿学士出使金营,金人欲将其留用,刘仲偃不屈,自缢而死,是位有气节的宋臣。故《清嘉录》认为他“为神固宜”。

2.刘铸《如皋县志》载:“刘猛将军,即宋将刘铸,旧祀于宋。以北直、山东诸省常有蝗虫之患,祷于将军,则不为灾。”

3.刘锐《识小录》称:“相传神刘锐,即朱将刘锅之弟,殁而为神,驱蝗江淮间有功。”

4.刘宰刘宰字漫塘,南宋光宗时人。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云:“俗传死而为神,职掌蝗蝻,呼为‘猛将’。江以南多专祠。”

5.刘承忠《铸鼎余闻》卷三引《畿辅通志》云:刘承忠为元末指挥使,有“猛将”之号,“江淮蝗旱,督兵捕蝗尽死。后因元亡,自沈于河,土人祠祀之。”

刘铸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甘肃静宁人。他曾统率八字军(全军将士脸上皆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取得赫赫战果,但却奉命撤退,后受奸相秦桧排挤,被夺去军权当了地方官。刘铸在任上整顿田亩,治理水患,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面对抒君奸臣误国祸民和金军南侵,刘铸最终忧愤而死。

据《灵泉笔记》称: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封刘铸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书除蝗。《怕庵杂录》也说:宋淮南、淮求、浙西置使刘铸因驱蝗,理宗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清代学者阮葵生认为刘铸“生则敌忾效忠,死而捍灾御患,其世祀也固宜”。

无锡南刊沟曾有刘猛将军庙,庙联说的好:

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返;

驱蝗成稔岁,将军合号百虫来。

江苏武进的刘猛将军庙联亦称;

破拐子马者此刀,史书麻扎;

降旁不肯以保稼,功比蓐收。

两联的上句都说的是刘将军抗金的功绩,下句则说他灭蝗保稼事。联语中的“旁不肯”是一种能消灭蝗虫的虫子。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是农业的一大敌人,古人对蝗虫无能为力,只好乞灵于驱蝗神刘猛将军、天曹猛将刘铸。至于把刘猛将军说成是元末的刘承忠,那是清代的事,雍正间皇帝还命有司致祭。清代是个极讲政治忌讳的朝代,尤其以前期中期更甚,文字大狱接连不断,统治集团的政治神经其实也脆弱得可笑。统治者既然有“文忌”,也当然会有“人忌”,刘铸大约即为其一。

清朝统治者为金人后代,他们对抗金名将并大败他们老祖金兀术的刘铸,怕是有些耿耿于怀,至少不会欢迎。许多神虽然由民间“选举”产生,但有的最终还得“钦定”才算数,好在老百姓有时也并不买这个账。

除了刘铸,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治蝗好汉,他还是个大官,即唐玄宗时的宰相姚崇。一年山东发生严重蝗灾,姚崇严斥一些人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的谬论,命令山东官员发动百姓一齐灭蝗,他还提出一些灭蝗的办法,最终使山东避免了一场大灾荒。姚崇虽未当上驱蝗神,但其灭蝗功绩却载入史册,为后人所传颂。

旧俗,以正月十三是为刘猛将军诞辰,除官府致祭外,民间还举行热闹的迎神赛会,以清代苏州为例:

相传神能驱蝗,天旱祷雨辄应。为福(亩犬)亩,故乡人酬答尤为心愫。前后数日,各乡村民击牲献醴,抬像游街,以赛猛将之神,谓之“待猛将”,穹窿山一带,农人舁猛将,奔走如飞,倾跌为乐,不为慢亵,名曰“(走币)猛将”。

元旦,坊巷乡村各为夭曹神会,以赛猛将之神,谓神能驱蝗,故奉之。会各杂集老少为卒隶,鸣金击鼓,列队张盖,遍走城市,富家施以钱粟,至二十日或十五日罢。吴人事之甚严,累著灵异。

虔诚的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明。

刘猛将军的神格本为驱蝗神,但在江南地区,他还兼有保佑农业不受病虫害、风调雨顺;渔业捕鱼安全、丰收;蚕业蚕花茂盛;乃至驱逐敌寇、保境安民等多种功能。明清时,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猛将神歌》唱词中不但有“施法桿去蝗虫害”的驱蝗内容,还有“种秧割稻施妙法,一夜完工喜万民”护佑农业的内容,而“东洋倭奴刀兵乱”,“杀退倭奴迷雾散”,“灵神显法救军民”等唱词则是歌颂刘猛将军杀退倭寇“保佑众姓永太平”的功绩了。这倒与刘猛将军的“猛将”身份相符。

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是多方面的,神的功能多多益善,身兼数职十数职的不是少数,这也是这些神明无可奈何的事。

酒神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写过一首有名的《短歌行》,其中有两句唱的是: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中的“杜康”是位酒神,传说是古代最早造酒者,他的名字也用以指酒。

汉·许慎《说文》第七中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秫,是黏高梁。在夏朝少康时,已经用高粱酿酒了。少康姓姒,是夏启的孙子。父亲被寒浞所杀,他联合夏朝大臣攻杀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自己作了国王,史称“少康中兴”。夏代政权是启建立的,但真正把这个政权巩固下来的,是少康。夏代传世四百余年,少康起了重大作用。

少康即杜康曾作过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南)庖正,并在此成家。今天河南汝阳县还有个杜康村,传说是杜康造酒处。前几年,还在村中发现了一座古代造酒遗址,经专家鉴定,为三国建安时期的文物。酒灶宽2.5米,深2米,用砖铺成,火门完整无缺,炉膛内还残存不少木炭,并出土了三件酒器和一些陶器残片。这对我国造酒史研究颇有价值。

不过,杜康并不是传说中最早的造酒人。还有一位仪狄,要比杜康早得多。

仪狄是传说中夏禹时的酿酒者。《古史考》称:“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战国策·魏策二》对此有详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夏禹疏远善酿美酒的仪狄,不愧为贤明之君,为后世国君做出了榜样,可惜,历代帝王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沉溺于酒色的昏君,倒出了不少。

十六国时前秦的秘书侍郎赵整为此做过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