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04

第4章 一画(4)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著名学者,他因家里穷,年龄很大了还没成家,只好入赘到女家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但他机智聪明,博学多才,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不问国政。文武群臣,也学着他的样儿,荒功废业,违法乱纪,遭致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三晋伐齐灵丘,鲁国占领齐阳关,晋侵至齐博陵,卫夺齐薛陵,赵攻占齐甄地,齐国危在旦夕。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要是劝他改邪归正,不是给关押起来,就是遭到责骂,有的甚至杀头。

齐威王有个怪癖,喜欢听笑话,猜谜语。淳于髡滑稽幽默,言语风趣,他打算用谜语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淳于髡来到宫廷求见齐威王。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厅堂里一群歌伎正伴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齐威王正陶醉其中,见到淳于髡后很不耐烦,连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有事明天再说。”

淳于髡说:“大王,我最近听到一则谜语,特意来讲给您听。”

齐威王一听谜语,高兴地说:“好啊,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讲完,齐威王就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以前荒淫无度,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时齐国的政权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观察、考察一下,哪个是忠,哪个是奸。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用谜语讽喻他,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第二天,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入宫,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整顿朝政,有功的,加以奖励;对那些危害国家的,要严加惩罚。奖惩先从县吏开始,你们说一说下面县吏的情况?”

大臣们吞吞吐吐,没人能说出来,齐威王加重了语气又问一遍,有几个大臣说:“阿城县令很好,即墨县令最坏。”

齐威王下令全国72名县令都到都城述职,还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煮得滚开。大臣和县令上朝后,齐威王把所知情况统统摆出来。下令将阿城县令扔到滚开的大锅里煮了。

原来,齐威王早已派心腹将各个官员的情况摸透了。即墨县令为人正直,从不贿赂大臣,因此无人说他好话,而阿城县令荒废县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所以许多大臣为他说好话。

接着,齐威王又命令将几个颠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锅里。从此,齐国上上下下,人人震惊恐惧,百官不敢为非作歹,都尽心竭力供职,齐国上下大治。同时,又收回了失地,加强了国防。二十多年诸侯国再不敢小视齐国。

一国三公

【释义】原意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禧公五年》。

春秋时晋献公即位后,下令士大夫士蔿,在蒲地,屈地分别为公子重耳、夷吾修筑城池。后来夷吾大骂士蔿为他修得不坚固,并向晋献公告状。献公大骂了士蔿一顿。

士蔿辩解说:“我听说,无缘无故而忧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所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二位公子修城,若不筑得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若筑得坚固,则为敌寇提供了阵地,又要负有对君主不忠的罪名。”晋献公哪里肯听士蔿的话,把他罢了官。

士蔿回到家里,作了一首诗,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狐裘尨茸)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一国三公)

让我听谁的才好?(吾谁适从)

后来,被士蔿不幸而言中,公子重耳发动叛乱。晋献公派宦官寺人披率军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跑到狄国去了。

一家之言

【释义】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也指某个学派或个人的见解。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周密的调查,在20岁时就踏遍了祖国东南部的山山水水,后来入朝为官,借经常出使外域之便,接触大量宫廷史册,考查史证。公元前l04年,司马迁42岁时,就开始撰写《史记》。前后近20年的时间,他撰写130篇,计52万余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30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毛主席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努力按事实撰写历史,对好的和坏的,尽量不虚夸不隐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标准,都以自己的独特见解予以评价。公元前93年,他写了一篇自传式的长信给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记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谈到他写《史记》的目的时说:写这部书,是为了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夔已足

【释义】夔:兽名。本文为一人名。只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就能办好这件事,不必需要很多的人。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晚上像月亮;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认为它是不祥之物。

后来,这只怪兽终于被勇士们擒住献给了黄帝。黄帝把它杀死,用它的皮制成一只很大的鼓。它的声音可以传到500里外。

到了唐尧时代,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磬。磬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只要夔一击磬,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他感到音乐的作用很大,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任用了夔,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一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够了。”

果然,夔很尽职,通过音乐把中原的文化传播到了四方。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不少人把在舜统治天下时期担任乐官的夔,与黄帝时代的怪兽夔混为一谈,认为这位乐官只有一只脚。鲁哀公对此搞不清楚,特地去问孔子:“我听说乐官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的吗?”

孔子摇着头回答说:“一只脚的夔是有的,那是黄帝时代捕获的一只怪兽。乐官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舜曾经说过‘夔者一而足’,但这话的意思是说,精通音律的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非是说他只长一只脚。”

孔子的解释是合理的。后来人们为了避免误会,“夔一足”的说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明确而为“一夔已足”这一成语。

一场春梦

【释义】春梦:春天所作的梦。比喻人生变幻无常,世事转眼成空。

【出处】宋·赵令畴《侯鲭录》。

苏东坡年纪大了,告老后住在昌化。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漫行在田野间,不时还哼着曲调。行了不久,遇到一个年过70的老婆婆。她对苏东坡的经历比较了解,知道他做过大官,经过很多豪华的场面,想不到如今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她对苏东坡如此悠闲自在,很是羡慕,便对东坡叹道:“昔日内翰的荣华富贵,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

后来,附近的乡民知道了这件事,很赞成这个老婆婆对人生和荣华富贵的看法,便称她为春梦婆。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加倍给予重谢报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时的大将淮阴侯韩信,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过很多坎坷的经历,过着非常失意、贫困的日子。

韩信小时学文习武,拥有一身文韬武略。后来他父母都死了,他一个人无依无靠,又只知道读书练武,没有什么挣钱的本领,日子过得非常苦。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日子长了,别人都不免有点讨厌他。

有位亭长过去跟韩信关系不错,韩信就去投靠他。开始时亭长家的人对他还算客气,可日子久了,态度也就慢慢变了,亭长的老婆常常指桑骂槐地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听了,就只好离开了亭长家。

韩信无处可去了,就只好到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就可以卖点钱吃饭,钓不到就只好饿肚子。有个老太太靠给别人洗纱过日子,天天在河边洗纱。她每天的午饭都是家里的人给她送来,就在河边吃。她见韩信经常饿肚子,觉得怪可怜的,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一连好多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有一天,他吃完饭,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这么照顾我,我将一辈子牢记在心,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听了很不高兴,她对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太没有出息了!我是看到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你报答!”

韩信听了,感到很惭愧,发誓振作起来,不再受人怜悯。后来,他投到项梁手下去当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他投靠刘邦,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不忘当年老太太对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太太请来,送给她一千两金子作为报答,并一再对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一字千金

【释义】形容某些文字价值很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会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此大伤脑筋,最后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率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春秋》,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无人敢来妄加评论。

一字之师

【释义】某些诗文,因改动一个字后,变得更加精简完美。则称改动的人为“一字之师”。

【出处】宋·陶岳《五代史补》。

郑谷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即能写诗,长大后他写的诗更富盛名,被广为传诵。

郑谷考中进士,当过几年官。但他毕竟还是更热爱写诗,对当官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就辞官回到宜春(今江西宣春)去隐居。他在这里读书写诗,经常与一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饮酒做诗,互相唱和,诗名也越来越大。

有个叫齐己的和尚也很爱写诗,在当时也颇有些名气。他很仰慕郑谷,有一次他云游到了宜春,就带上自己写的诗去拜访郑谷,请郑谷给予指点。

郑谷见这个年轻和尚的诗写得不错,又这么虚心求教,非常高兴。他仔细地阅读了齐己的诗,还不住地加以评点。当他读到一首题为《早梅》的诗时,看到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又反复读了两遍,笑着对齐己说:“诗很不错,只是‘数枝开’似乎还可以斟酌。这首诗是写早梅,应突出一个‘早’字,梅花已开了数枝,就不算最早,不如改为‘一枚开’,可能会更好些。”

齐已听了,觉得郑谷的一字之改,不仅文题切合,而且韵味无穷。确实是改得妙。他对郑谷更加佩服,马上向郑谷行拜师礼,并向郑谷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柱擎天

【释义】擎:支撑。比喻一个人身负重任,支撑大局。也常来形容某些人的重要作用。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天文训》。

关于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运转,而江河、潭水、泥沙向东南方向流去有一个传说:上古时,共工、颛顼都是部落首领,后来为了争夺帝位而发生战争。共工战败,盛怒之下,用头撞断了不周山,于是天向西北倾斜而造成了以上现象。

屈原在《天问》中曾这样诘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意思是说,天盖的顶端拴在哪里?天盖的边沿又安放在什么上面?八根擎天柱撑在哪里?东南方为什么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