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24

第24章 四画(3)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弄得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周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老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一片诚意将你劝,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得不可救药。”

这首诗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入膏肓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不可多得

【释义】形容非常稀少难得。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祢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恃才放旷,善于雄辩,很受孔融的赏识,特地向汉献帝上表推荐祢衡,称赞祢衡是“不可多得”之才。汉献帝就派祢衡去曹操手下当差。曹操恼他曾经出言冒犯自己,就当大宴宾朋之际让祢衡当众击鼓助兴,以此来侮辱以泄私愤。可祢衡竟来个“击鼓骂曹”,反而把曹操大加羞辱。曹操想杀他,又怕影响不好,就把祢衡派去招降刘表,想以此借刀杀人,没想到刘表反盛待祢衡,并让他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做书记。

黄祖的长子黄射也是个官吏。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博学多才,雄辩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过了一会儿,黄祖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火,急忙上岸去救,但已经迟了一步,当时祢衡才25岁。

不堪回首

【释义】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

【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先后南征北讨,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最后把目标对准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部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因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时,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属。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满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此年冬,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爱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不遗余力

【释义】遗:留;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虞卿列传》。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军队的。”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有了联盟,就会恐慌,再跟他讲和才能成功。”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会再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就一定会趁机猛攻我们。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最后,赵王只得亲自去秦国,并割让城池给了秦国,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不甘雌伏

【释义】不情愿像雌鸟藏躲似地退缩不前,无所作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典传》。

东汉末年,成都有位学者,名叫赵典。他熟读经书,品行端正,后来被朝廷召为官吏。赵典的侄儿赵温,年轻时很有志向。他在做京兆丞的时候很不得志,常常叹息不能为国家立功。一次他对朋友感慨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怎么可以像母鸡一样趴在地上(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不久,赵温真的弃官回家。那年正赶上灾荒,他将家中存粮拿出来救济穷人,州郡都传颂他的美名。

不求甚解

【释义】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又名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因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而情愿在农村过隐居生活。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说是给五柳先生写的一篇传记,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们知道他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他去喝。而他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