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19

第19章 三画(8)

汉武帝初年,汉朝的北方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袭扰。匈奴军队经常侵入边境,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非常动荡,边境的地方官员无法抵抗匈奴的侵略,多次向朝廷告急。

汉武帝觉得再这样下去,不但百姓受苦,而且还会使匈奴有恃无恐,发展下去势态会更加严重,决定调集重兵狠狠地打击一下匈奴。

汉武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各位大臣,让他们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许多大臣觉得大汉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但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时,只有汲黯直接了当地谈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对汉武帝说:

“陛下,臣曾听说高帝(刘邦)率大军30万被匈奴围困在平城,连猛将樊哙都被围在军中,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帝,将军不如樊哙,这仗打不得!”

听了汲黯的话,汉武帝心中十分不悦,对汲黯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来汲黯被免了职。

另有一个叫郑庄的人,他作太史的时候,告诉看门人说:“凡是来见我的人都是宾客,不论贫富都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

郑庄也很清廉,自己没有什么家财,但来向他借贷的人却不少,而他从不拒绝,借出后更不去讨要。他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每当遇到属下对国家大事有比较高明的见解,郑庄都马上向汉武帝推荐,唯恐埋没了人才,于国家不利。

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污了一些钱粮,被淮南太守司马安揭发,郑庄则受到撤职的处分。

当汲黯和郑庄官至九卿的高位时,每天到他们家中来访的宾客,络绛不绝。门外车马不绝,门内你进我出,有些人一时见不到主人,就坐在外面一等就是几个时辰。

但是,当他们二人都被罢官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人再来他们家。

司马迁写完二人的传记,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像汲、郑这样的贤人,居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免职,竟无一人来探望;情形与廷尉翟公一样,丢官罢职后,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门外可设誉罗),太可悲了!无怪翟公复官后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啊!”

门墙桃李

【释义】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辈学生。用以尊称他人培养出来的学生。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曾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说:“看来子贡要比他老师强些。”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他就说:“比方拿住宅四周的围墙来说:我家的围墙,才肩头那么高,从墙外向里一望,屋子里有什么东西,谁都能全部看得清清楚楚;而我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周尺七尺为一仞),要是找不到大门,走不进去,就根本没法看到里面祖庙的雄伟美观、各种房屋的富丽堂皇。不错,有幸认得并走进我老师的大门的人,恐怕是不多的。这样看来,武叔说出那样的话,也就难免了!”子贡这段话是说自己的品德学问都很肤浅有限,哪里比得上老师的学问那般高深渊博。

后来,人们就称师门为“门墙”。形容初步学得一点东西,叫做“入门”。

阳虎在卫国犯了罪,便逃到晋国,对赵简子说:“今后我再也不举荐人了。”

赵简子问:“为什么?”

阳虎说:“坐在厅堂上判事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养的,朝廷的官吏、边境的将士,经我举荐的也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堂上之人叫国君冷落我,朝中之吏仇视我,边境之士搜捕我。”

赵简子说:“种桃李的人,夏天能够在它们的绿荫下乘凉休息,到秋天还可以有果子吃;种蒺藜的人,夏天既不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乘凉的荫地,到秋天还可能会被刺着。现在看来,你所植的都是蒺藜。以后一定要先选择好对象,而后再加以培植,不要先培植,后选择。”

把“桃李”比喻为培植的优秀人才,其出典就是赵简子的这几句话。

义无反顾

【释义】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司马相如才华出众,很得汉武帝赏识,便把他调到身边做事。

当时巴蜀地区因不满唐蒙高压征集民工来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而发生骚乱。武帝就让司马相如去劝责一下唐蒙,并让他写一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释一番。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义无反顾”就是从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来的。

义不帝秦

【释义】义:道义。道义所在,绝不尊秦为帝。比喻不向武力低头。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秦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越国,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作战,因为轻敌中计,40万大军被白起、王龁坑杀,赵括也当场阵亡。接着,秦将郑安平替代了白起,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魏安厘王派了将军晋鄙救赵,但又鉴于秦昭王的警告:“谁敢发兵救赵,我就在灭赵之后,必先灭之。”所以传命晋鄙屯兵荡阴不进,并派辛垣衍通过平原君赵胜见赵王,劝赵王尊奉秦王为帝,秦兵必自动解围,赵国就可以保全了。但平原君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因此终未引领辛垣衍去见赵王。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见平原君,询问国家大事,并愿意和这位辛垣衍将军见面,当下平原君引见。鲁仲连引证古今,痛陈尊奉秦王为帝之害。接着又举出齐湣王称帝不成,逃亡出国的事例对辛垣衍说:“齐湣王到鲁国,鲁国官员愿以肥牛10头供奉齐王,但齐王的侍从大声叱骂:‘这10头肥牛算得了什么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礼节,所到诸侯国家,诸侯必须让出自己的宫室,并将国库所有钥匙都呈交上来,任天子索取。诸侯要卷起袍服,捧着几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国竟用10头肥牛作供品,简直是混账!’鲁国官员听了,赶快关上城门,拒绝齐湣王入城。齐王无奈,又转往邹国。这时邹君已死,齐王欲吊丧,侍从通知邹国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灵枢,灵位方向也要移为北向,这样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邹国臣子说:‘如果要我们这样做,宁愿仗剑自杀,也不受辱。’拒绝了齐王吊丧,不许他入城。你想邹、鲁两小国都如此,而魏是大国,竟欲尊秦为帝,岂非连邹、鲁的奴仆婢妾都不如了吗?”

辛垣衍羞惭而退。

鲁仲连又对平原君说:“秦国是不讲信义、祟尚武力的国家,用欺骗手段差遣士卒,像对待俘虏一样地奴役人民。如秦王称帝,统治了天下,执掌生杀予夺大权,那我宁愿跳到东海自杀,也不做秦国顺民。”

平原君大悟,这时,魏国公子信陵君夺得晋鄙兵权,大败秦军,赵国解围。平原君要封鲁仲连官职,但鲁仲连坚决不受,飘然而去。

之乎者也

【释义】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讥讽文人咬文嚼字卖弄斯文,不讲实际。

【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南京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子虚乌有

【释义】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哪有。原为假设的人名。后用来比喻假设的或不存在的人、事。

【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梁孝王有一座“梁园”,方圆三百余里,圆内美景数不胜数,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梁孝王供职时,曾在此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名作《子虚赋》。

《子虚赋》的内容是:楚王派一个叫子虚的人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全国狩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过后齐国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对这次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可是,子虚却大谈楚王的游猎活动是如何壮观,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文写得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的场面,如果是天子的游猎,那场面一定还要壮观宏大。”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这样,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

《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之事都不足道。于是,他介绍了天子游猎活动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马首是瞻

【释义】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释义】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全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尸位素餐

【释义】尸:占据的意思。素:不劳,白白地。意思是官吏空占职位、白受俸禄而不克尽职守。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没有做什么事情,或者未尽职守。

【出处】汉·班固《汉书·朱云传》。

西汉人朱云,身材高大,勇猛过人,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加之学识渊博,因此年轻时就出了名。

到了四十岁那年,朱云又去拜师学习《周易》和《论语》。这样,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了。有个地方小官竟然特地上了一道奏章,向汉元帝推荐朱云,说可以任用他为御史大夫。虽然朝廷没有接受,但也足以证明他才学之深和影响之大。

后来,朱云在一次关于《周易》的学术辩论中驳倒了元帝的一个宠臣,致使名满京城。这才被征聘为博士,不久当上了槐里县令。

县令的地位并不高,但生性孤傲的朱云却敢于抨击那些昏庸无能而又身居高位的一些大臣。当时的丞相是韦玄成,朱云多次上书指责他无所作为。为此,韦玄成对朱云非常忌恨。后来,韦玄成终于利用职权把他逮捕下狱;虽然受到赦免,但从此也丢了官。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曾经给成帝讲授过《论语》的张禹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丞相。朱云觉得张禹没有什么本事,便上书成帝,请求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