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中的人生智慧
8061900000009

第9章 人到无求品自高

“俗语解读”

“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陈自崖

这句俗语取自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自崖所作的上面这幅对联。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对事业的不求进取,不是一筹莫展的消极态度或者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正是这句话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

人生在世离不开名利,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无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淡泊的人生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人至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生活境界,一种良好的心态。人人都希望快乐,都追求幸福,其实简简单单就是快乐,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切勿贪心,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无求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也只有做到无求,才能事到知足心常惬,才会逍遥快乐!

“人生智慧”

从前,有一位农夫骑着毛驴走在路上,看见前边有位富绅骑着枣红马威风凛凛。农夫很自卑的长叹一声:“我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头枣红马该多好呀,这个小毛驴走起来也不快!”内心很不平衡。可这位农夫回头一看,还有一位挑着担子的老汉累得汗流浃背。见此情景,农夫恍然大悟,比前边的不足,可还比挑着担子的老汉强上百倍呢。农夫的心理很知足,于是也很快乐。

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这个普通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常乐,是一种境界,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它的事情感到满意或满足,不苛求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接受人生的挑战。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有追求,要怀知足常乐的平常心态去努力。

人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欲望”。人是要有欲望的,没有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就不会有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没有对冠军的向往,就没有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然而,人的欲望应当有个度,无论是对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超越自身条件。把握好“度”的问题,首先要有平常心,凡事就能做得恰倒好处,支撑心灵。能够客观地衡量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自己有什么能耐,能办成什么事情。当定好了人生坐标,人就不会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不会永不满足,更不会陷入现实与幻想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印度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笨人,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找寻多时,终于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对河水,他却站着不动,没有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很奇怪,就问他:“你如此的干渴,追寻了多时,现在到了河边,却为什莫不下去痛饮一番?”

那个本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干我就喝,可是这河水滔滔不绝,我是不可能喝干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不禁都大声哄笑,十分可乐,惊叹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笨的人。

这个故事,笨人起初“口渴找水”,后来却担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干”所以旁边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尽管不像这个笨人蠢到了这种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无几。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要有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永不安宁。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还要非喝完不可。总是在“有求”之中兜圈子,欲壑难填,永远也无法满足。人们能够意识到欲望的不满足和贪图,给人生和社会带来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节制自己,从而在泥滩中越陷越深。想要彻底解脱,只有达到“无求”的境界,才不能患得患失。从做人的道理来看,人生还是潇洒一点好,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