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中的人生智慧
8061900000007

第7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俗语解读”

“自古道:物以类聚。过迁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

这句话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这句话后来变成我们现在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人生智慧”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而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他,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齐宣王想攻打魏国,积极调动军队,征集粮草补充兵源,使得国库空虚,民间穷困,有的百姓已经逃到其它国家去了。淳于对此十分忧虑,他就去求见齐宣王。齐宣王爱听故事,淳于投其所好,说:“臣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想讲给大王听。”

齐宣王说“好啊,寡人好久没听先生讲故事了。”

淳于说:“有一条叫韩子卢的黑狗,是普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有一只叫东郭逡的兔子,是四海内最狡猾的兔子、有一天,韩子占追逐东部退,绕着山跑了三圈,又翻山顶来回追了五趟,兔子在前面跑得精疲力尽,狗在后面追得力尽精疲,双双累死在山腰,一个农夫看见了,没花一点力气,就独自得到了这个便宜。”

齐宣王听出淳于语中有话,就笑着说;“先生想教我什么呢?”

淳于说;“现在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的军队都很疲惫,两国的百姓深受其害,恐怕秦、楚等强国正在后面等着,像老农一样准备检便宜呢。”齐宣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就下令停止进攻魏国。

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举荐人才。淳于一天之内接连向齐鲁王推荐了7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7个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大既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同的人结成各式各样的关系以及群体。社会是由人与人构成的,人的个体秉赋不同,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就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个体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人群的色彩,所以有着各色各样的团体组织,它们或紧密,或松散,有形的如宗旨、章程、纪律,无形的如道德、信仰、观念等,正是这些有形的、无形的差异,决定了群体的差异,所以,毛泽东同志十分精辟的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道德是评价、判断一个人的善恶、好坏的尺度,也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正不正当的社会规范。而品德高尚之人如馨香之气,人们都愿意亲近。而品德低下之人,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去实践力行的事情,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人,人要重德、要崇德,要努力充实自己的修养,人生才有光彩;人一旦偏离了道德,人生必定没有幸福可言了。有德之人,无私无我,与人为善,凡事总能够先为别人着想,为事情的整体大局着想;有德之人,心宽路自宽,因为只要我们能时刻往心的存折存储善良与仁得,不懈的追求,就一定会得到志同道合的人的帮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