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中的人生智慧
8061900000064

第64章 虎毒不食子

“俗语解读”

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

老虎虽然凶猛,尚且不吃自己的幼仔,这是一种本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做父母的即使再不好也不会做伤害自己孩子的事情。

“人生智慧”

唐朝时期,突厥族首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而后安禄山被其子所杀,大将史思明前赴后继,坚持搞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据说,史思明行军到了东都,时值樱桃成熟季节。史思明久居塞外,没吃过这东西,感觉很稀奇,摘下来尝了一口,味道好极啦!史思明大饱口福之余,忽然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还没尝过这等美味呢,急忙令手下人去采摘一笼樱桃,给儿子送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史思明对他人心狠手辣、凶残暴虐,但却是个慈爱的父亲,这正应验了那句俗话“虎毒不食子”。不仅如此,史思明为了在儿子心目中树立一个文武双全的父亲形象,还即兴吟了一首诗,打算一同让人送给儿子。诗日:“樱桃一笼子,半赤已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诗中的怀王,是史思明的儿子。因为史思明自封为燕帝,儿子也就沾光跟着称上了王。而诗中的周至,则是他儿子贴身仆人。

但是历史总爱跟人开玩笑,这位大将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子,可结果却没有落下好下场。史书记载,史思明肃宗乾元二年被其子所杀。他的下场跟安禄山如出一辙。

人们常用“虎毒不食子”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唐代月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变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将母亲次子女深情厚意,子女对母亲的一片赤子之心表达得淋漓反致。在父母对自己的爱中,这种深沉内敛、朴素无私的爱则更像是父爱。父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非常高大的形象。甲骨文中,“父”这个字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石斧的形状。有人说这是指男子手持镰刀,和男子从事农业生产有关;也有人说这里含有统治和权力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石斧、举杖既是农业工具,也是家长体现威严的道具,“父”这个字自然有了对家庭成员的教诫之意。

或许在家庭中,父亲和孩子有许多碰撞和交锋的机会,因为父亲总是严格的象征。在父亲的眼里,我们似乎总是难以达到他的标准,我们这一生,一边在学习他,模仿他,一方面又在摆脱他,超越他,尤其是男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父亲的这种关系就更加微妙起来。不过很奇怪的是,我们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抉择的最后一刻总会征询父亲的意见,好像父亲不点头我们心里不踏实,但是最后又不完全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吵过几次,争执过几个回合之后,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才真正亲密起来。或者说,无论有没有过这些交锋,我们成长的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我们的爱好,我们的长处,我们的弱点,在父亲的心里,跟个明镜似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总是默默了解与关注,无论发生什么,血脉相通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