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8061600000008

第8章 社交恐怖的预防

——论自卑与超越

社交恐怖症的发生有许多影响因素,如习得性焦虑、遗传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儿时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父母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耻辱的特殊经历、预期性的焦虑、回避等等,但个体差异很大。其中,性格中的自卑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社交恐怖患者几乎都缺乏社交技巧。如果这些患者能够超越自卑,练习一些必要的与人交往的技巧,社交恐怖就可以避免。实际上,生活中自卑的人很多,而许多人并没有患上社交恐怖,主要原因是他们都不知不觉地用各种方法超越了自卑或通过必要的社交技巧使自己能适应社会生活,避免自己掉入社交恐怖的陷阱。下面,我从如何超越自卑和社交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交恐怖的预防。

一、自卑及其形成的条件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己价值的怀疑。当人们发现自己在外貌、家庭、能力水平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民族,出生的地域不如他人,就会产生压抑、失望、无价值的情绪。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抑郁、悲观、猜疑、羞怯、孤僻、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

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自卑心理可以成为激发人们向上的强大动力,也可能压抑人的潜能,使人消沉、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但是,自卑容易销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社交恐怖症的患者几乎人人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或者说,自卑是社交恐怖的核心。

人类的自卑应当是无条件的。不过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自卑的形成的确与环境有关,但这只是构成自卑的一个条件。自卑的最终形成又受到个人因素的调节。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了生理状况、能力、气质、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

首先,生理状况与能力水平是能否建立自信的基础。优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因此从理论上说,自卑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

的确,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外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或多或少会遭受到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不是所有劣势或弱项都会带来沉重心理压力,都会导致自卑。例如,一个执著于事业的学者可能因为学术成果少,水平不高,与同事有较大差距而自卑,但决不会因为烹饪不如妻子,打牌不如邻居而自卑。这就是主体内在的价值支点在自卑形成中产生的调节作用。

自卑的形成也与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扩放趋向,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环境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来得大,产生自卑心态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人的一生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心态也不例外。如,有位女士已人到中年,成家后一直自信不足,时感自卑的困扰,但又找不出确凿理由;后经心理医生分析才找到症结,原来她幼年时因为常尿床,遭姐妹嘲笑、父母打骂和邻居指戳;久而久之,他产生了很深的自卑感并且渗入人格中,在各种场合表现出来,深刻影响了她的自我认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随着时光流逝会淡忘,甚至会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将顽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影响力。

童年经历之所以会深刻而长久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在于人生早期的不成熟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看,儿童处于依附成人的地位,因此外部世界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反应。如果这种态度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者,情况更是如此。

因此同样的刺激,譬如父母离异、被遗弃、遭歧视等发生在童年要比发生在青壮年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根植于童年经历的自卑要比发生在以后的更深、影响更持久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超越自卑

负面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影响很大,自卑心理更使人缩手缩脚,压制才干,容易把人带入自责、自恨、自缚、自气的怪圈。要想超越自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认知

首先,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的。事实上,地球上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而且,自卑感的产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联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凭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像其他每一个人”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以从系统哲学的高度来论证)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低,因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和你一样的,也没有人和你是同一等级的。你是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贴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所以,要超越自卑,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也永远无法用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性、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甚至是自己的长处和自以为得意的方面)不如别人,那也不必自卑,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首先,先天遗传因素。生下来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聪明,或生下来就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天赋),如莫扎特、维纳(创立控制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等人。其次,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第三,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第四,机遇,偶然性等。

而对于因素一,我们没什么自卑的,因为这种因素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志决定。对于因素二,我们多半也无能为力。至于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我把它归于主观努力因素。对于因素三,我们可以去努力,对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的情绪或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激励感才对。至于因素四,则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因素四归于因素三。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如遗传、机遇等),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如主观努力,正确的方法等);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二)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以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当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北京太庙举行万人英语演说,在上海外滩办起英语互动课堂,在革命老区遵义,让成千上万的孩子跟自己一起疯狂呐喊,十多年来,李阳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方式将"疯狂英语"推广到全国,甚至闯出国门,在日本、韩国、美国都树立了"疯狂英语"的口碑。对于李阳来说,"疯狂"可以使他成功,然而,你很难想象,李阳曾经是一个自卑、对人恐怖的小男孩,从小就害羞自闭,连电话都不敢接,认为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毫无光彩。在大学的前两年,他有13门功课不及格,就连现在他最擅长的英语那时也是连续两年补考。而李阳的童年记忆里,更是有太多的灰暗。

李阳一直说自己曾经是一个很自卑的人,甚至觉得买一瓶酱油如果能够成功地买回来,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脸上有一道疤,那道疤的来历是一个著名的自卑的故事,也算是"性格自闭"的故事。是他初三时到医院去做理疗,因为特别怕医生,二十多分钟不敢吭声,而被理疗仪器烫的!

李阳的回忆:我从小是在江苏常州出生的,由我姥姥把我带大,然后到三四岁以后又回到新疆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肯定跟父母之间不是很亲了,再加上父母那时候好像是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生活也是非常不如意的。那么不如意以后,这些东西都发泄在小孩身上,小孩是个发泄工具,外面有什么不如意,回来以后可能打打骂骂,以为是自己的孩子,打是疼骂是爱。现在是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时那些话我都记得非常非常清楚。比如说"你个笨蛋","你将来掏大粪去了"这样的,反正是这之类的一些话。我现在不会恨他们,但是就觉得扭转这种东西很难。怎么说呢?我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与父母之间能够父母跟孩子相互拥抱,我要拥抱自己的孩子我会起鸡皮疙瘩的。但我强迫自己改变,不要再传下去了,不要再把那种东西再传到下一代身上。我记得我叫我父亲是叫不出来的,我必须到他前面去,比如我从背后我想叫他没法叫,我只有到他前面去,"哎",这样子才行。叫爸爸,会脸"哗"就红掉,当然这些东西,是一种分析了,不会伤害什么人。父母肯定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个状态,但其实现在就是这种状态。我曾经上过一些课,心灵的一种课程,想超越一下,也希望跟父母敞开谈一谈,拥抱一下,让情感的闸门打开一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

家庭教育在李阳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胆小、自卑、不敢说话。长大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大声喊英语可以让自己找到自信,于是他再也没有停止这种疯狂的呼喊。通过不断地自我超越,李阳为成千上万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超越自我,直面人生的困境,这几乎成了所有成功者的必经之路。

其实包括我们的民族习惯,你发现烙在每个人的脸上烙印,甚至都是拘谨,都是压抑,有点自闭那种。那么真正如果大家那么渴望去成功,都需要打破这样一个牢笼和枷锁。我还发现比如说俞敏洪,他曾经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不敢跟她说话,追踪了她三个月,最后趁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图书馆没有电了,灯灭了,才做了一个动作,帮助这个女孩子拿起书包来,由此才搭上这个线。他称自己是非常自卑的人,但是他现在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

李阳认为,成功的人总是要先经历一次次的失败,然后才有可能迎来成功。所以他特别强调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并且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这样的人才会最终成功。

(三)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唯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四)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萧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5.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五)牢记增强自信心的11大法则

人人都能忍受灾难和不幸,并能战胜它们。有人也许不相信自己能办得到,可是人类有强得惊人的内在源泉。只要我们加以利用,便能引领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较自己所想的更坚强。

法则1:首先对自己抱有希望。如果你连使自己改变的信心都没有,那就不要再向下看了……要对自己宽容,并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到。

法则2:表现得好像自信十足,这会使你勇敢一些。想象你的身体已接受挑战,显示自己并不是全然的害怕。

法则3:停下来想一想,别人也曾面对沮丧和困难,却克服了它们,别人既然能做到,当然你也能。

法则4:记住:你的生命是以某种节奏前进,你若感到失意消沉,无力面对生命,你也许会沉至山洼的底部;但是你若保持自信,便可能利用当时正扯你下坠的那股力量,跃出洼谷之外。

法则5:记住夜晚比白天更容易使你感到挫败和气馁。自信多与太阳一道升起。

法则6: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法则7:我们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自信,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法则8:克服局促不安与羞怯的最佳方法,是对别人感兴趣,并且想着他们。然后胆怯便会奇迹般消失。为别人做点事情,举止友好,你便会得到惊喜的回报。

法则9:只有一个人能治疗你的羞涩不安,那便是你自己。没有什么方法比“忘我”更好。当你感觉胆怯、害羞和局促不安时,立刻把心思放在别的事情上。如果你正在演讲,那么除了讲题,一切都忘了吧。切莫在意别人对你和你的演讲如何看。忘记自己,继续你的演讲。

法则10: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克服任何恐惧。请记住,除了在脑海中,恐惧无处藏身。

法则11:害怕时,把心思放在必须做的事情上。如果充分准备,便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