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希特勒的月亮》
8055800000003

第3章 一场帝国群之间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标准的帝国群殴,后起的德国急切地需要得到新的空间,1914—1918年欧洲两大帝国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首先由德国挑起,它的盟友是奥匈帝国,而英国、法国和俄国则成为另一方,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战争逐渐将38个国家、约15亿人卷入。战场遍及整个世界,但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法国境内),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根源就是后起的德国等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法国、俄国之间一场重新分配权力与利益的战争。在工业革命后期,欧洲主要国家均进入垄断资产阶级阶段,这必然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支不可调和到非用战争解决不可。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极大地刺激了各个国家铤而走险,这场战争无法避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爆发。

其实早在1882年,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就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他们已经为这场战争在做准备;同样,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也先后签订协约,对抗德奥意同盟,而在这期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则在事实上成了战争前的实力较量,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大英帝国也逐渐日薄西山,而强势的德国则似乎看到了机会,它认为已经具备了向英国发起挑战的实力和机会。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开始争夺世界各地的战略据点,彼此摩擦不断。

从实力对比来看,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协约国占优势,因为英国、法国、俄国都是殖民地大国,因此在人口上这三国拥有巨大数字,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三国陆军兵力高达977万人;而德奥两国连同他们的殖民地总人口也只有1.3亿人,陆军兵力只能达到634万人。同样,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意志帝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协约国海军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德国自然看到了这种差距,因此,德国把取得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打一场速决战。德国为此制定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不仅实力差距较大,对德国来说,还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欧洲战史表明,几乎很难从两线作战中取胜,拿破仑当时未能取得欧洲的统治权主要就是因为同时面临英国和俄国的压力。

施里芬计划就是出于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希望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然后再在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然后结束战争。这个计划就如同一个大锤从荷兰等低地国家抡向法国,然后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将法国军队彻底击败,这个作战意图从战略上来说非常实用,但真正成功却是在二战——在一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陆地上实际上最后成了僵持状态,施里芬计划未能成功,但英法俄方面也无法在地面上取胜,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在海上。

在海上,德国希望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只用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而英国的计划则是把陆上作交给给法国和俄国,英国只需要派出为数不多的远征军即可,英国的主要力量是维持海洋控制权,因为这样既可以保证协约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制约同盟国。英国海军在战略上一方面是支援各协约国,一方面就是寻找机会与德国海军舰队决战,希望一举歼灭德国主力。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遇刺,一战爆发。

1916年1月,莱因哈德·冯·舍尔海军上将成为德国公海舰队的新指挥官。他为公海舰队制定的作战意图是,避免与英国主力舰队决战,而是通过不断的袭击来消耗英国的实力。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引诱英国巡洋舰队出海然后歼灭的计划。冯·舍尔命令派出公海舰队中的战列巡洋舰前往挪威海岸,他希望能把聚集在苏格兰海军基地的贝迪将军指挥的巡洋舰队诱出,然后在英国主力舰队驰援之前消灭这支舰队。

1916年5月31日凌晨,德国希佩尔海军中将按照计划率领一支由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2个小时后,舍尔亲率公海舰队主力也秘密离开了威廉港。舍尔的主力舰队有16艘无畏级战列舰,共计59艘战舰。舍尔的主力舰队就躲藏在“诱饵舰队”之后50海里处。

但这一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做到隐秘,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德国出现了疏漏。原因是英国人早就破译了德国密码,在5月30日下午,英国舰队就接到了伦敦的情报:“德国公海舰队将于明日出航。”随后,英国侦察机也证实了这条情报,于是英国舰队统帅杰里克决定迅速集结舰队与德国舰队决战。

当时英国海军舰队拥有24艘无畏级战列舰,为世界各国海军中实力最强大的,而杰里克在接到情报后就立即调动了一切能够调动的战舰集结在斯卡帕湾。这支舰队包括了24艘无畏级战列舰,其他共计99艘。

与此同时,贝迪将军也接到命令,让他31日下午和主力舰队会合,于是他带领他的巡洋舰队也驶离了福斯河湾基地。

31日凌晨,英国舰队出现在德国舰队面前,英国舰队的庞大令德国感到震惊,德国公海舰队本来是希望打一场伏击战,而现在却成了决战。但此时德国舰队已经别无选择,英国舰队的大炮已经准备开火。

下午3时20分,德国巡洋舰队司令弗兰斯少将首先看到了贝迪率领的英国巡洋舰队。半个小时后,双方大炮开始了互相猛烈的轰击。此时,严谨的德国人由于使用了立体测距仪而让德国的火炮打的又准又狠。结果贝迪的六艘战列巡洋舰中三艘被击中,毁损严重,其中有一艘的弹药库被击中发生大爆炸沉没。

“诱饵舰队”随后掉头撤退,德国人此时还不知道英国主力舰队已经全部出航,还以为仅仅是贝迪的巡洋舰队上钩了,于是“诱饵舰队”希望把这支舰队引诱到舍尔率领的公海舰队伏击圈内。果然,贝迪开始追击,当贝迪发现强大的舍尔舰队后也立即掉头做出逃跑的姿态,舍尔舰队随后开始紧紧追击。

但让舍尔没想到的是,杰里克的英国主力舰队正在迎面而来。

下午6时,杰里克的主力舰队与贝迪的巡洋舰队会合,6点15分,舍尔发现了英国本土舰队的主力,他立即就意识到危险,英国舰队会把他的舰队完全击垮。于是舍尔立即命令舰队调转方向全速撤退。杰里克也因为担心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而没有追击。但舍尔却还有个麻烦,由于杰里克的舰队横在他通往基地的航道上,这使得他不得不往背离基地的方向撤退。舍尔明白,利用夜幕的掩护撤回基地是最好的,否则一旦天亮,英国侦察机就会找到他们,那么英国舰队必然要展开攻击,那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于是,舍尔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大胆的举动,他突然命令全舰队重新调转航向,冲着庞大的英国舰队猛冲过来。当舍尔舰队与英国后卫舰队相遇后,他命令所有的驱逐舰组成一道屏障阻击英国舰队,同时命令所有公海舰队主力战舰迅速穿插过去,并且,几乎所有的德国战舰都在尽可能地发射炮弹,以强大的火力阻止英国舰队的攻击。

德国驱逐舰也按照舍尔的意图分成几个方向攻击英国舰队,这让英国舰队一时难以判断到底德国舰队在什么位置,英国舰队在遭到突然袭击后陷入了一阵混乱。英国舰队不停地打出照明弹、用探照灯照射海面,尽力搜索德国主力,但直到6月1日凌晨,德国公海舰队已经成功地穿过了英国舰队。

但这时德国舰队经过猛烈的射击后几乎已经打完了所有炮弹,如果英国舰队此时追击的话也许还能够将公海舰队彻底送进海底,而杰里克这时却做出了一个至今令人迷惑不解的决定:任由公海舰队撤回,英国舰队也掉头返回港口。

日德兰海战就此结束,总体而言,英国的损失要比德国大许多,英国阵亡了8500人,被击沉14艘战舰,其中包括三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方面有10艘战舰被击沉。德国人据此认为这是一次出人意料的辉煌胜利,威廉二世授予舍尔德国最高勋章——蓝勋章。

而英国则认为尽管在损失上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还是成功地击退了公海舰队,而且自始至终仍然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正如美国《纽约时报》对这场海战的评论:“德国舰队像牢房中的囚犯一样,它攻击了牢狱看守,但却没能成功越狱”,同样,舍尔本人也认为,他的确利用出人意料的战术赢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决不是战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