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具体谈谈月球到底意味着什么吧!因为现代我们所有认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缺乏对美洲黄金、白银和黑奴经济的领略,那么,就让我们重新了解一下月球能带给我们什么?
月球,这是一个现代称谓,在此之前,人们更愿意称它为月亮,因为它是黑夜中的神明,有了它黑夜对我们来说才富有了浪漫意义和更多的哲学思考。显然,它象征着与太阳对应的一面——月球看起来和太阳一样大小,但一个是白天的主神,一个是夜晚的天使;一个是宇宙的阳光,一个是世界的阴柔,他们如此对应,大小又看起来一样,这如同相等地位的两位宇宙神明,这正像是中国哲学起源中的阴阳两极,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产生的万物,他们和谐的运动又意味着世间的一切都必须遵循着各种古老的规则,这所有的规则都是由太阳和月亮共同支配的。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把月亮奉若神明,因为我们对它已经了解了很多,人们一般只对神秘的、人类无法支配的东西才心生畏惧,一边敬仰它一边窥视它,直到有一天发现原来我们可以象征服世界一样征服它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蔑视它,然后争先恐后地去占领它,掠夺它的一切资源,然后插上一面旗子,说,“看,我又征服了一个新领地!”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已经为全世界在月亮这个昔日神明的身上插上了一面国旗,它被征服了。
人类最伟大的征服者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帝王、统治者、总统——在伏尔泰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群大名鼎鼎的坏蛋而已,真正的征服者应该是亚历士多德、伽利略、哥白尼、蔡伦、迪卡尔、李时珍、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因为,统治者只是用暴力支配了另一群人,而这些科学家则用他们的知识为整个人类开拓了一片又一片新领域。
自阿基米德、欧几里德、伽利略和哥白尼时代起,人们就开始用望远镜等种种工具观察最远的天空和最细微的世界,同时用数学语言记录下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则,这样,历经千百年不懈的努力,人类终于慢慢地了解了上帝的每一个秘密,人们正在一步步成为自己的上帝,不再敬奉他人。
月球与太阳比起来非常小(直径3476千米,质量7.35e22千克),但看起来却一样大,那是因为它距离我们只有38(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万千米,大约只相当于一秒钟的光速距离,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天(平均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由于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引力关系,三者之间的角度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月球的公转周期也是变化的。
牛顿告诉我们,引力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不是大质量的星体在吸引小质量的星体,小质量的星体也在吸引着大质量的星体。太阳在吸引九大行星的时候,九大行星也在吸引太阳;同样,地球在吸引月球围绕自身旋转的时候,月球也在不甘示弱地吸引着地球,这很好理解,我们将一个小球用细绳系在手指头上然后让他转起来的时候,我们为小球提供了旋转起来的能量,我们的手指头也感受到了小球旋转时的拉力。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就是我们手指和小球之间的细绳,而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月球的公转速度决定于他们之间引力的平衡,并且,地球千百万年来一直还为月球提供着月球的自转能量,由于这样会消耗地球的能量,因此,地球的自转速度(周期)也在不断地减慢,自然着非常缓慢,大约每100年地球的自转周期减少约1.5微秒,月球同时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减弱而每年都在飘离地球,月球的轨道周长大概每年增加3.8米。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毫无外来影响的话,月球终将有一天自转速度与其轨道周期适合,那样月球和地球之间也就没有多余的扭力了,也就是他们达到了一种平衡,当然,这时地球的自转周期也变得与月球周期相适合,如同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冥卫一)一样。
地球和月球的互相吸引也导致了月球自转同步,即月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永远有球体的一半朝向地球,另一半则永远不与地球谋面。这就为人们的幻想增添了很好的素材,人们往往也乐于猜测月球“黑暗面”上都有些什么,自然,这里要么是见不得人的,如外星人的基地,要么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如月球生物等尽管月球的质量相对地球而言并不大,如前面提到的,月球的质量为质量7.35e22千克,相当于7350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1/81,因而月球上的重力只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但这已经足以影响地球了。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可以说千百年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明显的是对海洋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海洋是液态的,在地球和月球形成的引力场中,它就随着月球和地球的周期旋转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潮汐变化,那是因为地球和月球两个球体之间,沿着球心连线,即月球正对地球的引力为最大,这样海洋会在这里被月球吸引成高点,如果从空间观察的话,会看到在地月球心连线的地球表面两端海洋是膨胀起来的,当然这需要精确的仪器,这种膨胀对人眼来说还是太细微了,但这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潮汐现象,由于地球自转轨道比月球在自己的轨道运行要快,海洋在两点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也就相应地出现两次。潮汐的变化和人类的航海、海洋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各种自然界变化都相应产生规律性变化。
月球不像地球那样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孤寂的星球,没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它没有大气,没有海洋,上帝也懒得呆在这里了。月球的引力还不足以形成大气层,也就无法留住海洋,但也许还能在某个角落里剩下一点冰——人类的Clementine探月飞行器在月球的一个阴暗面环形山内发现了一些冰,这后来也被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并且说,月球的北极也应该有冰存在。这对以后人类定居月球的先驱者们来说是件好事。这些冰很有可能是撞击月球的彗星留下来的。另外,由于没有大气层,所以来自太阳的阳光热量无法保留,也无法向地球上那样由于空气将热量吸收、散发而导致地表温度和空间温度差异不大,并且月球上的物质热容率和导热率都很低,这使得月球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高达100多度,而背面则为零下200多度,温度变化区间在-233~123℃,平均-23℃。
月球在内部结构上与地球一样,也有表层外壳,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月球的平均直径是3476千米,略微大于地球直径的1/4.地壳下是地幔,但可能这也是它的内核,并且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那样炙热,月球的内部只有一部分特别炽热。另外,人们现在还没弄明白的是,月球的质心并不是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一致,而是向对着地球的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时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的表面积约为3800万平方千米,还没有亚洲表面积大。月球也不是我们通常看上去那样光滑圆润,它的表面也有山和平原,我们通常看到月亮上有明有暗就是因为表面的不平坦对阳光的反射效果不同引起的。月球上有两种主要地形: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和古老的平原(高原)及火山熔岩地形(即maria地形),具体为环形山、月海、月陆、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或称为月隙)。所谓maria地形(大约占月球表面达16%)是由月球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然后冷却凝固形成的。月球大部分的表面是由月球尘埃和各种流星撞击后的陨石碎片覆盖。值得一提的是,maria地形主要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也许这是由于这一侧的月壳较薄,月球质心也偏移这一侧造成的,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
月球上的环形山在地球上不多见——环形山这个名称是伽利略给它起的,但这确是太空星球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山,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就多达33000多个,约占月表面积的7-10%,它们多是由太空陨石轰击和星球本身火山喷发造成的。由于环形山可以说自月球生成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形成,这样,就有日本学者在1969年提出,应该按照环形山的形成大致年龄分出三型来,即克拉维型,这类是最古老的环形山,已经有点难以辨认,并且它的上面还有后来陨石坠落形成的新环形山;哥白尼型,就是较为年轻的环形山;还有一种就是阿基米德型,就是较小的环形山,其中有的可能是哥白尼型的衍生环形山,有的不到1米。我们很早就开始观测月球,同时也给它上面的各种地形命名,由于朝向地球一侧的月球表面是最先得到观察的,所以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就由一些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来命名,如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第谷等。而月球背面的则多用近现代的科学家、宇航员、或者宇航行动的计划名来命名,如加加林、Korolev(因为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由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拍到,所以带有俄罗斯偏向)、阿波罗等。
在月球的环形山中有个值得一提的环形山,那就是South Pole-Aitken,直径达2250千米,大概相当于海南岛的大小,深12千米,这使它成为太阳系中人类已知的最大的撞击盆地,而且在它偏西侧后来又被陨石击中,形成了靶环一样的山中山,是重环山的典型。而月球上最小的环形山实际上就是一小块陨石坠落撞击出的小坑,也就10厘米大小。
人们往往怀着美好的愿望为月球上的各种地形命名,那就是按照地球上的形态来命名为洋、海、湾、湖等,其实月球上根本没有液态水,这些江河湖海之类的不过是初期的观测者希望月球也象地球一样美好罢了。通常,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月亮表面较为暗淡的地方叫月海,其实那是广阔的月球平原,月海共有22个,其中最大的是风暴洋,约为50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9个法国。
月球虽然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夜晚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但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因此,月球的亮度也随着月球和太阳间的角距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满月时月球的平均亮度为-12.7等。
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陨石在坠落的过程中不会燃烧,这样月球上的陨石碎片就包含了很多太阳系及宇宙早期的信息——它们的年龄大多在30-45亿年之久,这个地球上很难找到30亿年以上的石头正相反。如现在的月球并没有全球磁场,但它表面的一些石头却带有剩余磁场,这要么说明月球有过全球磁场,后来消失了;要么说明这些石头来自一个有强大磁场的星球。这些在地球上是无法获得的,因为地球本身拥有强大的磁场,会掩盖石头上的任何微弱的磁场信息。美国的阿波罗号曾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月球石头标本,这成了美国获得月球最直接信息的极少数标本之一,在人类还没有实现新的登月前,这块石头至今都还成为研究月球的无价之宝。
在月球的可利用资源中,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月球上大量的氦-3,这些氦-3实际上来自遥远的太阳,是被太阳风吹来的,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和磁场保护,这些氦-3元素就毫无阻拦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并逐渐融合在月球尘埃和矿石中。这些氦-3是很好的核燃料,它可以提供巨大的能量,而且很干净。这对今天能源日益紧张的世界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并且由于月球裸露在太阳风下已经40亿年,这就积累了大量的储备。
关于月球的起源,人们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地球和月球同属太阳系早期形成太阳星云,后来随太阳系的生成而一起形成,即co-accretion说;二是认为月球形成与太阳系以外,后来逐渐被地球引力捕获,成为地球唯一的卫星,即capture说;三是认为月球实际上原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分裂出去,形成了地球的卫星,即fission说。其中分裂说的一个假设就是地球被一个相当大的星体撞击后产生分裂,月球就是被撞击出去的,这个假说似乎还得到了一些月球石头和其他信息的支持。无论怎样,月球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月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