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由采购制度疏漏所导致的腐败舞弊行为,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防范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值得借鉴:
(1)实行岗位轮换,在不同的商品之间更替采购员。
采购人员在一个部门工作过久,难免会形成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更替采购员,这样可以防止一名采购员与一群特定的供应商过于熟悉。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多企业对采购人员实行职务轮换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把个人放在采购部门的某一职位,一放就是十年八年,这样既对本人不利也对采购内部控制不利。实行岗位轮换是采购部门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公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机构调整,可借机构调整之机,对采购员进行调整。除此以外,应适当考虑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跨专业、跨科室交流,真正形成定期轮岗的用人管理机制,这对于防止腐败现象产生,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免疫力至关重要。经常对采购人员进行轮换,有以下几点好处:①推销员知道采购人员要经常轮换,从而无法建立长期的关系,这将使得他大大减少付出回扣的积极性;②采购员经常轮换也使得他不容易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关系;③对采购员进行轮换的同时必然要对他的前一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考核,也使得采购员拿回扣的风险更大。
(2)提高采购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许多企业认为采购工作比推销工作容易得多,因而往往会派一些资质平平的人从事采购工作,显然,其工资待遇也会比较低。殊不知采购工作对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作用十分重要。因而,应选派最优秀的人才承担采购任务,并从利益分配上对其予以激励。提高采购人员的工资待遇可以使得采购工作的吸引力增加,进而增强采购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高工资待遇也使得采购回扣对其的诱惑也大大减小。
(3)尝试让回扣制度化、合法化。
?内地某家企业独树一帜地打出了“让回扣制度化、合法化”的做法,允许采购人员要回扣,但同时又给他规定一定的份额。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要不要回扣这个问题不能作机械的规定。有些情况下是可以要的,比如你买别人的茶杯,人家定的价格是一块钱一个,中间有一毛钱的回扣,卖十个就回扣一块钱。如果你不要回扣,他仍然按一块钱一个与你结算,那就便宜他了。如果把回扣一概视为“非法”,严格禁止,反而会刺激一些采购人员拿回扣的欲望,因为供应商时刻都在诱导他。另一方面,不加限制地允许拿回扣,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该压的价格不压,采购的成本就会涨高。因此,如果能够将回扣制度化、合法化,不但可以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广大企业读者不妨针对企业现实状况对这种做法进行必要的评估。但总而言之,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可控、合规是企业管理的必要要求。
(4)采购环节中的不相容职务应该是相互物资的使用部门。
采购环节中的不相容职务应该是相互物资的使用部门。如制造企业的生产部根据未来一定期间的需要量,以填制“物资需求单”的方式提前通知物资保管部门,由保管部门根据现有存货的库存量计算出请购量后,正式提交“请购单”。经过物资保管部门主管签字的请购单还必须通过采购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的确认后方可生效。采购部门签署同意采购的意见和估算的资金需要以及付款时间说明等材料需交资金管理部门,并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资金预算范围和企业的现有资金状况进行综合审查后批准。采购的请购单由资金管理部门签署同意执行的意见后,再交由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将请购单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存档管理。
(5)要严格合同签约监督。
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资信检查,切实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对那些不讲效益、舍近求远、进人情货等非正常情况严格审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是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齐备,签章是否齐全。
(6)要做好对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查。
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7)要建立“供应商信息库”。
要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备足一定数量的各行各业的潜在供应商,以满足随时抽选“询价”对象的需要,避免给有些人暗助,甚至给指定询价对象留下可乘之机。作为采购代理机构,必须要在平时能够建立一个“供应商信息库”,以“储备”一定数量的、各行各业的供应商,以便满足随时抽取和确定“询价”对象的需要。这是公平合理确定“询价”对象的最基础性工作,更是遏制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
(8)要随机确定询价对象。
对询价对象的确定必须要“随机”产生,以增强采购工作的公平性。对挑选拟询价的供应商,不能由少数人指定或进行“内线”式的单方联系,事前必须严格做好供应商的资格审查关,对人情介绍商、关系商等必须毫不留情地回避,对无资质商甚至于不法商等必须毫不客气地将其拒之于采购的大门之外,谨防有人变相地暗助某个供应商。一般说来,询价对象可以在有合格资格的供应商中,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
(9)要“依法”组建询价小组,加强内部牵制和监督。
要“依法”组建询价小组,增强其内部牵制和监督力度,以促进询价采购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从而达到防范暗箱操作、遏制腐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对询价采购工作的内部牵制制度要完善,以明确采购操作的法律责任。所有参与询价、评审、公证、监督等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要在询价采购记录上签字认可,以进一步增强内部监督和牵制力度,同时,这样做也能有效遏制各种私自违规采购或其他暗箱操作行为的滋生。
(10)要建立职能分工控制制度。
要建立职能分工控制制度。对外购材料、商品验收、自制材料和委托加工材料的入库,对材料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审查验收,以及材料采购货款的结算等许多环节,实行职责分工,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并通过材料收、发、存等管理制度加以确定,以明确请购、订购、验收、付款、记账等环节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控制。
(11)要引入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订货。
要引入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订货。信息系统被引进企业后,使得科学设置库存及合理订货成为可能,采购员在电脑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轻松地获取商品的库存信息及销售信息,以便及时补充货源。目前,先进的采购订货系统可以根据设置,通过系统对商品库存的实时跟踪,当到了库存的预警线时自动生成电脑订单,采购员根据电脑订单通知供应商及时补货。采用这种先进的信息系统,采购员作弊的机会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此外,还要加强防损部门的监督作用也,通过对商品库存、周转情况及订货情况的分析,去发现订货当中存在的问题。
(12)要注意来自外部的反映。
要注意来自外部的反映。对于竞争者而言,自然不愿看见其他企业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去其业务。当利益发生显著冲突时,供应商们会向采购方企业进行抱怨和申诉,这种抱怨和申诉可能正说明有某供应商企业正在进行欺诈活动。如果不诚实的供应商依靠其与采购方的某种利益而成功地买通了采购方企业的某些员工,并利用他们逼走了其他的供应商企业,被逼走的供应商企业会通过抱怨或者申诉的方式提醒采购方企业有关人士,注意到受贿行为及欺诈行为的发生。具体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为供应商提供防损培训;开通供应商热线;设置总经理信箱;加强反腐制度教育,如行贿与受贿同受处罚等。
(13)对单一渠道的供应商必须要有一定的防范制度。
采购方公司对于单一渠道的供应商必须要有一定的防范制度,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指出。一旦供应商的产品供应出现了问题,如不适当的价格上涨或者质量达不到要求,买方企业应当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而不是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同时,采购方应定期对渠道供应的成本、质量、效率等做出评估,同时应对渠道供应市场行情有准确灵敏的反应。如果缺乏以上这些控制制度,而采用单一供应商渠道可能就会导致欺诈行为的发生。
(14)要通过考察供应商资质,判断虚实。
考察厂商资质要三步走。首先是确认其各种证书的真伪,厂商要做假证挺难,不过你要识别,只要一个电话就够了。而厂商的实力也是需要仔细考察的项目,如果看好这家厂商,不妨到它的办公室去看一看,和它的员工聊一聊,或许实力就能探知一二。其次是考察圈内信誉度。只要你在行业里问一问,这家厂商过去的历史是不是清白也就昭然天下了。第三是考察用户。有的厂商在宣传的时候有一堆成功的案例,到了你提出要去这些地方看看的时候,问题没准就暴露了。即便客户是真的,您也要走走看看。问问客户对方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实惠实在,问问客户对方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像宣传得那样到位。此外,对于供应商的报价必须有传真为凭证,不能凭采购人员的口头传达就简单相信,一定要有报价的实物考证。
(15)供应商要认真考察采购方的资质和身份。
供应商要认真考察采购方的资质和身份,莫要被采购方的虚假表象所迷惑。考察厂商资质同考查供应商资质相同,也是要注意三点:即确认其各种证书的真伪;考察其信誉度;考虑其用户等。有时候,采购方要想骗人往往会费尽心机做出种种假象,但只要你深入挖掘,多方侧面求证,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自然能查出真伪。另外,还要注意对重要细节不能轻易放过。
(16)建立企业采购合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商品采购合同关系到企业的众多部门,为加强合同管理,不仅要设立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而且要形成一个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由企业主管领导为首的,由采购主管部门,合同管理机构,以及财务、调度、储运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合同管理网络。企业要建立健全采购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从签订、承诺到履行结清的全过程,都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采购合同管理的主要制度包括签约制度、审批制度、法人授权委托制、印鉴使用制度、履行报告制度、纠纷处理制度、变更解除制度、归档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等。
(17)要抓好采购合同的签订工作。
分析以往采购合同不能履行或发生合同纠纷的原因,不少是由于在签订合同时考虑不周到和不细致而造成的。所以,在签订合同时需要细致分析影响生产、供应的各种因素,供需双方应彼此了解,并充分协商合同条文是否具体明确、切合实际,这是顺利履行合同和减少争端的关键、需要特别要指出的是,合同签订首先要符合有关法律要求,当事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购销合同的标的必须合法。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合同内容必须清晰明确。为提高采购合同的质量,需用企业需要掌握合乎实际的明确需求和使用期限,要了解供方的生产情况、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并提供按时供货的可能性。在合同中规定明确的经济责任,也是保证合同顺利履行的重要一环。
(18)要加强采购合同签订后的管理工作。
需用企业对签订的采购合同,要按合同所列各项详细核对。在核实无误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并设专人进行管理。一般可按供应单位建立合同登记台账,或按商品品种建立登记台账,同时要按商品的明细规格建立进、销、存明细台账,以便于对合同进行核销与监督。采购部门应将合同签订结果通知企业内计划、业务、财务、储运等有关部门,以便据此组织经营活动,规划货位,及时接运和按时承付货款。对于误期交货的合同,要组织督催。合同督催,不仅是监督合同履行的一项措施,也是密切供需双方关系,沟通情况,加强协作的重要途径。对有关合同签订的资料及合同供应单位的来往函电、文章等应及时处理,妥善保存。
(19)?要做好采购合同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
需用企业要定期地、经常地对采购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采购合同执行情况通常采用合同完成率(又称兑现率)来衡量,通常说来,合同完成率越高,采购合同执行情况越好。需用企业分析合同完成率,主要是为了掌握商品的保证程度,对不能按时到货的合同及时采取督催措施;同时,通过分析合同完成率,也能对供应单位作出评价,进行比较,对本企业采购人员和采购工作进行考核,以改善以后的物资采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