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政治极端腐朽黑暗,长期以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至此更为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辽、金窥边,虎视眈眈,真可谓到了内外交困、山穷水尽之时。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宋徽宗的荒淫昏庸和奸臣当道误国造成的。君昏臣奸,二者相得益彰,终致使朝政一败不可收拾。
奸佞之臣,此乃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本不足怪,但对于北宋末年奸臣之如此集中,人们仍然感到惊奇,蔡京、朱面力、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号称“六贼”,一时并起;此外,还有杨戬、高俅等相继为虐,北宋朝廷简直像一个奸臣展览馆。其中王黼虽然未名列榜首,但却占着一个重要位置。
王黼(1079~1126年),字将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王黼原名甫,因与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宋徽宗改赐今名。造物主对王黼颇为慷慨,使他生就了一副“美风姿”,“面如傅粉”、“目睛如金”;还给了他“多智善佞”的聪明头脑和能说会道的口才。王黼的命运也颇佳,虽然“寡学术”,但却中了崇宁进士第。王黼中进士后,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领局编修《九域图志》。司理参军这个官并不大,野心勃勃的王黼不甘心就此沉于下僚,他无时不在做着升官梦。但是他知道,靠学术而出人头地,对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武略他更是一窍不通,而且军戎之道又充满危险,他也无心靠此道去猎取高官厚禄。那么,就只有通过歪门邪道去投机钻营了,而这又正是他之所长。因而,王黼刚一涉足官场,便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变化,窥伺着钻营良机,寻找着得力靠山。至于编修《九域图志》,他只不过是敷衍塞责罢了,其兴趣不在于此。
何志的父亲何执中为朝廷重臣,他虽然“碌碌庸质”,但由于地位高,实际权力和影响并不小。王黼认为他可资利用,便千方百计巴结奉迎,首先取得何志的好感。最后终于使何志向其父推荐了他。何执中一见王黼,即为其漂亮的仪表和便捷的口辩所吸引,再加上王黼巧妙的谄媚逢迎,庸相何执中果“喜其人”,于是极力上荐王黼,使王黼很快升为校书郎、符宝郎、左司谏。
王黼略施小计,便旗开得胜,连晋官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暗自得意。但这只不过是他向上爬的第一步,他岂能以此为满足。王黼利用过何执中之后,随即转移了目光,他开始在寻求新的更大的靠山。善观风色的王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最后将搜索的目光停留在蔡京身上。此时,王黼了解到,张商英虽居相位,但“寝失帝意”,不被徽宗所喜,后来,又听说徽宗曾于钱塘召见蔡京,并遣使赐给蔡玉环,于是便准确地嗅到了徽宗再度起用蔡京的意向。因而他决定开始新的政治投机。他先是“数条奏京所行政事”,无耻地为早已臭名昭著的蔡京歌功颂德,接着又以一副“义正词严”的架势对张商英进行弹劾。此举投合了徽宗的心意,因而张商英随之被罢免了相职。蔡京复相后,非常感谢王黼弹张助己之功,因此对王黼大加提拔,接连除授王黼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只用两年时间,王黼便从校书郎这样的小吏骤升到御史中丞这样的高位,他的第二次投机又大获成功。投机,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他更加如痴如狂地迷恋上此道了。
找到了蔡京这个大靠山后,为了进一步加深蔡京对他的好感,王黼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即谋罢何执中的官位,而使蔡京专执国政。为此,他不惜恩将仇报,上疏弹劾何执中,竟将何的“罪状”罗列至20条之多。此时,他不仅一脚踢开了何执中,而且还投井下石,其人品之卑劣,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此过程中,何执中还蒙在鼓里,“犹称黼不已”,直到他获悉真相后,才气愤地大骂王黼“畜生乃尔!”
时郑居中颇有权势,王黼看到他未来潜力很大,“复内交居中”。不过他这次投机不为得计,蔡京因与郑居中不合,看到王黼又去巴结居中,不禁发怒,结果将王黼贬为户部尚书。
宦官梁师成、童贯深得徽宗宠幸,权倾朝野,王黼更是竭力巴结之;“内连师成,外徇童贯”,尤其是对号称“隐相”的梁师成,王黼更是奴颜婢膝,以父礼事之,称为“恩府先生”。认贼作父,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但对于王黼,这却算不得什么,权势就是他的父母,他只认权势,不知其他,为了权势,他什么下贱的事都干得出来。这也是历史上一切佞臣的共同特点。他们正是依赖这一常人所不具备的特殊素质而得以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