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皇子尤其是太子之间的感情极为复杂。皇帝立储,是要把将来的帝位传给他,自然应是非常信任。可是,君王的无限权力,又往往使父子之间信疑参半,常生龃龉。有时便会演化成悲剧。北魏时代,就发生了这样的血淋淋的一幕。
北魏第三代君主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一代英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冬天,他挥师南下,饮马长江,设毡帐于瓜步山顶(今江苏六合境内)。后人于此筑“佛狸祠”以表其盛。然而,就在这次著名的军事行动之末,拓跋焘回到京城洛阳,却干了一件冤杀太子的蠢事,乃至他也因此惨死在深宫之中。
拓跋焘共有十一子。长子拓跋晃为贺夫人所生。贺夫人出身微贱,没被册封为皇后。北魏延和元年正月丙午(432年2月17日),册立贵人赫连氏为皇后,赫连氏无子,便同时立五岁的拓跋晃为皇太子。
太子晃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皇器重。长大之后,一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共同的戎马生涯使他们互相信赖;父子情深。
有一次,拓跋焘令太子进军姑臧(今甘肃武威)。有人造谣说姑臧无水草。太子“有疑色”,颇不愿往。后来拓跋焘坚持让他去了,结果发现那里水草茂盛,足可屯军数年。事后,拓跋焘只为此诏告太子注意:人之多言,亦可恶也。太子也感动地对部下说:“如果不是父皇的坚持,几误大事”。
另一次太子随拓跋焘征讨蠕蠕。太子见敌阵尘灰乱飞,认为敌人很惊慌,力主马上进攻。尚书令刘洁等人则以“尘多贼多”为由反对速战。拓跋焘当时听信刘洁之见,失去战机。后来抓到敌人的候骑(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太子的判断是对的,拓跋焘非常后悔。从此,拓跋焘更加信任太子,“恭宗(指太子)所言军国大事,多见纳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焘率军南征,命太子监国洛阳。这时,一个名叫宗爱的宦官却挟私害死了太子晃。
宗爱是因犯罪处宫刑而成为宦官的。此后他便一步步升为中常侍,常和皇帝在一起,深得拓跋焘宠信。史载宗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太子晃一向很反感此人。太子监国期间,主要依靠东宫属官,其中尤其宠信两个人:一个是给事中仇尼道盛;一个是侍郎任平城。这两个人和宗爱本来就是死对头。这段时间,宗爱非但毫不得宠,而且还因行为不端受到太子的斥责。宗爱担心皇帝回宫之后,谏官仇尼道盛等人会对他提出纠弹。于是便私下收集太子及其亲信的种种过失,千方百计地想加害太子和东宫属官。
拓跋焘远在瓜步作战的时候,宗爱就使人密告太子和仇尼道盛等人准备谋反。诬告太子“私遣取诸营卤获甚众”,意思是说,太子等人趁皇帝不在,私自派人到皇帝卫队大肆收罗天子车驾,以便事成后自己使用。太子僭越用天子车驾,这无疑是典型的不法行为。远离国门的拓跋焘竟信以为真。
北魏正平元年(451年)二月,拓跋焘急忙从南方赶回。他以为京城有变,并未立即回宫,却住在京郊附近。他先传令逮捕太子亲信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将他二人押赴闹市轨斩。又派人入东宫收查天子车驾。证据没有找到,太子却吓得半死。不久,天子使者突然来见太子,说皇帝驾崩京郊,令他立刻出京迎丧。太子急忙出城,行至半道就被捆绑起来。原来拓跋焘并没有死,他是故意用计诱捕太子,同年三月,拓跋焘回宫。他下令把太子用一个铁笼关起来,随后叫人把太子毒打一顿,再拖到草丛中杀了。太子死后,遗下一男,名叫拓跋浚。
司马光作《通鉴》对太子的死作了辩证,他主张太子受惊而死,但并不否认宗爱进谗谋害太子的基本事实。他考证太子晃死于正平元年六月戊辰(451年7月29日)。
太子被害之后,宦官宗爱进封为秦郡公。
第二年,拓跋焘渐渐明白太子是无辜被杀,自己非常悔恨;常常怀念太子。宗爱害怕早晚东窗事发,又于这年二月甲寅(452年3月5日)把拓跋焘秘密勒死在深宫之中。
这时,北魏立嗣问题发生分歧。有人主张立太子晃的儿子拓跋浚为帝,因为他是皇长孙,有人主张立秦王拓跋翰为帝。宗爱害死太子,自然不敢主张立皇长孙为帝。他和南安王拓跋余关系好,便秘密将拓跋余迎入禁中,杀死拓跋翰及其支持者,拥立拓跋余为嗣君,并矫旨自为大司马、大将军,控制了朝中大权。
不久,拓跋余不满宦官宗爱专权,想设法制裁他。宗爱觉察后,又勾结宦官贾周杀死拓跋余。这时有人又劝宗爱立皇长孙为嗣。宗爱惊恐地说:“如果立皇长孙,他能忘记当年太子晃的事吗?”正当宗爱准备挑选诸王中“贤者”为帝时,以羽林郎刘尼和殿中尚书源贺为首的廷臣发动兵变,拥立皇长孙拓跋浚登上了皇位,是为北魏景穆帝。
景穆帝为父报仇,下令诛死宦官宗爱和贾周,皆具五刑,灭三族。
景穆帝事实上不独报了父仇,也报了祖父之仇。然而,这场悲剧的发生,还是要以“内因”为主,即问题发生在太武帝拓跋焘那里。假如他真的一如既往,始终对太子笃信不疑,那么宗爱的离间计也就不会发生作用。而最深层的原因还是拓跋焘本人对于皇权的高度迷恋,不论是谁,稍有染指之意,哪怕是储君,也火冒三丈,于是在仓促之间作出错误的决定,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