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宁静致远
8046300000013

第13章 怀一颗平常心对待名利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为名利奔波,要想怀一颗平常心对待名利,的确很难。

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中学的班主任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竟然这样对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学习好能给你们带来荣华富贵、金钱和美女。此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指责这位教师的做法,但也有人认为,这位老师说的是实话,与“学习改变命运”的经典口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诚然,名利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能满足人的面子。但如果过分地追名逐利,肯定会给人带来无尽无休的苦恼。萨克雷的《名利场》中的女主人丽蓓卡·夏普便是典范。她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追求功利中度过的,但到最后,她的一切心机全白费了。作者在全书的结尾以感伤而又无奈的语气说道:“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以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人在这个世界上,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其一生为它所累,不如活得实实在在、快快乐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这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的许多真谛。淡泊名利,是一种佳境;追逐名利,是误入歧途。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还不至于平庸;追逐名利,可能会风光,但心灵不会自由,这样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名利无非是身外之物,面对名利,我们要做到:得之泰然,不惊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的确是在干本末倒置的傻事。

正确的做法是,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名利,看得淡一点,再淡一点。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不屑一顾,而是将全部的心血、才华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所以,他们既能享受到心如止水的快乐,也能水到渠成地获得巨大的成就。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巨著,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却被他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把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他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钱钟书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让人从内心里更加尊敬他。

真正淡泊之人,心态平和,视名利如粪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人们吃饱饭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

袁隆平一生致力杂交水稻研究,获得了19项国内外大奖,可是他在名利面前仍然是心如止水。他说:“科研工作者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功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做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在金钱面前,袁隆平自己仅仅是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将国内外获得的巨额奖金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对此,他解释道:“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名利,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这样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久。”

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灵魂的典雅。看看袁隆平的胸怀与风范,我们还用得着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吗?

一只狗在路上捡了一块骨头。当它衔着骨头经过小河上的独木桥时,看见水中也有一只衔着骨头的狗,它为了把那根骨头也弄到手,就向水中的狗汪汪地狂吼,于是它嘴中的骨头就掉进了水中。结果,它只好饿着肚子回去了。

现实社会五光十色,充溢着各式各样炫人耳目的诱惑。对于金钱、名利、地位这些东西,很多人嘴上说是“视为粪土”,但内心还是“看不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所以除了脸不要,什么都要。对于名利,他们忍不住还要去争一争、抓一抓。结果呢?就像那只小狗,为了追求第二块骨头,将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第一块骨头也给弄丢了,实在是得不偿失。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个洞右三个洞,为的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人在诸多欲望面前却很难看得破,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眼睛只紧紧盯着自己渴求的东西时,是很难低下头来看的。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著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得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