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高致远:品位高雅气质全
8045000000054

第54章 锋芒毕露只会惹祸上身

站在风口浪尖的人是最锋芒毕露的人,也是最容易受伤,最危险的人。是的,锋芒毕露的确可以凝聚别人羡慕的目光,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但如果你只想把风头一个人占尽,企图让光环仅围绕自己一个人转,那只会惹祸上身。

孟贲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齐国人,勇力过人。据说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两头牛正在相斗,他上前去用手把两头牛分开来。其中一头牛听劝,伏在地上不斗了,另外一头牛还要打。他大为恼火,左手按住牛头,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这头牛当场毙命。

后来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于是离开齐国去投奔秦国。这秦武王原也是个勇猛的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见了孟贲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为大将,与他手下的另外两名勇将乌获和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孟贲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纳了左丞相甘茂的计策,与魏国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而后用计攻占了赵国的军事要地宜阳。秦军占领宜阳后,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大喜,亲自率领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要进入洛阳。周天子此时无力抵抗,只好打开城门迎接秦武王进城。

秦武王兵进洛阳后,直奔周室太庙,前去观看九鼎,这九个鼎本是当年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铜)铸成,每个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见了九鼎,大喜过望。当然,他不是喜欢这些铜块,而是垂涎那九鼎所象征的统御天下的权力,这也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秦武王绕着九鼎逐个观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国)鼎时,对随行的群臣说:“这鼎有人举起过吗?”

守鼎人赶忙回答:“自从先圣大禹铸成此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见过有人能举起此鼎。这鼎少说也有千斤重,谁能举得起呀!”秦武王听了,撇了撇嘴,回头问任鄙和孟贲:“你们两个,能举起来吗?”任鄙为人向来低调,他知道他的这位主子秦武王自恃勇力惊人,十分好胜,平时就经常和手下的大将斗力,如果此时自己出来举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抢了主子的风头,不会有好果子吃。再说,一旦秦武王真的去举鼎了,万一出了差错,自己就是长了九个脑袋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于是婉言道,“臣不才,只能举起百斤重的东西。这鼎重千斤,臣不能胜任。”

任鄙这一低调,孟贲心中暗喜,认为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伸出两臂走到鼎前,对秦武王说道:“让臣举举看,若举不起来,大王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顿时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稳,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还好被左右拉住。秦武王看了,禁不住发笑:“卿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难道还不如你吗?”任鄙见秦武王要去举鼎,赶紧上前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秦武王本来就好与人比力,此时哪里听得进去,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秦武王苦苦相劝,秦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只好退到一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气,丹田用力,大喊一声:“起!”鼎被举起半尺,周围一片叫好之声。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要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下”。秦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木难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脚上,秦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秦武王右脚已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秦武王已不省人事,晚上,秦武王便气绝身亡了。

周天子闻报,心中又惊又喜,喜的是这个骄横跋扈的秦王自找死路,惊的是万一秦国以此为借口兴兵讨伐,自己就王位不保了,赶紧亲往哭吊,然后派人把秦武王的灵柩送回咸阳。之后,秦武王异母弟赢稷登基,就是秦昭襄王。秦武王下葬后,老太后也就是秦武王的母亲令人追究责任,查到了孟贲的头上,虽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贲,但为了出气,还是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低调的任鄙却因劝谏有功,升任为汉中太守。

出风头被大多数人看成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不过,从孟贲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出风头是要冒风险的。出多大的风头就要承担多大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学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管你多能干,始终不要抢风头。

吴喜是个文人,曾任河东太守。他在任上秉公执法,性情宽厚,广施仁政,很受人民爱戴,大家都称他“吴河东”。宋明帝刘或刚夺得天下,因为是从侄儿刘子业手上抢来的,当时得位不正,所以四方不服,一上台就忙着应付各地造反兵马,搞得焦头烂额。

对付叛军,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对有真本事的人来说,正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吴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遂自荐,而且一出马便立下了大功。

这一次,吴喜向刘或自荐平乱,刘或只给了他三百兵马。没想到,吴喜一进入敌人的地盘,当地百姓一听吴河东来了都望风归顺。

按道理讲,刘或刚刚即位,就得到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心中应该很高兴才对,其实不然。因为吴喜行事上触犯了刘或的大忌,不但有功不赏,反而为自己种下了杀机!

问题出在吴喜出征时曾对刘或说,抓到叛贼,不论首从,一律就地处死。刘或嘴上不说什么,心中却暗暗叫好,心想正合我意。但吴喜轻易平定了叛乱后,生擒了76个叛将,除了当场斩杀17个判将外,其余全给赦免了。

在吴喜看来,他完全是一片仁心——对手已经被俘,能不杀就不杀,说不定还能给刘或多争取一些人才。可是,吴喜能轻易对付战场上的敌人,却摸不清刘或的脾气。刘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专杀对他有功、有恩的人,为人极为残忍无情。

刘或想的是顺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你不杀,就违背了我的意志,何况,你未经我同意就赦免战俘,也未免太善于拉拢人情了,这种人还能留吗?果然,没多久,刘或就找了个借口,将吴喜赐死了!每个人都不喜欢他人的光芒盖过自己,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如此。

就像吴喜,虽然请示刘或过怎样对待俘虏,得到支持后,以为刘或就万分信任他了,和他是一边的。虽是出于好意,放了俘虏,为刘或争取人心,可刘或却不会这样去想,心想就你小子爱出风头,嘴上说是为我拉拢人心,其实还不是想自己获得名声,要放也得由我刘或来放啊。由此可见,别人的风头是抢不得的,不要图一时之快,要知道如此为之,危险正在向你靠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