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高致远:品位高雅气质全
8045000000048

第48章 胸襟开阔,人生宽广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有一点不如人,便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责骂他人或社会,这表示涵养欠缺,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不可能做出大事业。只有胸襟开阔的人,人生才会宽广。

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了他的成就,正如《资治通鉴》所说:如果是因为自己不对而受别人轻视,那么就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贤明而别人不知道,而被轻视,那么就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别人比我贤能,那是我的德行还不够。因此蔺相如以引车回避胜过了廉颇,寇恂以不与贾复争斗超过了贾复。事物形势的反复变化,就是君子所谓的“道”。

确实,胸襟气度宏阔高远的人,一定会有惊人成就。胸怀天下、心存济物的人,也一定能取得骄人的业绩。一个人能容纳多大,他的成就也就有多大。

拥有宏博奇伟胸襟的人,必定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并由此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他既不会接受失败,也不会承认失败,反而会激出潜在于体内的巨大勇气和超人毅力,推动、鼓励着他去克服阻力战胜困难。这样的人也才有底气、有勇力、有智慧。在奋斗中具备了如此品性的人,也就具备了对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因而也就有了成功的潜能。成功也就是他奋斗航程上看得见桅杆的船,有了坚定、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人生的动力。

陈胜最初在当佃农时,帮人家耕田耘地。但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同是在埋头耕地,他仍然眼望着蓝天,他有不同于一般农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早年,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体是什么,也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去造秦始皇的反。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一般佃农那样过一辈子,也相信自己不会那样过一生。因为这样的愿望,他在田垄上休息时,对同伴们说了一句心里话:“苟富贵,勿相忘。”惹来一片嘲笑时,他长叹了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由于他有远大的抱负,因此最终没走一般佃农的路。他造了秦二世的反,尽管是走投无路时的无奈选择,但这个使命落在了他身上。

但陈胜最终是失败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胸襟气度不够。

比如,当与陈胜一起举事、帮了他很大忙的吴广后来被部下杀死时,陈胜不仅不为此惋惜,反而重赏了那个部下,封他为上将,可见陈胜容不下人,而且是在事业未完成时。

陈胜称王后,当年与他一起耕田的同伴们去找他,想弄点富贵尝尝,先被门卫挡住了。同伴们无奈,就守在路边,待陈胜车队经过时大呼其名,这才见到陈胜。

当部下对陈胜说他这批患难朋友整日里大呼小叫、提陈胜旧事有损王威时,陈胜就立刻派人斩杀了其中一个,其余人也就离开了,由此再没有人亲近陈胜。

无数的事实表明,陈胜的胸襟气度的确太小,远远不够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而与他同时代的刘邦却不是这样。

胸襟气度是衡量一个人未来成就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人英雄主义在今天已越来越多地失去了阵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更多的合作精神,不能与他人和环境共处互惠的个性将会越来越少地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这位当时很了不起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执掌江东(吴国)的统兵大都督要职。尤其在赤壁大战中,他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过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他居然以少量东吴和刘备之师,赢得大破曹操83万大军的辉煌胜利。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据说,此人不仅披挂上马,能征善战,还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文韬武略堪称上乘,是位难得的英俊奇才。而且,周瑜还熟谙音律。据说他听音乐演奏时,若谁奏错一个音符,他即刻能耳辨明详。为此,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当后人对周瑜其人的褒奖威赞之际,也同时看到了这位早逝英才的两大致命弱点,那就是他的量窄和嫉才。

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功后,竞容不下与他共同扼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了奉、徐威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于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惟其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寝食难安,并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先于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周瑜一次比一次恼怒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反把周瑜自己给活活“气死”。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日:“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量窄、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怨天尤人之气,到盖棺也不肯丢。

所以,后人都评说周瑜是因心胸狭小害了他自己。拿今人的话说,他是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理患疾所致。周瑜度量窄,嫉才妒能,害人而最终害己的惨痛教训,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有品位的男人,总是要有点雅量的。雅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

是的,气度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胸襟,一种领袖气质,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

宋朝宰相富弼,处理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因为太过小心谨慎,因此就有人批评他、攻击他。有一天,就在他马上要上朝的时候,有人让一个丫鬟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送给他,并故意装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对丫鬟说:“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然后从容换了朝服。

这样的胸襟,能不当好宰相吗?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人有一分胸襟,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胸襟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

胸襟是衡量一个男人地位的基本指标,假如你的胸襟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那只能养自己;假如你的胸襟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长;你的胸襟能包容一县,就能做县长;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长;能包容一国,就能做国主。不为别的,就冲你这份尽收山河于胸中的胸襟。

考察每一个有成就的人物,都会找到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宽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是的,宏阔博大的胸襟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决心与志向只是一种强烈愿望和目标,志向远大且有坚定决心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心胸狭小的人,只有胸襟博大的人才更具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