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穿越生死线日记
8042500000157

第157章 站在渤海这一端

此时,站在渤海边,但这里不是我的家乡,与家乡还很远,在海的那一边是我的家乡。

李军是我的好朋友,他在葫芦岛。

我到他这里做客,我俩畅谈未来。几年前,我们曾多次行走在葫芦岛附近的几个城市,后来,我们一起回到北京,再后来他回大连,再去沈阳,从沈阳再转到葫芦岛,他很有才华。

下午,他陪同我去看大海,逛大街,看匆匆忙忙人群走过,看不出这座城市的个性,如同大街上的人群没有了个性一样,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发型、一样的配饰、一样的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一样的商业橱窗……

房子建的都很洋气,但不远处就是荒凉之地,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诱惑人的标语口号。

晚饭,吃了点蚬子,很久没尝到蚬子的味道了。

理论上讲,我出生在渤海边上的营口,但我对渤海从来没有任何印象。我爷爷家与我姥爷家,隔村相望。

不足百天,我就被父母带到了东北一座煤矿城市,在那里生活了18年。

对我出生之地,我只记得有那么一条很宽、很宽的大河,我爷爷带我去那河上,我那时八九岁,爷爷也就不到五十岁,他撒下一张渔网,然后,就有了鱼吃,这是我爷爷留给我唯一清晰的影像。

我八九岁时被送回老家读书,当时,中苏关系恶化。

许多事情都记不得了,我只记得:

我奶奶坐在一棵大枣树下。

我姥姥整天织芦苇席子。

我姥爷赶着一辆牛车送我到村口的那个汽车站点,中苏不打仗了,我就回东北了。

我的家不在“东北松花江上”。

但我对老家有深刻记忆,大多是通过阅读而来,我知道清朝末期,许多后来成为大人物的人,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拼命厮杀,我最敬佩的张作霖,就在此地聚集当时被看做是乌合之众,后来被证明个个是英雄好汉“愤青”们,打出自己的旗号……

25岁时,我回到了大连,大连与营口大约不到200公里,但这200公里,就将我定义在外来人的身份上。

事实上,东北大多数人都是外来人,外来人,有勇气与决心四处闯荡。

尽管,我没有在我出生之地长大,但毫无疑义地说我继承了大海、大河、大草原的性格,后来又在大煤矿、大工厂呆过,使我的性格逐渐形成了。

许多人与我一样,生我之地,非养我之地,但我们的骨子里有故乡的精神,言行里有故乡的影子。

我望了望了窗外,故乡就在不远处,而我再次路过,那里没有我的任何记忆了。

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姥爷我的姥姥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被淹没在故纸堆里。

故乡,是我父母的牵挂而不再是我的。

我开始像当年的父母们惦记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既没有出生在这个地方,也没有长在这个地方,我的故乡,是孩子陌生的地方,也许,再过不久,就没有谁记得我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了。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更多的人离开家乡,但新的居住地是别人的家乡,无数的人,开始瞪大了疑惑的眼睛,还会有更为庞大的人群,在不久寻找自己关于故乡的记忆与影像。

也许,那时,他们与我今天一样,略过故乡上空的云彩,一片灰蒙蒙的,没有了大海、没有了大河、没有了鸟语花香、也没有了一棵枣树,他们也许会停下,却找不到任何记忆中的景象,也许,他们会像我一样无数次路过,而没有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