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8042100000043

第43章 大才与小才·逆境与不遇 (1)

【引言】

身处逆境与怀才不遇大概是人生的两大不幸,但如何对待这两种境遇,却正是区别人的志向才智的分水岭。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无志者消沉,听天由命。

【事典】

在中国历史上,政归司马氏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殊不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父子的韬晦之计。

三国时,魏曹芳继位。原掌管军权的司马懿升为太傅,但兵权实被曹爽掌握。司马懿不甘心大权失落,想重掌兵印。可如何才能如愿以偿呢?司马懿采取韬晦之计。魏王曹睿病故后,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喜爱吃喝交游,门下聚集了一帮朋友,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曹爽说:“先帝和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愤恨。于是,他就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量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召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

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劝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向您来辞行!”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李胜说:“是青州!”司马懿说:“你从并州来?”李胜又道:“是山东青州。”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就她们手中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多多吹嘘!”说完指指两个儿子。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说,他不会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又控制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从此,政归司马氏。

唐朝的宣宗皇帝也算是一个十分有心计的人物。在他继位之前,他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乱,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使用韬晦之术。他常常装作傻里傻气的样子,致使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呆子,这样一来,他就安全地避开了宫廷里的复杂的斗争,得以保全自己。大和、会昌年间,文宗和武宗经常去他的住处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逗他说话,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开玩笑。有的大臣还用此来打赌,看谁能让皇子说话。但是,任凭别人怎么开口,他就是一句话不说。到他继承了王位之后,裁决大小军政事务,都能合情合理,直到此时,人们这才知道他很有主张,他以前的作为都是韬光养晦的策略。

以前,唐宣宗并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聊起家常。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人,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又问:“县令是谁?”樵夫说:“是李行言。”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内为政情况怎么样?”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前些日子有几个强盗被捉,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顶住压力,就是不放人,硬是把这个强盗全部处死了。”

唐宣宗听完这番话,默默地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此人可用唉。”樵夫不知就里,感到莫名其妙。宣宗狩猎回宫以后,将李行言的名字、事迹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这年冬季,海州刺使位置出现空缺,大臣们纷纷举荐,宣宗力排众议,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使。李行言入朝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你知道为什么任命你为海州刺使吗?”李行言实在不知所以,于是回答说:“不知道。”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挂在寝殿柱子上的帖文给李行言看。李行言看过宣宗所写的帖文,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自己在处理罪犯时,立场坚定,也十分钦佩宣宗明察秋毫。于是,谢恩赴任。

战国时期的孙膑,应该是一位极有谋略的人了,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然而,他也有龙困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他为情势所迫,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无一能赶得上。

在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士,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然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与苏秦、张仪、孙膑是同学。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说只要自己能当大将,其他国家决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都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到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