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的精神尺度
8041100000013

第13章 社会之责任

这句话,虽然可能有空洞、虚假的讥讽,但仍然不能不提。因为毕竟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后代,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所以强调学子之“社会责任”事关重大,不可含糊其词。

陈平原先生撰《学者的人间情怀》,一方面希望“不是去当‘国师’,不是‘不出如苍生何’,不是因为真有治国方略才议政”,但另一方面所强调的还是“‘有情’、‘不忍’,基于道德良心不能不开口”,这正说明了学人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表达出一个学人可敬的“人间情怀”。在我看来,这种“人间情怀”尤其是将为国家主人、将为学人后继的青年学子所应当再三体会的。

不想再谈什么国家、民族之类的宏大叙事,但“社会之发展”倒确实是和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我以为,对青年学子而言,这个问题其实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大问题。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最为实际的就是社会本身的前进,这代表了一种努力的可能,人类社会终极理想、或曰大同实现之可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希望学子能自觉明辨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勇于承担之,实关系不仅于民族、国家本身。

而在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强调“社会之责任”,则更是“空穴来风”,其必要性尤为呈现。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一定就必然导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但在中国当前的社会里,确实出现了这一系列不容乐观的现象。个体自我中心至上,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经济价值似乎成为了唯一衡量的标准、道德观念薄弱,以至于老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其中成因自然值得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挽救的问题,一个道德败落、风气颓丧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古罗马败亡之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这个角度特别强调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可谓对国家社会之长远发展“性命攸关”。这种“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第一是发言意识。所谓“有情”、所谓“不忍”,所谓“基于道德良心不能不开口”,都是一种发言意识,对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事情、社会的变革首先要有一种参与的态度,这种参与的第一步除了关注社会进程之外,就是“发言”。这种“发言”可以表现为参与社区活动、也可表现为公众场合的议论,当然作为学人,最出色当行的方法是在公共媒体发表意见。但关键是要有此“发言意识”,身为这社会的一分子、一个成员,不发表言论,不参与意见,如何能体现自己的责任意识?

第二是抗争意识。应该说,能够发言,就已经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仅是发言显然是不够的,社会也绝不会因为“发言”本身就会自动向前进,但至少“发言”是会起到其舆论的作用的。这里用的是“抗争”而非“斗争”,是指在法律框架下为社会、为民众争权益。在一个社会中,总是善恶同在、良莠并存,“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这种事实本身并不足为奇,但如果对邪恶势力听之任之、袖手旁观,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会助长歪风,形成“魔高一丈”的后果。最后对社会形成巨大危害,而对个体自己也“贻害无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敢于“抗争”,而一旦社会形成这种“正气鼎盛”的风气,自然就可以起到“邪不压正”的作用。

第三是建设意识。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建设”,而非“抗争”,但“抗争”作为保证“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手段,又是必不可少的。而就社会发展本身而论,还是应以“建设”为本。所以,不妨多树立为社会发展多做“建设性”贡献的想法。“建设”工作本身有多种形式,总之应当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民众的生活与公益为原则。在此原则上,多行善举,功莫大焉。

以上三层含义,归根结底,是“主人意识”,是要求青年学子有做社会主人的态度,有积极的入世态度,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尽到努力。一方面,我们个体的发展、家庭的和谐,自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先修身齐家再达到社会安定发展,非常必要,故强调要达成“个人之修养”;但另一方面,只有当我们身处、生活的社会得到发展、得到进步,那才会真正有益于每个个体和家庭,使个体能够发展,家庭得到幸福。所以,就此而言,在当前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人心不古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树立“主人意识”、不忘“社会责任”,自然是扭转社会风气的一大关键所在。而我们在此,面对作为未来精英的青年学子高谈对于“社会之责任”,当不属于“高谈理论”、“曲高和寡”之类了。故此,社会责任之承担、社会风气之扭转,青年学子责亦在肩矣!未出校门,而承受责任如此之多,心必惶然。不过,“化压力为动力”向来是最好的方法,满目大好河山,正可中流击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沉潜下来,修养身心、博览群书,以待走向社会的风霜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