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中医诊病,传统上主要是望、闻、问、切四大方法,其中又各有丰富奥妙的具体内容。色诊,属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另一重点为舌诊),是通过观察人的颜面肌肤之气色的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在此则泛指望诊,只因所选文字均为面、目气色之诊的内容,故以作为章名。
本章凡录《素问》之《脉要精微论》、《五藏生成篇》与《灵枢·五色篇》的有关段落而成,所论者有三:其一为人体精气在面、目五色的反映,其二为诊查面部五色来了解脏腑肢节病变的系统理论,其三为根据面、目五色的变化来对患者的生死进行预后诊断的要法。
一、“原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①:夫精明五色者②,气之华也③。赤欲如白裹朱④,不欲如赭⑤;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⑥,不欲如蓝⑦;黄欲如罗裹雄黄⑧,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⑨。五色精微象见矣⑩,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释”
①脉要精微论:《素问》第十七篇篇名,为《内经》中专论诊法的要文之一。其中重点论述了望诊、脉诊(切脉)的方法与道理,亦兼及闻诊和问诊的内容,特别强调了脉、色合参以决断生死的原则与意义。由于所讲脉诊内容最多,故名。
②精明:一般认为此二字系涉下文“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而衍。是,故译文舍之。五色:青、赤、黄、白、黑。亦泛指气色。
③气:指人体的精气。华:这里是“表现、反映”的意思。
④白裹朱:意如今之所谓“白里透红”。明·张介宾注:“隐然红润而不露也。”白,指白绢。明·马莳注谓“当作帛”,亦是。朱,同,指砂。
⑤赭(zhě音者):明·张介宾注:“代赭也,色赤而紫。”
⑥苍璧:青色的美玉。
⑦蓝:草名,其色靛青。
⑧罗裹雄黄:明·马莳注:“色黄而明润。”罗,丝织物的一种。
⑨地苍:土黑色,为晦暗的黑色。明·张介宾注:“地之苍黑,枯暗如尘。”
⑩“五色精微象见矣”二句:明·吴昆注:“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见同“现”。
所以:用来……的。
“译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人的面色,是体内精气在外的反映。面呈红色,如果是像白绢裹着的砂一样白里透红,表明精气健旺;要是像代赭那样红而发紫,则说明精气已衰。面呈白色,如果是像鹅毛一样白而光洁,表明精气健旺;要是像食盐那样白而枯槁,则说明精气已衰。面呈青色,如果是像苍璧一样青而润泽,表明精气健旺;要是像蓝草那样青而靛深,则说明精气已衰。面呈黄色,如果是像绫罗裹着的雄黄一样黄而鲜明,表明精气健旺;要是像黄土一样黄而干涩,则说明精气已衰。面呈黑色,如果是像重漆一样黑而发亮,表明精气健旺;要是像地苍那样黑而晦暗,则说明精气已衰。人的真元之气如果化作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像而全都在面部呈现出来,那么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分辨黑白、区别长短的。如果将长的看作短的,将白的看作黑的,表明人的精气已经衰竭了。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根据面色和视力的正反表现来断定精气或曰人体机能健旺与否的原则。其中的关键,于面色,是无论青赤黄白黑,都以正而光润为佳,以海涩或过于突出为病,所以原注说:“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润泽;五色之不欲者,皆恶其枯槁。”于视力,是视物颠倒为病。
二、“原文”
《灵枢·五色篇》曰①:明堂者②,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③,颜也;蕃者④,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⑤,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⑥。
明堂骨高以起⑦,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⑧,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⑨。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⑩,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
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大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阙者,膝膑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为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痛,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注释”
①五色篇:《灵枢》第四十九篇篇名。篇中分别陈述了颜面的部位名称及脏腑肢节与之应对的关系、五色主病的情况及据以诊病与断定病情的性质、部位、间甚、转归及预后等的要点,突出强调了望色中“明堂”(鼻)的主要地位与“润泽”的关键意义。此外,对人迎、寸口之脉象的主病情况还作了一定探讨。由于以望色的内容为主,故名。
②明堂:喻指鼻部。注按:从本句至“寿必中百岁”诸句,在原文中是黄帝解答雷公“五色独决于明堂乎”之问题的,而明堂在望色中的主要地位,原文中反复予以强调,故此以“明堂者鼻也”起论。我们当因而体悟篇中所论“明堂”之诸义诸用。
③庭:喻指人的天庭,即面额,为眉上、发下的部位。下句“颜”是解释“庭”的,义同。
④蕃:通“藩”,喻指两颊之侧。因如面之藩屏,故称为“蕃”(藩)。
⑤方大:方正、端正,宽大、丰满。
⑥中(zhònɡ音重):到,此谓“享年”。
⑦明堂骨高以起:自本句至“明堂润泽以清”,在原文中系黄帝回答雷公“五官之辨奈何”(怎样辨别应于五官各部的脏腑情况)之问题的。起,隆起。
⑧次:依次分布;依次反映。中央:指鼻与面部的中央。
⑨王宫:指心脏外应于面部的望色部位。因心为五脏之主,《内经》中称之为“君主之官”,故然。王,指心脏。下极:明·张介宾注:“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
⑩真色:指正常健康的面色。致:到。这里是“显现”的意思。
五色之见也:从本句到“不死矣”,在原文中是黄帝解答雷公“其(五官之色失常)不辨者,可得闻乎”之问的。见,同“现”。
色部:指脏腑外应于面的望色部位。一说:“色”为衍文。亦是。
部骨陷:谓某一脏器的色诊部位病气颇重,似已深入骨中。一说:谓某一脏器的色诊部位病气颇重,感觉其骨似已弱而陷下。亦通。
乘袭:指面部色诊中子脏之色现于母脏之位。清·张志聪注:“谓子袭母气也。如心部见黄(脾土之色。下理同),肝部见赤,肺部见黑,肾部见青:此子之气色,承袭于母部。虽病甚不死,盖从子以泄其母病也。”乘:通“承”。
“青黑为痛”三句:在原文中为黄帝答雷公“官五色奈何(面部五色所主的证候为何)”之问者。
“其色粗以明”二句:谓患者的面色如果正气明爽并现出光泽,就表明病轻;如果正气隐失而涩滞晦暗,则表明病重。粗,原注:“明爽之义。”明·张介宾注:“显也。”沉夭,原注:“晦滞之义。(二句)言色贵明爽,若晦滞者,为病甚也。”注按:从二句至下文“反者益甚”,在原文中乃黄帝解答“以色言病之间甚(轻重)奈何”之问者。
色上:原文为“色上行”,谓病色向上发展或曰日渐凝聚。
已:止,指病愈。
“五色各有藏部”三句:谓面部五色各有内应的脏腑,脏腑外应于面则各有分部。鼻之两侧是为外部,内应六腑;鼻之中央是为内部,内应五脏。藏部,指脏腑外应于面的分部。藏,单词复用,指脏腑。原注:“言藏(脏)而府(腑)在其中矣。”外部,指鼻两侧,为六腑的分部。内部,指鼻中央,为五脏的分部。明·张介宾注:“外部,言六腑之表,六腑挟其(鼻)两侧也;内部,言五脏之里,五脏次(居)于(鼻)中央也。”
阴:义同本段上下文中“走内”、“从内”、“生于内”、“治其内”的“内”,指五脏(之病)。
阳:义同本段上下文中“从外”、“走外”、“治其外”的“外”,指六腑(之病)。
常候阙中:从本句至下文“各以其色言其病”,在原文中是黄帝解答雷公“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之问的。候:诊察。阙中:原注:“眉间也,肺之部也。”
薄泽为风:谓(阙中)如果色浮而有泽,是风病。原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薄,浮。风,指风邪、风病。
冲浊为痹:谓(阙中)如果色浊而无光,是痹病。原注:“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冲浊,沉浊,深晦无光。冲,深。
在地为厥:谓(冲浊之色)如果出现在面部下方的地阁,是为厥逆之病。原注:“厥逆为寒湿之变。病起于下,故色之先于地。地者,相家所谓地阁,即巨分、巨屈之处也。”
大气:原注:“大邪之气也。如水色见于火部、火色见于金部之类。此元气大衰,贼邪已至,虽不病,必卒然而死矣。”注按:本句与下句在原文中是黄帝解答雷公“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之问的。
卒:通“猝”(cù音促),突然。
赤色出两颧:从本句到“必不病而卒死”,在原文中是帝答雷公“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之问的。
母:通“拇”。
庭者:从本句到本节结束,在原文中为帝答雷公“其(猝死之人)死有期乎……愿卒(详)闻之”之问者。
直下者:指下极(眉心之下最低处)之下,即鼻柱部位。
肝左:指肝部(即鼻柱)的两侧。左,旁边。因鼻柱应肝,故“左”在侧实为单词复用,指左右,即“两侧”的意思。
方上:指鼻准头的两边。
中央:此指两侧脸部的中央。明·张介宾注:“中央者,面之中央。谓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
挟大肠者:指两侧脸部中央的外侧。挟,这里是“外傍”的意思。大肠,指大肠外应于面的部位,即上文“中央”所指的两侧脸面中部。
当肾者:指两侧脸面中部外侧的紧下方。当,这里是“正对着”的意思。肾,指上文“挟大肠者”(见上注)。
面王以上者:指鼻头两边以上的部位,即两鼻孔紧上方处。面王,鼻头。
子处:即子宫。
目内(zì音自):内眼角。“眦”的异体字,眼角。
膺乳:胸乳部。
绳:耳边。清·张志聪注:“耳边如绳突起,故曰绳。”
牙车:原注:“牙床也。”指颊车穴部位。
中央:此指面部上下牙床的中部,即两颊的中部。原注:“牙车之中央也。”
巨分:原注:“口(两旁)大纹处也。”
巨阙:原文作“巨屈”。指颊下曲骨处。
各有部分:谓人体脏腑肢节在面部各有相应的色诊部位。部分,指色诊的分部。
“用阴和阳”二句:谓用寒凉之剂滋阴以调和患者过盛之阳,用温热之剂助阳以调和患者过盛之阴。原注:“阳亢则滋其阴,谓之用阴和阳;阴寒则补其火,谓之用阳和阴。明·张介宾注:“阳盛者阴必衰,当助其阴以活之;阴盛者阳必衰,当助其阳以和之。”用阴、用阳之“阴”、“阳”,指性质属阴的寒凉之剂与性质属阳的温热之剂;和阳、和阴之“阳”、“阴”,指患者过盛的阳气与阴气。
左右:指阴阳。原注:“阳左阴右。”
是谓大道:这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根本道理与大法。是,这。
男女异位:谓病色反映在面部,由于男女性别不同而在位置上有着区别。一说:指病色在人面部的移易,因男女性别不同而逆顺有异。在男子,病色的移易是从左到右为顺,从右到左为逆;在女子则与之相反。亦是。译文据此。
夭:这里是“(面色)枯槁”的意思。
工:医生。
沉浊为内:谓(面色)浑浊晦暗,表明疾病在脏在里。
浮泽为外:谓(面色)浮显润泽,表明疾病在腑在表。
风:《难经本义》卷下引作“热”,当是。前文亦谓“黄赤为热”,可证。译文用“热”。
“黄为膏”二句:原文为“黄而膏润为脓”,译文据原文。膏,脂膏,脂肪,脂油。
不仁:明·马莳注:“不知痛痒也。”即失去知觉,没有知觉。
见:同“现”,显现。部:指色诊部位。
抟(tuán音团):聚,指病色凝滞。
远近:指病程的长短。原注:“散而不聚者病近,抟而不散者病远。”
上下:原注:“即前脏腑肢节(的病气)之见于面者也。”
“色明不粗”四句:原注:“粗者,显也,言色之光明不显,但见沉滞枯夭,病必甚也;若虽不明泽,而不至于沉夭者,病必不甚也。”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认为,此四句“疑有颠倒,拟改为‘色明不粗,其病不甚;不明不泽,沉夭为甚’,容易理解”。可从。一说:当为“其色粗以明为间,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甚”。亦可从。
驹驹然:散疏不聚的样子。明·张介宾注:“稚马曰驹。驹驹然者,如驹无定,散而不聚之谓。”原注:“譬色之散而无定者,病亦散而无坚积聚也。”
气痛:指因气机郁滞而致之疼痛,气滞作痛。
“肾乘心”三句:谓与肾相应的黑色显现于面部内应心脏的下极部位(鼻梁上方与两目平行的地方),是肾邪克心而致心脏先病,然后肾脏才作出反应的表现。原注:“肾乘心者,水邪克火也。心先病于内,而肾之色则应于外,如黑色见于下极是也。”
色皆如是:谓病色相克的现象,各个脏腑都像“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的情况一样。明·张介宾注:“不唯心肾,诸脏皆然。凡肝部见肺色,肺部见心色,肾部见脾色,脾部见肝色,及六腑之相克者,其色皆如是也。”
卵:指睾丸。
圜直:原注:“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圜,“圆”的异体字。
茎:指阴茎。
“高为本”二句:原注“在人中上半者曰高,为茎根痛;在人中下半者为茎头痛。”本,指阴茎根部。首,指龟头。
狐疝:病名,又名小肠气、阴狐疝,即腹股沟疝。其病发作时腹内部分肠段滑入阴囊,阴囊时大时小,胀痛俱作。由于其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
(tuí音颓)阴:以阴囊肿大为特征的阴部病变。的异体字。
“散为痛”二句:谓面部病色散而不聚者为气滞作痛,聚而不散者为积聚之病。原注:“色散为痛,无形之气滞也;色抟为聚,有形之血凝也。”
“方员左右”二句:承上句“抟为聚”,谓积聚之形或方或圆、积聚之位或左或右,各与其外现于面的病色之形之位相同。员,通“圆”。
胝:当为之误,为“唇”的异体字。
淫:指带下白淫之病。
端满:谓色正而充润。原注:“五色皆宜端满。端者,正色也;满者,充润也。”别乡:这里是“别的部位”的意思。
不日:日本·丹波元简注:“据《甲乙(经)》,‘不日’作‘不月’。连上文女子在于面王之章,俱为女子之义,则似义稍通。”当是。其“不月”,为女子经闭之证。原注则说:“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见于土位,是其相生之乡也。此举赤色为例,而五色缪见(交错出现)者,皆可类推矣。”亦是。
“其色上锐”四句:谓病色的尖端随病邪的发展变化而各有指向。如果病色尖端向上,表明头面部正气空虚,病邪在向上发展;如果病色尖端向下,表明人体下部正气虚衰,病邪在向下发展。同理,如果病色尖端在左在右或向左向右,都可以依照此法推测病邪发展的趋势。明·张介宾注:“凡邪随色见(现),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虚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则乘之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右,皆同此法。”其色,指病色。锐,指病色的尖端。首空,头面正气空虚。
“译文”
《灵枢·五色篇》中说:望色诊病时常说的“明堂”,指的是鼻部;常说的“阙”,指的是眉间;常说的“庭”,指的是面额;常说的“蕃”(藩)”,指的是两颊外侧;常说的“蔽”,指的是两个耳门。这些部位之间应该生得端正宽大,在十步之外看去,都显得疏朗醒目,一一分明。像貌如此的人,一定能够享尽天年而活到百岁。
在面部,鼻子骨高而隆起,居中而端直,乃是分部望色的基准。五脏的色诊部位依次位于鼻和面部的中央,六腑的色诊部位依次位于鼻的两侧,头面的色诊部位位于鼻上方的眉间和面额,心脏的色诊部位位于眉间之下的下极。如果胸腹之内五脏安和,健康的气色就会外现于面,有病的气色毫无痕迹,鼻部则是润泽而又清爽。
脏腑有病,都会从相应之面部的气色上反映出来。如果某一脏器的色诊部位病气颇重,似已深入骨中,表明该脏器必已患病;如果面部色诊中子脏之色现于母脏之位,例如属于心部的下极呈现应脾的黄色,属于肝部的鼻柱呈现应心的赤色,属于肺部的眉间呈现应肾的黑色,属于肾部的两脸中部外侧呈现应肝的青色,即使病重,患者也不会死亡。
一般来说,病人面呈青黑之色,表明患有痛证;面呈黄赤之色,表明患有热证;面呈白色,表明患有寒证。
患者的面色如果正气明爽并现出光泽,表明病情较轻;如果正气隐失而涩滞晦暗,表明病情严重;如果病色向上发展或不断凝聚,就表明病情更重了;要是病色向下缓退或日益消散,犹如乌云渐渐散失殆尽那样,则表明病情正在康复。
面部五色各有内应的脏腑,脏腑外应于面也各有分部。鼻之两侧称作“外部”,内应属表的六腑;鼻之中央称作“内部”,内应属里的五脏。病色起于“外部”然后逐渐蔓延到“内部”的,是病邪由表入里、亦即由腑入脏的反映;病色起于“内部”然后逐渐蔓延到“外部”的,是病邪由里及表、亦即由脏及腑的反映。疾病首先发生于五脏、然后才蔓延到六腑的,应当先治五脏、后治六腑,否则病情就会日益加重;疾病首先发生于六腑、而后才侵淫到五脏的,应当先治六腑、后治五脏,否则病情也会日益加重。
通常情况下,观察眉间的气色可以区别风病和痹病。眉间的气色如果浮而有泽,属于风病;如果浊而无光,即为痹病。浊而无光的气色要是出现在面部下方的地阁部位,则是厥逆之病。这是依照面部气色来区别病证的一般规律。总之,各种病证都是可以通过外现于面的气色来诊察辨别的。
面部如果现出暴厉之邪、深入脏腑的病色,人即使没有患病的征象,也会突然死亡。
两颧如果现出大如拇指的赤色,患者的病情即使已经稍有好转,必定仍会突然而死。面额现出大如拇指的黑色,其结果则必为患者在没有疾病征象时突然死亡。
面额,是头面部情况的色诊部位;眉间上方,是咽喉情况的色诊部位;眉间,是肺脏情况的色诊部位;眉间下方的两目之间,是心脏情况的色诊部位;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是肝脏情况的色诊部位;鼻柱的两侧,是胆腑的色诊部位;鼻柱下方的鼻头,是脾脏情况的色诊部位;鼻头的两边,是胃腑的色诊部位;两侧脸部的中央,是大肠情况的色诊部位;两侧脸部中央的外侧,是肾脏情况的色诊部位;正对着肾位的紧下方,是脐部情况的色诊部位;鼻头两边之上的地方,是小肠情况的色诊部位;鼻头之下的人中,是膀胱和子宫情况的色诊部位;两颧,是两肩情况的色诊部位;两颧外侧,是两臂情况的色诊部位;两颧外侧的下方,是双手情况的色诊部位;双眼内眦的上方,是胸乳情况的色诊部位;内沿双耳旁边的上方,是背部情况的色诊部位;顺着面部两侧牙床往下的地方,是两股情况的色诊部位;面部两侧牙床的中央,是两膝情况的色诊部位;膝位之下的地方,是两胫情况的色诊部位;正对胫位之下的地方,是两足情况的色诊部位;口两边的大纹处,是两股内侧情况的色诊部位;两颊之下的曲骨处,是两膝膑骨情况的色诊部位。总之,人体的脏腑肢节在面部都各有相应的色诊部位。掌握了这些,人体的阴阳情况就能够据以诊察清楚,也就能够正确地用寒凉之剂滋阴以调和患者过盛的阳气,或用温热之剂助阳以调和患者过盛的阴气。由此再进一步而言,只要懂得了人体各部反映于面的色诊部位,诊治疾病时无论怎样都能非常恰当;只要能够辨别阴阳,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根本大法。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所以病色在人面部的移易,便因男女不同而逆顺有别:在男子,面部病色的移易是从左到右为顺,反之为逆;在女子,面部病色的移易是从右到左为顺,反之为逆。又由于面色的润泽与枯槁是诊断人体各部盛衰的关键,所以能够据以仔细察别病情的人,就可以称作高明的医生了。
患者的面色如果浑浊晦暗,表明疾病在脏在里;如果浮显润泽,表明疾病在腑在表;如果又黄又赤,表明患有热证;如果发青发黑,表明患有痛证;如果只是发白,表明患有寒证;如果又黄又油就像脂肪一样,表明患有脓疮;如果过于红赤,表明患有血分邪盛之病。这些病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进而导致新的疾患。比如痛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时,就会进而导致痉挛;寒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时,就会进而导致肢体失去知觉。
人体脏腑肢节的病情既然都能各从外应于面的色诊部位显现出来,那么通过观察面部病色的浮沉,就可以了解病情的深浅;通过观察面部病色的泽枯,就可以辨别病情的吉凶;通过观察面部病色的聚散,就可以分清病程的长短;通过观察面部病色的上下,就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
患者面部应有的明润之气如果已经失而不显,现出的乃是沉滞枯槁之色,表明病情严重;如果只是浑浊不清,还没有现出沉滞枯槁之色,表明病情轻浅。患者面部的病色如果散而不聚,就像不曾约束而任意跑动的马驹一样游走不定,表明病邪也是散在状态,仅为气滞作痛而已,积聚还没有形成。
与肾相应的黑色显现于面部内应心脏的下极部位,是属水的肾邪侵及心脏而致心脏先病、然后肾脏才作出反应的表现。其余诸脏病色的显现及其道理都可依此类推。
在男子,如果鼻头上的两边现出病色,是小腹疼痛的反映;如果鼻头下的部位出现病色,是睾丸疼痛的反映;如果上直下圆的整个人中现出病色,是阴茎作痛的反映;只是人中上半现出病色,为阴茎根部作痛的反映;只是人中下半现出病色,为龟头作痛的反映。这些,都属于狐疝和阴一类的疾病。在女子,如果鼻头下的人中现出病色,是膀胱和子宫有病的反映。其病色如果呈散在状态,为气滞作痛;如果呈凝滞状态,属血瘀积聚。其积聚之形或方或圆,积聚之位或左或右,都各与外现于面的病色之形之位完全相同。女子面部的病色如果从人中往下而现于唇部,表明患了带下白淫之病;而带下白淫当中要是夹杂油腻如脂之物,说明患者有着暴饮暴食与乱吃生冷不洁之食的不良习惯。
人的面部所呈现的颜色,总而言之是青、黑、赤、白、黄这五种。在人体健康的情况下,面部无论呈现哪种颜色,都应显得正常而充润。一般来说,面部各处各有不尽相同的正常充润之色,而不尽相同的正常充润之色,也各现于其在面部所属的部位。当然,也有理应属于此一部位的颜色现于彼一部位的情况,并非绝对。需要注意的是,理应属于此一部位的颜色现于彼一部位,如果不过,即属正常;要是偏过,则属异常。比如心脏外现于面的正常颜色为赤色,所属部位在下极。要是女子的鼻头上现出大如榆荚的一团赤色,即说明该女子患有经闭不通之病。其他脏腑肢节显现于面的颜色不在其位的异常情况及其病变,也都可据此类推。面部的颜色如果不是正常充润的状况,即为病色。根据病色的表现及其变化,可以预知病邪与病情的发展变化。病色的尖端是随着病邪的发展变化而指向不同的方位的。面部病色的尖端如果向上,表明头面部正气空虚,病邪在向上发展;如果向下,表明人体下部正气虚衰,病邪在向下发展。同理,如果在左在右或向左向右,都可以据此推测病邪与病情的发展趋势。
“理解应用”
本节尽录《灵枢·五色篇》中关于望色的文字而成,而这些文字又占该篇的什九内容,故欲理解,参以注①即可,见前不赘。望色被列为四诊之首,不仅仅是由于其属诊病的第一步骤且清楚明了,更由于它复杂之至而细致入微。所以我们不但需首先掌握本节所讲的关于望色的基本知识,更且要细心体会其思维方法与精神实质,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比如结合患者的生活、体力,对照正常健康之人的状态、色气,对比同为患者的不同情况,结合面色之外的情况,考虑到非病状态的一时异常等等。同时,由于后世对望诊内容有较大发展,还必须结合发展后完善起来的望舌、望小儿手纹等等,否则是难以真正掌握望色之术的。
三、“原文”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①: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
“注释”
①五藏生成篇:《素问》第十篇篇名。篇中凡从生理、病理与诊断诸方面论述了五脏彼此之间及五脏与五色、五味、五脉等的相生、相克、相成之关系,故名。生成,谓相生、相成。注按:本节所选,是篇中专论根据面部病色来诊察疾病并断定生死的一小段文字。
“译文”
《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指出:根据面部的病色可以预知患者的生死:患者如果面色发黄而目色发青,或面色发黄而目色发红,或面色发黄而目色发白,或面色发黄而目色发黑,就都不会不治而死;而要是面色发青而目色发红,或面色发红而目色发白,或面色发青而目色发黑,或面色发黑而目色发白,或面色发红而目色发青,则都是死的征象。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内容比较简单,为根据面、目两部的病色来对患者生死进行预后诊断的方法。其之关键,在于面部的黄色的存亡(此黄色当为不正常的黄色):黄色存则生,亡则死。这是因为黄色应于脾胃,也就是脾胃之气现为黄色。黄色存,说明脾胃之气、亦即生气未失,故生;黄色亡,说明脾胃之气已失,故死。不过,由于所论面、目两部所现的不同病色大多实际上太少见到,所以这段文字历来认为颇显费解。有人推测这大概是以后天生气的强弱在面、目两部的不同反映来进行患者吉凶的判断的,意在指出营养的重要,甚具参用价值,费解之处尚宜共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