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9

第99章 施润泽滩阙遇友 好德之商立天地淳实之谊古今传

《施润泽滩阙遇友》讲述了商人施复拾金还主,布施善行,终得好报的故事。施复,字润泽,本是一个小小机户。一日,施复拿着织好的布去集市卖,交易完后竟于路上拾得银两,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后,决定还与失主朱恩。六年后,施复买桑叶,途经滩阙巧遇朱恩,并得到朱恩的帮助渡过难关,免于灭身之灾。之后施复又两度挖金,广施善举,成为一镇之首富,妻贤子孝,生活安逸。小说成功描写了作为手工业者的施复的思想、情感及逐步致富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忠厚、善良、正直的人物,体现了作者劝善惩恶的思想观点和宣扬好人有好报的意图。

施复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性格层次相对丰富。他既有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能干,又有其与生俱来的正直、善良、忠厚的品质,体现出小人物身上的人情美。作者很巧妙地把施复作为一个手工业者的内心想法和愿望表现出来,也是对当时背景下手工业者生活和思想的一种较为客观的反映。作品中写到施复拿布去卖,当买主拣细丝称准付与施复时,施复自己也摸出等子来准一准,还觉轻些,又与买主计算,争添上一二分。这样一个细节的描写,就将施复作为商人身份所具备的某种素质——精明重利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利益是极其重要的,即使不做一个奸商,最起码也得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这也正是为什么施复会争添上一二分的原因。所以当施复拾得六两银子时,他也有过内心的挣扎,还曾产生过想要借此发家致富的想法,想着“如今家中见开这张机,尽够日用了。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出得多少绸,有许多利息。这项银子,譬如没得,再不要动他。积上一年,共该若干,到年来再添上一张,一年又有多少利息。算到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那时造什么房子,买多少田产?”从这一段心理描写来看,作者将施复作为一个手工业者的想法和愿望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他想要占有这拾得的银两只是为了添机床,增利息,买房产,置田地,最终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小人物——一个手工业者的愿望,甚至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可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产生的赚钱置产的观念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人,甚至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施复内心虽然有过挣扎,可是善良、正直的本性却驱使他想到失主失银后的悲惨境况,并最终把银子还与失主朱恩。这样说来,一个自然本色、淳美健全的商人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说到朱恩,他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与施复正直、善良、忠厚的品格相互映衬而存在的。六年后,施复为买桑叶,途经滩阙时巧遇朱恩,朱恩以完全豪爽、无半点迟疑的态度帮助了在困境中的施复。

施复与朱恩二人皆从商,同样具有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小说中关于两个人物的种种描写,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似乎与明代之前的小说中出现的被批判的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究其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极低,被视为贱流,其财富也被视为不义之财,因而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是被批判的角色。然而到了明中后叶,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开始突破自然经济的樊笼,金钱在社会中显示出它巨大的诱惑力,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特别是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潮的出现,更在理论上肯定了商人经商活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它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商人已经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经商活动也被视为正当行业而受到赞颂。《施润泽滩阙遇友》就是这种文学创作的体现。

施复、朱恩之间的互助,体现着作者对友谊的追求。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一种“友情模式”。就友谊媒介而言,施复、朱恩之间存在一种投桃报李、朴拙真诚的现实物质利益原则。这让我想到《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友情,维系他们友情的媒介与这篇小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友情发展的唯一纽带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目标和一个共同拥有的、结结实实的、名留青史的梦。不过,毕竟他们的英雄豪杰式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寻常可见的普通人与小人物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相比之下,前者反而显得更加真实而且富有人情味。在实际生活中,在善良正直的小人物中间,大都向往一种投桃报李、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人与人的关系,还希望当事人能获得善有善报、人财皆得的结局。小说是以一方当事人施复的“好德”行为开始,以所有当事人的“好德”行为终篇。凡是“好德”之人,必有好运气,急人之危难者,也必定善有善报。好运气和好报应是以施复的财源广茂、妻贤子孝、物质与精神上的双向满足为标志的。由此可见,“好德——福报——好德”成为小说中的一种“友情模式”。这种模式在他们交友处事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浓浓的人情味与明确无误的劝诫意义难解难分。作者冯梦龙在署名“可一居士”的《〈醒世恒言〉序》中指出:小说能够醒世导愚,这种功能非仅显示于片刻、过时即逝,而是能够经常发挥的,这也就是“恒”。他认为浊乱之世,“天不自醉人醉之”,而“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言恒而人恒,人恒而天亦得其恒”,这就是小说家的责任和小说的功绩。惟其如此,他宣称自己的创作目的就在于使人“明”,使人“醒”,使人“恒”。冯梦龙从创作目的出发,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充分肯定了小说传道的积极意义。本篇小说就表达了一种劝人为善、好人有好报的思想。施复拾金不昧而得朱恩报恩并逃过一场生死劫难,不杀鸡得免车轴之难,挖锄机坑而得金,施复由于“好德”而福报不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篇教化意味相当强的作品。同时,对于天命的顺从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另一思想。施复将八锭银子赠与老汉,可是,千回百转,经数人之手,却终究回到施复手中。文中也有感而发道:“命里无时,求之不来。”命里没有的我们也无需强求,诚然,这也不失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冯梦龙宣扬的这两个观念具有明显的社会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劝善惩恶的效果。可是,从中我们也感觉到残酷的现实——封建势力对手工业者重如磐石的压迫面前,手工业者只能将强烈的发展致富的愿望寄托在“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上,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嘘唏。

总而言之,《施润泽滩阙遇友》是《醒世恒言》中非常优秀的一篇作品,在传统的劝人为善的框架下,作者把商人施复的形象塑造得很好,写出了小人物——商人施复的人情美:正直、善良、忠厚。而伴随着施复形象所展现出的友情关系,也不失为现代社会一种人际关系的追求,因而该文的某些主旨,对现代社会亦不无启示意义。

(黄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