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121

第121章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代才子王勃与滕王阁的一段渊源。关于这一段故事,有许多民间传说,也有《滕王阁序》可寻蛛丝马迹。而经冯梦龙润色完成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首先,小说最直观的就是“诗文”的运用。诗文从开篇到结尾每个情节中都有穿插,这也是“三言二拍”的一个总体结构特征。而这篇文章中的诗文引用之多,实属“三言”中比较罕见,而且诗文绝不虚设,都有其意味。如开篇“入话”诗“山藏异宝山含秀,沙有黄金沙放光。好事若藏人肺腑,言谈语话不寻常”,以及说明“秀才”一词“不寻常”的一段话,其实都是对后文即将叙述的王勃的特殊才气的一种暗示。接下来引陆鲁望《马当山铭》:“山之险莫过于太行,水之险莫过于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引证马当山之险;“马当山下泊孤舟,岸侧芦花簇翠流。忽睹朱门斜半掩,层层瑞气锁清幽”,“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则是为了显示王勃过人的机敏和文采。以诗入题的结构本身就彰显出很雅的色彩,而本文的内容则是关于一代才子的故事,文雅之气更甚。

其次,小说塑造了一位才高八斗、胸襟广阔、自信狂傲、言而有信的才子形象。关于王勃的一些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作《滕王阁序》的诸多传说,我们都常有耳闻。冯梦龙在这篇文章中,也保留了大部分的本事,能让我们更了解这位才子的个性特征。文章一开始已经告诉我们,作者要叙述的王勃不是一般的秀才,那么他除了“胸中藏秀气,腹内有才识”之外,还有哪些让作者折服的地方呢?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呢?危难之际,“王勃笑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生死在天,有何可避!’”岂不见他的胆识和豁达?“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阎公本是想给自己女婿一个扬名的机会,遂事先让他准备了序文,众人心中有数,自然不敢接受。王勃座中最年轻,却慨然受之,岂不见他的狂与傲?老者愿以一阵清风送王勃至滕王阁,王勃许以“可以分惠”,我们同样也不免猜测王勃是否会履行承诺。而事后他果然回报老者,同时也印证了“好事若藏人肺腑,言谈语话不寻常”,岂不见他为人的真与诚?

最后,小说情节紧凑、生动,可读性强。该篇最吸引人的是每一个情节发生之前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预兆,每一段情节都环环相扣。如王勃将一首“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投掷水中,须臾云收雾散。这似乎就已经预示着他与“水神一族”有着某种渊源;然后一上岸即发现一座“中原水府行宫”,随即又在门上题了诗句,这关系似乎就更拆解不开了。闲游之际,又于水边遇到一老者,我们自然不免猜测这老者必与“水族”有关。回来后老者的一番叮咛以及对王勃未来的预测之词又开始推动情节发展。从再次遭遇风浪到最后“神女”相邀,都可在老者之前的一番话中找到蛛丝马迹。在情节环环相扣的同时,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一环节之前的气氛都渲染得十足,让我们在每一情节之前就隐然对后续的故事有一种潜在的直觉。比如其中对老者相貌的描写:“碧眼长眉,须鬓皤然,颜如莹玉,神清气爽,貌若神仙。”这样的描述已经在暗示着这老者非一般人。而在滕王阁内的场景排列:“当日所坐之人,与阎公对席者,乃新除沣州牧学士宇文钧,其间亦有赴任官,亦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余人,皆是当世名儒”,则渲染出了一种“舌战群儒”的气氛,他们之于王勃,既是对比也是衬托。然而此方面最精妙之处,无非是王勃在作《滕王阁记》的过程中,描写阎公的语言表情以及内心活动逐渐变化的一段,阎公由认为“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此故事也”,到“不语”,再到“此子意欲与吾相见也”,直到接下来的“心中微动”,“此子之才,信亦可人”,“暗暗称奇”,“不觉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一步一步地将王勃的才华展现给读者,尤其是后面“遍示诸儒,一个个面如土色,莫不惊伏,不敢拟议一字”,更是映衬出了王勃非同常人的才学。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王勃由衷的敬佩和同情之情。

王勃十四岁的时候曾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借由宇文均这个人物暗示了王勃的真实经历和政治见解。这由王勃与宇文均互答的两首《迁客诗》即见分晓。宇文均:“万里为迁客,孤舟泛渺茫。湖田多种藕,海岛丰收粮。愿遂归秦计,劳收辟瘴方。每思缄口者,帝德在君旁。”王勃:“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能言真为国,获罪岂惭人。海驿程程远,霜髯日日新。史官如下笔,应也泪沾巾。”这两首诗即隐含了王勃本人的身世经历及政治见解,寄予了作者冯梦龙的深切同情。王勃本人,英才早露,但年未及二十,即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而遭唐高宗怒逐。四年以后,又因擅杀官奴而被除名。再三年,渡海去交趾探望被贬的父亲,溺水而亡,年方二十七。他曾恃才傲物,却不想沦为“万里迁客”;他虽处不良境地,却始终认为“食禄只忧贫”,这是一个有大才大志者应有的风范,作者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但是王勃最终并未能发挥自己的才学,实现政治抱负。老者已经预示“子虽有子建之才,高士之俊,终不能贵矣!”自古许多有才之士都有壮志未酬的隐痛,这与当朝的掌权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联想到冯梦龙自身的遭遇和思想,他似乎更欣赏王勃“便随仙仗伴中源”的选择。当然,我们都知道王勃是溺水而死,然而作者给了他一个被水神接走的神话般的美好结局。王勃的才华,世人皆爱,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人生里,他的经历却颇为坎坷,最后还是一个英年早逝的结局。不忍见之余,作者只好给读者一个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的结局。这也许正是作者对他寄予深切同情之所在吧。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