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8034800000051

第51章 恰当运用比喻,提升语言魅力

比喻可以称得上是说话的神奇魔棒,它深入浅出,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比喻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妙功效,所以灵活地运用比喻,能让我们的言语更加生动形象,酣畅淋漓,对听者也更富有感染力。

俞敏洪就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

(新东方的成功)光靠我一个人不行的,新东方的成功来自于一批人的个人魅力,我唯一做到的就是把这批人笼络在一起变成一个团队——新东方的团队,典型的是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我有一个比喻,新东方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我愿意做把珍珠串起来的线,非常耐磨,有自我修复功能,这条线(在)这些珠子中不值钱,但是能把大家串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

“新东方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但是在串成项链以后,价值会倍增。现在我愿意变成这么一根线,实际上我也正在做这个工作。线必须坚固耐磨,不管被什么磨都不能断,也就是说我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宽容度必须是极大的。只要这根线不断,新东方珍珠项链还会再长。所以我觉得我只要做好这根线就行了。”

将新东方的成员比做闪亮的珍珠,将自己比作平凡的线,这一番妙喻可谓是既生动又有趣,既赞扬了那些珍珠,同时还凸显了自己的重要性,将语言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日本有位著名的助选参谋饭岛清,素有“选举之神”的美称,候选人能聘到他做助选参谋,就一定能高票当选。他曾经说过:“候选人如果懂得比喻的技巧,选举就会比较顺利!”并举出了两段话来作比较:

“最近物价一再上升,在这种动摇的世界经济之下,我曾经具体地去研究原因,以谋求流通机构的合理化……我要以最有效的措施来为选民们服务……”

“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就以黄瓜来说,是由中间商从很远的乡下买来,经过整理、装袋,才会到我们手里,因为中间要经过许多的商人……”

两句都是说明流通机构,但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容易懂。前者所使用的词句太抽象,听起来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听不懂,就会产生不安,而不想接受。至于后者,因为举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黄瓜,听的人脑海中自然能产生明确的形象,进而安心地听下去。

在现实交际中,有时话锋不能太露,应该有所隐藏。但为达到交际目的,也不能吞吞吐吐,意思还得表达出来。比喻在这时可以派上用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有一次他到好朋友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监河侯对他说:“我正要出城收租,等我收租回来,再借你三百两银子吧。”说完,就要动身上路。庄周就请监河侯坐下陪自己喝一杯茶再走,监河侯点头应允。

庄周一面喝茶,一面对监河侯说:“昨天,我在离家来你处的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于是四处张望,却并没有看到有什么异样的情况。最后,在路旁的一道干水沟里我发现一条快要死的小鱼,在那里张大嘴呼救呢。于是我问它:‘小鱼呀小鱼,你从哪里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小鱼回答我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桶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说:‘要水吗?这好办,你等着,我去见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设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小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在这干水沟里快要干死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去。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我早变成鱼干了。’”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赶忙吩咐家人,给庄周拿出了满满的一袋粮食。

庄子虽然一开始被拒绝,却并未斥责朋友的冷淡,也未哀求,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监河侯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顺利借到了粮食。

巧妙运用比喻,能给语言涂上一层绚丽色彩,增加讲话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让语言更精彩。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有共通性。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做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完全不同、但又有极相似之处的两种事物。属性相同的事物,难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没有比喻的意义;而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来比喻。比如,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又臭又长,就是烂文章与裹脚布的共通性。

第二,要通俗易懂。

喻体要浅显,生动具体,与听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些人爱卖弄学识,总是做一些生僻的比喻,结果别人听不出来,这样一来,尴尬的还是自己。

第三,要自然贴切。

比喻是增加语言色彩的好方法,但比喻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于猎奇而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比喻应有创造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经为人熟知的比喻。不自然的比喻,不但不能为讲话添彩,反而会让听众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