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说做事说话的一条基本的原则,一个人说话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空话、套话,自然不能成为“真理”,久而久之也会让我们失去信任的基础。俞敏洪说话虽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慷慨激昂,但却都立足实际,不会给人一种空中楼阁、不可触摸的感觉。
2009年,文汇报曾经发表过一篇俞敏洪对话大学生的文章,在这片文章中,有一位学生问他,自己的专业比较冷门,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俞敏洪这样回答他:
“你现在的问题是你对国学感兴趣,但是你需要有一个养活自己的技能,大学生毕业以后首先就是要工作。我把它叫做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先就业就是赶快先找一份工作,不要父母养活了。所谓的职业,就是一辈子我想做的职业。当你职业做到一定程度,比如说你做了会计,最后自己出来开一个会计事务所,这就变成你的事业了。你把前面的就业、职业和事业做好了,失业就永远找不到你。”
“现在的大学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工作不对接。解决的方法呢?第一就是大学生学专业的时候,和未来工作对接要思考得更多,尽可能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在本科所学的专业用上。第二个情况,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各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都在不断成长,招人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我建议,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切实的心态,先找到工作再谋求发展,最后再去寻求自己的事业。”
在俞敏洪的回答中,他并没有一味地劝学生守住自己的理想、爱好和专业不放手,而是劝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培养一个养活自己的技能,先就业再职业。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只着眼于少数热门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的,如果不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业。
俞敏洪说:“如果说实在找不到工作,你必须要有一个另外能找到工作的技能。”这并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坚守。人们常常把眼光放在别处,希望以此来找到更好的发展舞台,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前提就是不要脱离实际。用联系实际的语言去说服别人,才更显得真实,也能更有感染力。
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哈韦尔在《无权者的权力》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市场上的蔬果贩在店铺里打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但这句话到底和他的生意有何关系呢?它是他的理想吗?他真心信仰这句话的力量吗?恐怕不,这句话离他的生活太远了,他只是个蔬果小贩而已。所以,这个标语没有任何的感染力。
语言与现实“隔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任何时候,我们说话都要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姓施的人,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懂学问,小儿子通兵法。大儿子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用他做公子的老师;小儿子到了楚国,用兵法去劝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用他做执法将军。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来,邻里无不羡慕。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大儿子好学问,小儿子好兵法,但家境很穷,因此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大儿子去秦国,拿仁义之理去说服秦王。秦王却说:“现在诸侯们激烈斗争,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饷。你要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是招致灭亡的道路!”遂给他用了宫刑,然后放他回家。
孟氏的小儿子到了卫国,用兵法来劝说卫侯。卫侯说:“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很多大国的中间,大国我要顺从它们,小国我要安抚它们,这才是求得安全的办法。要是依靠兵法权谋,那我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了。要是让你好好地回去,再到别国去干事情,我国就可能受到灾难。”于是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到鲁国。
孟氏全家含悲忍愤,怨恨施家没出好主意。
孟氏二子之所以失败,就是他们在说话的时候,没有联系实际的情况,只是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经验,这样自然就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