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以上各章节中分别从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某一特定方面的财务状况。这种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我们又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计算出财务比率之后,无法判断它是偏高还是偏低;二是某些指标好一些,另一些指标差一些,无法将其综合起来,不能从总体上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这是本节所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标准财务比率和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
1.标准财务比率
所谓标准财务比率就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特定行业的平均财务比率。例如标准的流动比率、标准的资产利润率、标准的资产周转率等。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如果将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与本企业的历史资料比较,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无法知道在激烈竞争中企业所处的地位;与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个别企业进行比较,只能看出与对方的区别,而对方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与之不同也未必不好。有了标准财务比率,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企业财务比率优劣的参照物。以标准财务比率作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并便于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
标准财务比率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统计方法,即以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结果作为标准。这种方法假设社会平均水平是正常的,脱离了平均水平,就是脱离了正常状态;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工业程序法,即以实际观察和科学计算为基础,推算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假设各变量之间有其内在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可以被认识的。如同企业建立标准成本一样,实际上人们经常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很少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来建立评价标准。目前,标准财务比率的建立主要采用统计方法,推理方法处于次要地位,这可能与人们对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尚不充分有关。
有资料表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府机构和金融企业定期公布行业财务统计指标,为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提供帮助。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正式专门刊物。在各种统计年鉴上可以找到一些财务指标,但行业划分较粗,并且是会计准则实施以前的指标口径,不适合当前的报表分析。《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提供某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包括一些分行业的平均数据,可以供类似企业参考。对于行业的平均财务比率,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行业平均指标是根据部分行业抽样调查来的,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
②计算平均数的每个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不一定相同,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加在一起平均。因此,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往往需要对行业平均财务比率进行修正,尽可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可比的参照物。
2.理想财务报表
所谓理想财务报表就是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规模确定的财务报表,它代表企业理想的财务状况,为报表分析提供了更方便的依据。
(1)理想资产负债表。
流动资产:60%速动资产30%库存资产30%固定资产:40%负债:40%流动负债30%长期负债10%所有者权益:60%实收资本20%盈余公积30%未分配利润10%总计100%理想资产负债表的百分比结构来自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理分析和调整。
①假设资产总计为100%,根据资产负债率确定负债百分率和所有者权益百分率。
通常认为负债应小于自有资本,这样,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时能保持稳定。但是,过小的负债率会使企业失去经济繁荣时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即反映出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策略比较保守。一般而言,自有资本占60%,负债占40%是比较理想的。当然这个比率会因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和行业而异。日本企业的负债率比欧美企业高得多,占60%左右。高负债的举债经营,是高度成长时期企业“体质弱”的表现,并非理想状态。经济稍有不景气,就会使企业由于利息负担过重,利润急速下降,因此很不稳定。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大都在40%左右,这是好现象,比较理想,但也有不少公司负债率很高,利息压力较大,财务状况不佳。
②确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数额应小于自有资本,占自有资本的2/3为好。这种比例关系,可使企业自有资本中有1/3用于流动资产,不至于靠拍卖固定资产来偿债。在固定资产占40%的情况下,当然流动资产要占60%。
③确定流动比率。
一般认为比率以200%为宜,那么流动资产占60%的情况下,流动负债是其一半(即30%)。既然总负债占40%,流动负债又占30%,当然长期负债占10%。
④确定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
其基本要求是实收资本应小于各项积累,积累有投入资本的两倍为宜。这种比例可以减少分红的压力,使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因此,实收资本为所有者权益(60%)的1/3(即20%),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为所有者权益(60%)的2/3(即40%),至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并非十分重要,因为未分配利润的数据经常变化,盈余公积的数据应明显大于未分配利润,我们确定为3:1的结构,前者占总资产的30%,后者占10%。
⑤确定流动资产的内部结构。
由于速动比率以100%为最佳,因此速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流动负债相同,也为30%。余下来的库存资产(主要是存货)占总资产的30%,这也符合存货占流动资产一半的情况。
在确定了以百分率表示的理想资产负债表之后,可以根据具体企业的资产总额建立绝对数的理想资产负债表。然后再将企业报告期的实际资料与之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财务状况的优劣。
(2)理想利润表。
营业税金及附加75%主营业务利润25%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13%营业利润12%加: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减:营业外收支净额1%利润总额11%减:所得税6%净利润5%理想利润表的百分率是以销售收入为基础。一般来说,毛利率因行业而异。周转快的企业奉行薄利多销方针,毛利率低;周转慢的企业毛利率定得比较高。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毛利率水平。在企业自己定价的情况下,毛利率是一种企业政策,而不仅仅是被迫接受的事实。
在确定了以百分比表示的理想利润表之后,就可以根据企业某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额来编制绝对数额表示的理想利润表,再与企业的实际利润表进行比较,以判断其优劣。
3.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是指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相结合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平衡、分析并做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的优劣。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财务状况作为企业财务实力的综合表现,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予以定量揭示,这就给综合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难。不进行定量分析,其结论往往主观性较强,说服力不够;进行定量分析,又会使分析结论不切合实际,很难具有理想的实际价值。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有待于财务分析技术方法的改进和补充;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财务状况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另外,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普遍看中的是某些重要的、单一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而对综合的财务状况并不重视,也很少进行系统分析。因此,企业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是财务分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财务分析课题之一。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贵在综合,它利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行视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并对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价。在综合分析中,各种财务报表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报告系统。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法。然而,运用什么方法将各个具体比率或者各个具体结论按照一定的原则连贯起来,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获得综合的财务状况评价,从理论上讲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由此可见,财务比率分析法不但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是进行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重要前提。在运用财务比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财务比率所依据的财务报表资料不一定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尽管财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合乎规范,但不一定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如:
①报表数据未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
②非流动资产的余额是按历史成本减折旧或摊销计算的,不代表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③有些项目是主观估计的,如无形资产摊销和开办费摊销等,这种估计未必正确。
④发生了非常的或偶然的事项。如财产盘盈或坏账损失等,可能会歪曲本期的净收益,使之不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2)不同企业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使它们的财务比率失去可比性。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方法和程序,企业可以选择。
介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在限定意义上使用财务比率,不可将其绝对化。这也是在运用财务比率进行报表综合分析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何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并且注意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便定量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在评价财务状况时,有些指标的作用大一些,另一些指标的作用小一些,其重要程度不同。通过标注各指标的重要性等级,有利于明确各项指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指数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选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项指标。通常情况下,可选择如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销售增长率等。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也应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凡认为对分析期财务状况影响较大的指标都应选入。
第二步: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种比率标注重要性系数,并使各系数之和等于1.
第三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如果企业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达到了标准值,便意味着财务状况最优。
第四步:计算确定企业分析期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值。
第五步:计算出实际比率和标准比率的百分比,即相对比率。
第六步:用相对比率乘以重要性系数,求出各比率的评分(即综合指数),并求出各比率综合指数的合计数(即总评分),以此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依据。如果综合指数合计为1或在1左右变动,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达到了标准要求;如果大于1或小于1,则表明实际财务状况偏离了标准要求,应进一步分析查找具体原因。1.某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33%。其20091月1日有关科目的余额(假定下列各项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价格均为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价格相同):
(1)收到银行通知,用银行存款支付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100 000元。
(2)购入原材料一批,用银行存款支付货款150 000元,以及购入材料支付的增值税额为25 500元,款项已付,材料未到。
(3)收到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100 000元,计划成本95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于上月支付。
(4)用银行汇票支付采购材料价款,公司收到开户银行转来银行汇票多余款收账通知,通知上填写的多余款234元,购入材料及运费99 800元,支付的增值税额16 966元,原材料已验收入库,该批原材料计划价格100 000元。
(5)销售产品一批,销售价款300 000元(不含应收取的增值税),该批产品实际成本180 000元,产品已发出,货款未收到。
(6)公司将短期投资(全部为股票投资)15 000元兑现得到本金15 000元,投资收益1 500元,均存入银行。
(7)购入不需安装的设备1台,价款85 470元,支付的增值税14 530元,支付包装费、运杂费1 000元。价款及包装费、运杂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已交付使用。
(8)购入工程物资一批,价款150 000元(含已交纳的增值税),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9)工程应付工资200 000元,应付职工福利费28 000元,其他应交款100 000元。
(10)工程完工,计算应予资本化的长期借款利息150 000元。该项借款本息未付。
(11)一项工程完工,交付生产使用,已办理竣工手续,固定资产价值1 400 000元。
(12)基本生产车间1台机床报废,原价200 000元,已提折旧180 000元,清理费用500元,残值收入800元,均通过银行存款收支。该项固定资产已清理完毕。
(13)从银行借入3年期借款400 000元,借款已入银行账户,该项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
(14)销售产品一批,销售价款700 000元,应收的增值税额119 000元,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420 000元,货款银行已收妥。
(15)公司将到期的一张面值为200 000元的无息银行承兑汇票(不含增值税),连同解讫通知和进账单交银行办理转账。收到银行盖章退回的进账单一联。款项银行已收妥。
(16)收到现金股利30 000元(该项投资为成本法核算,对方税率和本企业一致,均为33%),已存入银行。
(17)公司出售一台不需用设备,收到价款300 000元,该设备原价400 000元,已提折旧150 000元。该项设备已由购入单位运走。
(18)归还短期借款本金250 000元,利息12 500元,已预提。
(19)提取现金500 000元,准备发放工资。
(20)支付工资500 000元,其中包括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200 000元。
(21)分配应支付的职工工资300 000元(不包括在建工程应负担的工资),其中生产人员工资275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0 000元;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15 000元。
(22)提取职工福利费42 000元(不包括在建工程应负担的福利费28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福利费38 500元,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1 400元,行政管理部门福利费2 100元。
(23)提取应计入本期损益的借款利息共21 500元,其中,短期借款利息11 500元;长期借款利息10 000元。
(24)基本生产领用原材料,计划成本700 000元;领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50 000元,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
(25)结转领用原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
(26)摊销无形资产60 000元;摊销印花税10 000元;基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已列入待摊费用)90 000元。
(27)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00 000元,其中计入制造费用80 000元;管理费用20 000元。
(28)收到应收账款51 000元(不含增值税),存入银行,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0‰计提坏账准备。
(29)用银行存款支付产品展览费10 000元。
(30)计算并结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1 282 400元。没有期初在产品,本期生产的产品全部完工入库。
(31)广告费10 0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32)公司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方式销售产品一批,价款250 000元,增值税额为42 500元,收到292 500元的商业承兑汇票1张,产品实际成本150 000元。
(33)公司将上述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贴现息为20 000元。
(34)提取现金50 000元,准备支付退休费。
(35)支付退休金50 000元,未统筹。
(36)公司本期产品销售应交纳的教育费附加为2 000元。
(37)用银行存款交纳增值税100 000元;教育费附加2 000元。
(38)结转本期产品销售成本750 000元。
(39)将各收支科目结转至本年利润。
(40)计算并结转应交所得税(税率为33%)102 399元。
(4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23 790.10元,法定公益金11 895.05元;分配普通股现金股利32 215.85元。
(42)将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本年利润。
(43)偿还长期借款1 000 000元。
(44)用银行存款交纳所得税97 089元。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和资产负债表:
(1)根据前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①借:应付票据100 000
贷:银行存款100 000
②借:物资采购15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5 500
贷:银行存款175 500
③借:原材料95 000
材料成本差异5 000
贷:物资采购100 000
④借:材料采购99 800
银行存款23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6 966
贷:其他货币资金117 000
借:原材料100 000
贷:材料采购99 800
材料成本差异200
⑤借:应收账款35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000
⑥借:银行存款16 500
贷:短期投资15 000
投资收益1 500
⑦借:固定资产101 000
贷:银行存款101 000
⑧借:工程物资150 000
贷:银行存款150 000
⑨借:在建工程328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28000
其他应交款100 000
⑩借:在建工程150 000
贷:长期借款——应付利息150 000
借:固定资产1 400 000
贷:在建工程1 400 000
借:固定资产清20 000
累计折旧180 000
贷:固定资产200 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500
贷:银行存款500
借:银行存款8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19 7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9 700
借:银行存款400 000
贷:长期借款400 000
借:银行存款819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7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 000
借:银行存款200 000
贷:应收票据200 000
借:银行存款30 000
贷:投资收益30 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50 000
累计折旧150 000
贷:固定资产400 000
借:银行存款3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00 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50 000
借:短期借款250 000
财务费用12 500
贷:银行存款262 500
借:库存现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500 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500 000
贷:库存现金500 000
借:生产成本275 000
制造费用10 000
管理费用15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300 000
借:生产成本38 500
制造费用1 400
管理费用2 100
贷:应付职工薪酬42 000
借:财务费用21 500
贷:财务费用11 500
长期借款——应付利息10 000
借:生产成本700 000
贷:原材料700 000
借:制造费用50 000
贷:低值易耗品50 000
当期领用材料(含低值易耗品)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
原材料应负担:700 000×5%=35 000(元)
低值易耗品应负担:50 000×5%=2 500(元)
借:生产成本35 000
制造费用2 500
贷:材料成本差异37 500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60 000
贷:无形资产60 000
借:管理费用——印花税10 000
制造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90 000
贷:待摊费用100 000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80 000
管理费用——折旧费20 000
贷:累计折旧100 000
借:银行存款51 000
贷:应收账款51 000
借:销售费用——坏账损失900
贷:坏账准备900
借:销售费用——展览费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
借:生产成本233 900
贷:制造费用233 900
借:库存商品1 282 400
贷:生产成本1 282 400
借:销售费用——广告费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
借:应收票据292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 500
借:财务费用20 000
银行存款272 500
贷:应收票据292 500
借:库存现金50 000
贷:银行存款50 000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50 000
贷:库存现金50 0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2 000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2 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100 000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2 000
贷:银行存款102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750 000
贷:库存商品750 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1 250 000
营业外收入50 000
投资收益31 500
贷:本年利润1 331 500
借:本年利润991 200
贷:主营业务成本750 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2 000
销售费用20 000
管理费用158 000
财务费用41 500
营业外支出19 700
本年应交所得税=(340 300-30 000)×33%
=102 399(元)
借:所得税102 39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2 399
借:本年利润102 399
贷:所得税102 399
本年应提法定盈余公积=237 901×10%=23 790.10(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3 790.1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23 790.10
本年应提法定公益金=237 901×5%=11 895.05(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11 895.05
贷: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11 895.05
本年分配普通股现金股利32 215.85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32 215.85
贷:应付股利32 215.8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7 901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3 790.10
——提取法定公益金11 895.05
——应付普通股股利32 215.85
借:本年利润237 90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37 901
借:长期借款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7 089
贷:银行存款97 089
(2)根据上述资料,有关2009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
项目行次本年实际上年实际(略)一、净利润1237 901加:年初未分配利润250 000其他转入4二、可供分配的利润8287 901减:提取法定盈余公积923 790.10提取法定公益金1011 895.05三、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11252 215.85减:应付优先股股利1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13应付普通股股利1432 215.85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15四、未分配利润20220 000资料4:根据资料1,按照工作底稿法(T型账户法略)可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如下:
第一步,将资产负债表的期初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的期初数栏和期末数栏;
第二步,对当期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编制调整分录时,要以利润表项目为基础,从“主营业务收入”开始,结合资产负债表项目逐一进行分析。调整分录如下:
(1)分析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1 201 000
应收账款3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 250 000
应收票据200 000
应交税费51 000
(2)分析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750 000
应付票据100 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844 700
存货5 300
(3)计算营业费用付现:
借:销售费用20 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
活动有关的现金20 000
(4)调整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加: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 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各项税费2 000
(5)调整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158 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
活动有关的现金158 000
(6)分析调整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41 5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20 000
预提费用11 500
长期借款10 000
(7)分析调整投资收益:
借: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
现金30 000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16 500
贷:投资收益31 500
短期投资15 000
(8)分析调整所得税:
借:所得税102 399
贷:应交税费102 399
(9)分析调整营业外收人:
借: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
现金300 000
累计折旧1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50 000
固定资产400 000
(10)分析调整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19 700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300
累计折旧180 000
贷:固定资产200 000
(11)分析调整坏账准备: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
活动有关的现金900
贷:坏账准备900
(12)分析调整待摊费用: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
活动有关的现金10 000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90 000
贷:待摊费用100 000
(13)分析调整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1 501 000
贷: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
的现金101 000
在建工程1 400 000
(14)分析调整累计折旧: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
有关的现金20 000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80 000
贷:累计折旧100 000
(15)分析调整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478 000
工程物资150 000
贷: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350 000
长期借款150 000
应付职工薪酬28 000
其他应交款100 000
(16)分析调整无形资产: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
有关的现金60 000
贷:无形资产60 000
(17)分析调整短期借款:
借:短期借款250 000
贷: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50 000
(18)分析调整应付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300 000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
为职工支付的现金300 000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285 000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
有关的现金15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300 000
(19)分析调整应付福利费: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39 900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
活动有关的现金2 100
贷:应付职工薪酬42 000
(20)分析调整应交税金:
借:应交税费239 555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各项税费100 000
——支付各项税费97 089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42 466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16l 500
贷:应交税费161 500
(21)分析调整预提费用:
借:财务费用12 500
贷: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润或偿
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12 500
(22)分析调整长期借款:
借:长期借款1 000 000
贷: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1 000 000
借: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借款所收到的现金400 000
贷:长期借款400 000
(23)结转净利润:
借:净利润237 90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37 901
(24)提取盈余公积及分配股利: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7 901
贷:盈余公积35 685.15
应付股利32 215.85
(25)最后调整现金净变化额:
借:现金净减少额585 555
贷:银行存款468 555
其他货币资金117 000
第三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工作底稿的相应部分:
合计—9 358 2119 358 211—第四步,核对调整分录,借方、贷方合计数均已经相等,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的借贷金额以后,也已等于期末数。
第五步,根据工作底稿中的现金流量表项目部分编制正式的现金流量表:
我们在以上各章节中分别从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某一特定方面的财务状况。这种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我们又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计算出财务比率之后,无法判断它是偏高还是偏低;二是某些指标好一些,另一些指标差一些,无法将其综合起来,不能从总体上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这是本节所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标准财务比率和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
1.标准财务比率
所谓标准财务比率就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特定行业的平均财务比率。例如标准的流动比率、标准的资产利润率、标准的资产周转率等。
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如果将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与本企业的历史资料比较,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无法知道在激烈竞争中企业所处的地位;与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个别企业进行比较,只能看出与对方的区别,而对方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与之不同也未必不好。有了标准财务比率,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企业财务比率优劣的参照物。以标准财务比率作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并便于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
标准财务比率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统计方法,即以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结果作为标准。这种方法假设社会平均水平是正常的,脱离了平均水平,就是脱离了正常状态;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工业程序法,即以实际观察和科学计算为基础,推算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假设各变量之间有其内在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可以被认识的。如同企业建立标准成本一样,实际上人们经常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很少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来建立评价标准。目前,标准财务比率的建立主要采用统计方法,推理方法处于次要地位,这可能与人们对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尚不充分有关。
有资料表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府机构和金融企业定期公布行业财务统计指标,为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提供帮助。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正式专门刊物。在各种统计年鉴上可以找到一些财务指标,但行业划分较粗,并且是会计准则实施以前的指标口径,不适合当前的报表分析。《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提供某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包括一些分行业的平均数据,可以供类似企业参考。
项目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类公用事业
类综合类自有资产比率(%)58.673.360.179.857.3固定资产比率(%)24.710.20.84531.716.9流动比率(%)293.0515.728876.2492.9160.7速动比率(%)133.8452.016906.6476.9135.7资产负债率(%)41.526.739.9119.6142.7应收账款周转率(次)6.26116.06117.2635.0039.55总资产周转率(次)0.641.120.070.450.30股东权益比率(%)60.773.260.179.957.3股东净利率(%)96.743.359.853.252.2每股净资产2.443.862.182.034.26对于行业的平均财务比率,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行业平均指标是根据部分行业抽样调查来的,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
②计算平均数的每个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不一定相同,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加在一起平均。因此,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往往需要对行业平均财务比率进行修正,尽可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可比的参照物。
2.理想会计报表
所谓理想会计报表就是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规模确定的会计报表,它代表企业理想的财务状况,为报表分析提供了更方便的依据。
(1)理想资产负债表。
流动资产:60%速动资产30%库存资产30%固定资产:40%负债:40%流动负债30%长期负债10%所有者权益:60%实收资本20%盈余公积30%未分配利润10%总计100%理想资产负债表的百分比结构来自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理分析和调整。
①假设资产总计为100%,根据资产负债率确定负债百分率和所有者权益百分率。
通常认为负债应小于自有资本,这样,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时能保持稳定。但是,过小的负债率会使企业失去经济繁荣时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即反映出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策略比较保守。一般而言,自有资本占60%,负债占40%是比较理想的。当然这个比率会因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和行业而异。日本企业的负债率比欧美企业高得多,占60%左右。高负债的举债经营,是高度成长时期企业“体质弱”的表现,并非理想状态。经济稍有不景气,就会使企业由于利息负担过重,利润急速下降,因此很不稳定。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大都在40%左右,这是好现象,比较理想,但也有不少公司负债率很高,利息压力较大,财务状况不佳。
②确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数额应小于自有资本,占自有资本的2/3为好。这种比例关系,可使企业自有资本中有1/3用于流动资产,不至于靠拍卖固定资产来偿债。在固定资产占40%的情况下,当然流动资产要占60%。
③确定流动比率。
一般认为比率以200%为宜,那么流动资产占60%的情况下,流动负债是其一半(即30%)。既然总负债占40%,流动负债又占30%,当然长期负债占10%。
④确定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
其基本要求是实收资本应小于各项积累,积累有投入资本的两倍为宜。这种比例可以减少分红的压力,使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因此,实收资本为所有者权益(60%)的1/3(即20%),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为所有者权益(60%)的2/3(即40%),至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并非十分重要,因为未分配利润的数据经常变化,盈余公积的数据应明显大于未分配利润,我们确定为3:1的结构,前者占总资产的30%,后者占10%。
⑤确定流动资产的内部结构。
由于速动比率以100%为最佳,因此速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流动负债相同,也为30%。余下来的库存资产(主要是存货)占总资产的30%,这也符合存货占流动资产一半的情况。
在确定了以百分率表示的理想资产负债表之后,可以根据具体企业的资产总额建立绝对数的理想资产负债表。然后再将企业报告期的实际资料与之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财务状况的优劣。
(2)理想利润表。
营业税金及附加75%主营业务利润25%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13%营业利润12%加: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减:营业外收支净额1%利润总额11%减:所得税6%净利润5%理想利润表的百分率是以销售收入为基础。一般来说,毛利率因行业而异。周转快的企业奉行薄利多销方针,毛利率低;周转慢的企业毛利率定得比较高。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毛利率水平。在企业自己定价的情况下,毛利率是一种企业政策,而不仅仅是被迫接受的事实。
理想利润表是假设某公司所在行业的毛利率为25%,则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为75%。在毛利当中可用于期间费用的约占一半,也可以多算点,按13%,余下的12%为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一般不大,并且通常是支出大于收入,故按1%处理。虽然所得税率为33%,但由于有纳税调整因素,实际税负在一半左右,故按税前利润(11%)的一半多一点来处理。这样,余下的税后利润为5%。
在确定了以百分比表示的理想利润表之后,就可以根据企业某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额来编制绝对数额表示的理想利润表,再与企业的实际利润表进行比较,以判断其优劣。
3.会计报表综合分析
企业会计报表综合分析是指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相结合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平衡、分析并做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的优劣。
会计报表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财务状况作为企业财务实力的综合表现,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予以定量揭示,这就给综合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难。不进行定量分析,其结论往往主观性较强,说服力不够;进行定量分析,又会使分析结论不切合实际,很难具有理想的实际价值。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有待于财务分析技术方法的改进和补充;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财务状况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另外,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普遍看中的是某些重要的、单一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而对综合的财务状况并不重视,也很少进行系统分析。因此,企业会计报表综合分析是财务分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财务分析课题之一。
会计报表综合分析贵在综合,它利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行视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并对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价。在综合分析中,各种会计报表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报告系统。
会计报表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法。然而,运用什么方法将各个具体比率或者各个具体结论按照一定的原则连贯起来,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获得综合的财务状况评价,从理论上讲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由此可见,财务比率分析法不但是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是进行会计报表综合分析的重要前提。在运用财务比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财务比率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资料不一定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尽管会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合乎规范,但不一定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如:
①报表数据未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
②非流动资产的余额是按历史成本减折旧或摊销计算的,不代表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③有些项目是主观估计的,如无形资产摊销和开办费摊销等,这种估计未必正确。
④发生了非常的或偶然的事项。如财产盘盈或坏账损失等,可能会歪曲本期的净收益,使之不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2)不同企业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使它们的财务比率失去可比性。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方法和程序,企业可以选择。
介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在限定意义上使用财务比率,不可将其绝对化。这也是在运用财务比率进行报表综合分析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何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并且注意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会计报表综合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便定量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在评价财务状况时,有些指标的作用大一些,另一些指标的作用小一些,其重要程度不同。通过标注各指标的重要性等级,有利于明确各项指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指数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选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项指标。通常情况下,可选择如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销售增长率等。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也应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凡认为对分析期财务状况影响较大的指标都应选入。
第二步: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种比率标注重要性系数,并使各系数之和等于1.
第三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如果企业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达到了标准值,便意味着财务状况最优。
第四步:计算确定企业分析期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值。
第五步:计算出实际比率和标准比率的百分比,即相对比率。
第六步:用相对比率乘以重要性系数,求出各比率的评分(即综合指数),并求出各比率综合指数的合计数(即总评分),以此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依据。如果综合指数合计为1或在1左右变动,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达到了标准要求;如果大于1或小于1,则表明实际财务状况偏离了标准要求,应进一步分析查找具体原因。
参考书目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参考书目
1. 杨志慧、侯立新编著:《12小时财务报表》,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红娟、杨君顺编著:《厂长经理怎样看财务报表》,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 侯立新、邹伟平编著:《领导干部怎样看财务报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玉周主编:《5分钟看懂财务报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延喜编著:《如何看财务报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章文主编:《小企业会计实务》,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