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8027800000030

第30章 资本需要斗士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80%的创业企业都认为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推动力,创立之初,创业企业资金不足,后续乏力,再好的点子也会化为泡影,相反,如果能够成功融资,就相当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于新生的奇虎来说,融资也是一个必经的坎儿。

2006年3月获得的2000万美元投资缓解了奇虎的燃眉之急,让它可以正常运营,意气风发的周鸿正准备大干一场,他期望奇虎在两三年就可以上市,为此,他把奇虎的产品线拉得很长,旗下有论坛搜索、无忧城市、车票搜索、无线业务等五六个业务体系,手下员工达300人,每月推广费用上百万。他做的每个领域都是烧钱的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奇虎一直处于亏钱的状态,如果不继续融资,2000万美元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2006年11月16日,美国著名创业投资公司高原资本联合红点投资正式宣布,已经完成对奇虎公司的投资,金额约3500万美元。同时披露的消息还显示,本次奇虎公司获得的是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联合投资,除了此轮投资的领导者高原资本以外,还包括红点投资、红杉资本、Matrix Partners、IDG。

高原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公司有190多家,其中,有80多家通过IPO上市及收购而成功退出。它成功地投资过很多IT公司,包括著名的自然语言搜索引擎Ask Jeeves、最早的互联网搜索Lycos、全球顶级数据库软件公司Sybase。红点投资(Redpoint Ventures)创立于1999年,成立时间不长,却是美国硅谷投资界的生力军,它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领导和改变行业潜力的创新型公司,其中最为国人熟悉的就是MySpac。境内外大佬级风投公司的认可为奇虎解决了资金难题,更是对它未来发展前景的一次认可。

在融资路上,奇虎显得格外的顺遂,可只有了解情况的人才知道,奇虎能成功达成第二轮融资并不容易。

当时周鸿祎与雅虎中国的口水大战正处于风口浪尖,周鸿祎在国内已经声名狼藉,有人曾质疑高原资本的总经理涂鸿川,“你这个傻瓜,为什么要投周鸿祎?那是个骗子”。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在奇虎的意向投资者耳中能听到多少关于周鸿祎的负面信息。

国外投资界更有传闻称杨致远在想方设法劝阻奇虎的投资商。有媒体披露,Venture Beat创始人马特·马歇尔曾说过,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正四处奔走,积极劝阻海外风险投资商投资奇虎。除此之外,传闻更形象地指出,杨致远专门就这个事情与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里斯见过一面,他还约见其他的风险投资商。这样的信息足以让很多意志不坚的投资人动摇。

另外,当时奇虎的产品或者技术都表现平平。奇虎的主力产品社区搜索靠着强大的推广支撑,仍旧不温不火,其他的四五个产品,市场响应也非常冷淡。周鸿祎在这种窘迫的形势下,是如何拿到第二轮投资的呢?

对于漫天的诋毁和谣言,周鸿祎看得很淡。“资本市场是追求投资回报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放弃好的项目。”后来事态的发展正如他所预料。

“我被拉去高原资本向涂鸿川和Dan Nova(高原资本合伙人之一)为奇虎背书。在香格里拉Dan最后问我,如果是你自己的钱,你会投么?我说会投。”郭去疾(谷歌中国创立者之一)在新浪微博上回忆了当年涂鸿川和Dan Nove投资周鸿祎的情景。

“这是中国仅有的真正了解互联网的四五个顶尖团队中的一个。”涂鸿川在投资报告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成为了高原资本投资奇虎的关键原因。

另外一个创投人对这次投资的注脚是:周鸿祎原本就是业界大牛,他的眼光谁都能看得出,他带谁玩是看得起你。

对于周鸿祎身上“流氓教父”“坏小子”等颇受争议的头衔,涂鸿川则认为,那恰是周鸿祎的优势。“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处于‘战国时代’,我们需要周鸿祎和他团队这样的斗士来帮我们打赢这场仗,就好像当时在美国西部拓荒一样,企业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领军人物,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文人,所以我们反而很欣赏周鸿祎的斗争精神——不打到最后,绝不放弃。”

周鸿祎个人和团队成为此次顺利融资的关键。要知道,当时的奇虎团队大体上仍旧是周鸿祎做3721时的部下,他们跟随周鸿祎创造了3721的奇迹,又跟随他进入雅虎,接受外企文化的熏陶,团队的整体素质、执行能力、忠诚度都是不可小觑的。在投资者的眼中,有了这样的团队,那周鸿祎做什么都会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周鸿祎没有让投资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