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了不起的中国人
8025900000033

第33章 保定村的故事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能在非洲致富,一群保定农民的经历有很大的说服力。按一般的道理来说,这群来自河北保定乡下的农民,既没文化,也没有很高的见识,更没有温州人那样浓厚的商业传统,那他们为什么能够在非洲闯出一片很大的天地,甚至大发其财呢?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机遇,让他们很幸运很偶然地来到了非洲这块土地;二是因为自己的勤劳,让他们能很快在那片原本可以称得上贫困的地区,过上了非常富裕的生活。以下文章出自2008年8月《新财经》杂志上王晓慧的文章《刘建军:非洲有个“保定村”》:

1996年,一群农民跟随北京的一家建筑单位来到了赞比亚,援助当地修水坝。参与施工的就有来自河北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水坝修了两年多,到结束时这群农民却不愿意离开了。因为他们萌生了在非洲种菜的想法。

原因是他们发现非洲的土地肥得根本不用施肥,无论种什么产量都很高。有些地方表面看上去干旱不堪,其实只要一挖下去,地下水就多得喷出来。但当地人却根本不懂得挖井。

另外,他们发现当地人的种植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十分原始。比如,玉米成熟了不收割,吃多少掰多少;要继续种植,就从已经干枯的玉米秆上直接掰一个玉米棒,剥点玉米粒,然后用脚随便在老玉米秆旁边扒一个小坑种下,没有垄,种哪算哪。玉米秆越立越多,实在找不到空地的时候,他们就趁着刮风,在上风处用火烧。

时间久了,保定农民与当地人渐渐成了朋友。保定农民将自己的耕种方法教给当地人。由于耕种技术相差太大,中国农民带去的一切都让当地居民觉得神奇先进,当地的黑人也乐意将自己的土地给保定农民耕种。保定农民发现,这里的钱比国内好赚,只要不懒,伸手就能来钱。一斤白菜2美元,一根葱1美元,黄瓜一斤2美元,一年可以收获3季水稻。有钱赚为什么要走?保定农民当然不愿离开。

于是,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上,一个鸡鸣犬吠,屋舍俨然,道路整齐,鲜花锦簇,天天能收看央视4套节目的崭新的“保定村”不经意间悄悄崛起了。

在这里,男人种菜,青菜、白菜、香菜什么菜都种……女人种花,康乃馨、月季、玫瑰……篱笆圈里,六畜兴旺,鸡、鸭、鹅、羊、猪应有尽有。无论是蔬菜种子还是家畜家禽,在非洲都长疯了,简直一天一个样,蔬菜和花卉根本不用打农药、施肥。玫瑰和紫藤狂长,半年就把你的高脚楼挂满,月季一不留神就长得海碗一样大小,黄瓜挂秧后5天就能长到一尺长。成垛的蔬菜卖给小镇的收购商人,运往首都,鲜花可以销往欧洲。一年下来,村里人均收入起码3万美元。

后来,人们陆续将家人也都接了过去,最多时达到380多人,几乎把定州整个吕家庄都“克隆”了过来,村长还是村长,教师还是教师,会计还是会计,男耕女织,乡音绕耳,正月还是闹元宵,中秋还是尝月饼,大概空间大了,资源多了,钱包鼓了,心情好了,人际关系再也不像国内那么紧张和复杂。

1998年,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在一次赴非洲考察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个村落,这些经历令他“眼前一亮”,普通中国农民在国外靠种地也能发家致富,这种模式可以推广。

从这以后,向海外输出保定村模式成为刘建军的主要工作内容。几年间,海外的保定村数量已接近50个,有一万多名保定农民在异国他乡扎根落户,这种海外创富的新模式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据刘建军介绍:“非洲的赤道几内亚、科特迪瓦一类的国家,种地根本不要你租金!你说10000公顷,好啊,就给你10000公顷!政府和你签合同、保证书、法律文本,30年、50年,还有99年的,那地闲着也是闲着,当地农民永远也不会去种植。所以,是他请你去耕种开发。他们就是不会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采集’,到处是野生食物,随便采着吃。现在,他要的就是你地里产的稀罕东西,什么都稀罕,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他都收购,沿海大城市需求很多,供不应求,出很高的价格,他们就是爱吃。”

“在非洲最便宜的是原材料和能源,可可、咖啡1公斤的收购价才合人民币20多元,但由于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最缺乏的是轻工产品和建材,就连盖房用的砖,最开始的价格竟然1美元两块,这几年虽然价格降下来了,但一块砖的价格仍能达到1元人民币。在保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4个烧砖的师傅,到了非洲享受到专家级的待遇,在那里待了4个月,每个人挣到了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