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08

第8章 合纵战略

时间?公元前288年

人物?苏秦

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继各国先后称王之后,秦国又动起了称帝的念头。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齐国,给齐滑王改帝号,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秦国要东进,遇到了赵国这只拦路虎。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也强大了起来,大有与秦、齐成三足鼎立之势。于是,齐、秦称帝,并约好共同伐赵,瓜分赵国。

就在这时,苏秦出来策划合纵运动。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起初因为学艺不精,苏秦出外游说了几年毫无成效,只得狼狈而归。但苏秦并不气馁,加倍苦读,一年之后再次出师游说。他首先来到了强盛起来的秦国,希望一举成名。他这样吹捧秦惠王: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以为险阻,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牢固的门户,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民富而兵强,可说是天府之国,大王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可是此时的秦国刚刚杀掉了商鞅,国人还十分痛恨游说之士,加之秦惠王并不认为兼并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对这般夸夸其谈的策士之议表现得毫无兴趣。他冷淡地回答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可能高飞,国家法制不完备就不可能任意诛罚,道德不淳厚者也不能随心役使百姓,政治不畅达修明,也不可劳兵于外。虽然你不远千里而来赐教于我,但我们只能改日再谈吧。”苏秦在秦国上书十次反复分析局势、提出主张,都没有得到重视。显然,秦国当时的矛盾焦点是商殃变法之后调整理顺内政问题,而不是对外用兵之策,苏秦的游说只能以失败告终。随后他又前往游说周显王,也遭到鄙视。待他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把带的钱都花光了。回到家,他遭受的待遇就更差了,“妻子不下衽,嫂子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在这种亲人疏远的情况下,苏秦把一切怨恨都转移到发愤读书上。每天读书时他就准备一把锥子,每到困倦难当,就用锥子刺扎自己的大腿,疼痛让他立刻驱赶走睡意,继续攻读,终于百炼成钢。

苏秦第三次出山,改变了策略,主张东方六国“合纵”以抗强秦,终于获得了成功。苏秦先来到燕国,当时燕文侯当政。苏秦分析,燕国地处偏远,之所以能够不受强秦的袭扰,是因为有赵国横在中间;而燕国一旦发生战争,必然是与近邻的赵国和齐国,所以燕国只有和邻国签订盟约才能保证永远不受战乱之苦。于是,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大量的金银布帛前往赵国游说。同样,他又极尽所能大大恭维了一番赵肃侯,然后分析说,赵国的危险就在于韩国和魏国归顺秦国,那样赵国就成为秦国首当其冲予以讨伐的最强大对手,而如果赵国能够联合韩魏、齐楚,六国一同并力西向,则土地五倍于秦,人民十倍于秦,则秦国必破,那么也就没有了臣属于秦国的担忧了。赵肃侯听了他的分析,认为六国“合纵”确为妙计,于是又提供了车马金银。如此这般,苏秦接连游说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终于订立下合纵盟约。六国“合纵”以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功劳。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纵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得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得越多,死得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延伸阅读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他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学习。 每天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在屋里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找来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结在头发上,当他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人也立马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在瞌睡时感到疼痛,就会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人们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几经易主,最后被其部将德米特里所取得。公元前285年,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人入侵希腊,公元前277年,德米特里的儿子安提柯·贡那特联合希腊各城邦击退了克勒特人,次年,他被宣布为马其顿国王,建立起安提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