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67

第67章 修筑长城

时间?公元前214年

人物?蒙恬

长城的修筑,早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就已进行了。早在战国年间,各大诸侯国都曾修筑过城墙。其中,有的修在内地,如楚国为防韩、魏而筑“方城”(今南阳盆地以北);齐为防越、楚而筑齐城墙(今泰沂山区);魏为防秦而沿洛水筑魏城墙;秦早在简公时就曾“堑洛”,即沿洛水筑城以防魏;惠文王时又曾洛河中游筑城墙以防赵;赵为防齐、魏,则沿漳水修城墙。这些城墙统一后都失去了作用。但是燕、赵、魏、秦等国在北方筑城墙则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些城墙在秦统一以后继续发挥着阻止匈奴铁骑南下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墙的防御作用,秦始皇命人把这些城墙连接起来,形成长城。可以这么说,秦朝长城就是在这些城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蒙恬指挥的秦军经过浴血奋战,击溃了头曼单于的匈奴武装力量,迫使其向北方远遁,不敢南下侵扰边关,使阴山、河南一带尽入秦朝版图。精明的始皇帝十分清楚,自己的虎狼之师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匈奴武装力量的元气并没有大伤,如果不提高警惕,剽悍的匈奴铁骑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在边关重燃战火,动摇整个天下。而当时秦朝的国力尚不具备消灭或远逐匈奴的实力,所以,秦始皇决定在北部边防修筑一道前所未有的防御工事——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入侵,保卫内地的安全。

秦朝新长城是在修葺和连接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加以增筑、延伸而修筑起来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在击溃匈奴之后,即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这可能是秦朝最早的筑城活动。此后,大规模的筑城活动即全面展开。经过几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用了几年的时间,长城终于建成。新长城西起临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宛如一条巨龙,向西蜿蜒伸展,横贯当时的北部边疆,最后到达辽东的碣石(此碣石为山名,在今朝鲜境内,不是秦始皇巡游所至河北昌黎的碣石),总长达5 000余公里。

长城蜿蜒万里,工程浩大,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极为庞大,对其强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即使在社会生产力很高,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在当时,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据史载,秦朝长城的建设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当在山间修筑之时,均开采山中石料以筑墙身,既坚固,又方便;在经过黄土地区时,墙身则用夯土筑成,中间铺有若干层茅草或芦苇,此法能够使墙身保持一定的强度,建筑的速度也比较快捷。

长城不仅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而闻名古今,更重要的,长城首先是一套超大规模的军事防御体系,因为,它的设计,它的构造,都是为着军事防御的目的服务的,达到了古代世界军事工程建筑水平的巅峰。一般来说,地势平缓之处的墙身比较高,在10米上下;山岭上的墙身因为可以借助险峻的山势,高度比较低,通常在5米上下。墙身的宽度一般为6米左右,城上可容十余人并行,或五匹马并骑。

燃放烽火的地方叫作烽火台;因为火光在白昼传递的范围不广,所以古代在白昼时用烟雾传递消息。古人多采用狼粪燃烟,认为其烟上升比较直,不易被风吹散,故烽火台又叫作狼烟台。秦长城的修筑也继承了这种古老的传递消息的方式,通常在城墙之外,每隔若干距离,便设置一座烽火台。一旦军情紧急,白昼燃烟,夜间举火,依次传递,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消息传遍防线。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为了自身的安全,也都十分重视烽火台的建设和烽火制度的完善,不但利用视觉,还利用听觉传递消息,比如在施放烽火的同时燃放号炮等等。这样,可以迅速地传递内容比较复杂的消息,有利于掌握敌情,打退来犯之敌。

长城是用于作战的巨大工事。必须有多种多样的防御手段,构成一个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秦长城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了所谓墙台,也叫城台,为一个突出到墙身之外的突出部,其外沿修筑有用于作战的垛口,一旦当敌人攻到墙身之下,利用高大的墙身所形成的死角掩护自己的时候,守军即可利用墙台射杀敌人。

墙台之外还有战台,它是供守军住宿和警戒的军事设施。战台一般都修筑在高处,便于瞭望。战台的顶部是一个平坦的空间,亦可以做烽火台之用。

长城最引入注目的地方,除了逶迤万里的墙身以外,就是巍峨的关城了。关城一般都设置在江河渡口之滨,险峰峻岭之侧,或交通要道之旁,凭江山之险,构成边防线上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对来犯之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战态势。自秦始皇的时代起,发生在北边的重大战役,基本上都是在关城之下或附近进行的。

绵延万里的长城也在历史中绵延,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修缮、改造和增修,长城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饱经战火洗礼的神州大地上。长城无比雄辩地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杰出的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代,长城在抵御匈奴进犯,保卫内地安全方面,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传秦始皇筑长城之时,向民间敛派了大量的徭役,一个叫杞良的燕人也被强行拉去修筑长城。杞良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冒死逃跑。他跑进孟氏后园,爬到树上躲了起来。恰巧这家的小姐孟仲姿在后园的池子里洗澡,仰面看到了杞良。孟仲姿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跑到这里。杞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来历告诉了她。孟仲姿听后,对杞良说:“请你娶我为妻。”杞良推辞说:“小姐生于富贵人家,长在深宅大院,容貌艳丽,怎能给服徭役的穷小子做媳妇呢?”孟仲姿说:“女人的身体只能给自己的丈夫看;请你不要推辞了。”经其父允许,杞良和孟仲姿结为夫妇。后来,杞良又回到了工地。工地的头头怒其逃走,将杞良活活打死,并将其尸体筑在墙身之中。孟仲姿得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哀哭着跑到工地,面向着长城放声痛哭,只见那巨大的墙身突然崩塌,露出了墙基下一片累累白骨。孟仲姿根本无法分清丈夫的骸骨,遂刺破指尖,以血滴于其上,哭着说:“若是杞良的骨骸,血即渗入。”遂找到杞良的骸骨,携之归葬。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灯塔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对面的法罗斯岛上,因此也叫做“法罗斯岛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83年由小亚细亚的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在托勒密王朝时建造。由于历史的模糊记载,预估高度在120~135米之间。

亚历山大灯塔有三层,底层是正方形的塔基,中层塔身为八角形,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装有反射镜,据说夜间可以照亮方圆40公里的区域,用作地中海上航船的导航。

亚历山大灯塔在1326年毁于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