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53

第53章 统一车轨

时间?公元前220年

人物?秦始皇

由于长期战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大大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阻碍了各地之间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刚称帝不久,便下令实行“车同轨”,规定道路和车轨统一尺度为“舆六尺”。次年又下令“治驰道”。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开始大规模巡行各地。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他下令“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进一步扫清人为设置的交通和水利障碍。同年,他下令南征大军开通灵渠,打通粮道,从而沟通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巩固北部边防,始皇令北逐匈奴的大将蒙恬修筑“直道”,才两年半的工夫就迅速完成。除了这些“驰道”和“直道”,秦皇朝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内,还修筑了西南边疆的“五尺道”和位于今湖南、江西及两广之间的“新道”,构筑起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遍布全国的交通游驿网络。这是秦王朝缔造“大一统”的又一重要内容。

下面,以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之后几次巡行全国所经过的线路,和秦王朝其他几条交通要道为重点,对当时沟通全国的干线,和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出去的交通网,作一番简略的巡视:

(1)咸阳至芝罘。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定陶,进入山东半岛,登泰山,然后过黄、胜、成山,登芝罘山。又转而南临琅琊,过彭城,渡淮水,转去长江中游的衡山和南郡,最后向北经武关回咸阳。秦始皇此次东巡前半段所经路线,尤其咸阳到芝罘一线,是横贯王朝腹地的一条大动脉。

(2)咸阳至云梦,会稽至琅琊。这两段线路,是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后一次出巡所经过的。当时秦始皇先达武关,然后沿丹水、汉水到云梦伶洞庭湖及武汉附近。再沿江东下,经丹阳,至钱塘,随后上会稽山。再经过吴地,在江乘(今江苏镇江市)渡过长江,辗转到达琅琊。这次出巡经过的线路中,从咸阳至云梦,是先秦就已存在的秦楚大道,秦始皇南下经过这一线,说明此线仍作为秦王朝的重要干道之一。然而云梦至会稽,再至琅琊一线的特点,则是水陆联网,水道和陆路相互补充、延伸,构成一个网络。

(3)咸阳至碣石,碣石至九原。秦始皇三十二年出巡北方就是沿着此线经太行山东麓,过上党、邯郸、东垣、蓟县(今北京市)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又从碣石向西北,经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上谷、代郡、雁乃、云中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4)咸阳至陇西。秦始皇二十七年首次出巡即沿此线。先沿通向洮河河谷的大路,到达渭水发源地陕西,又翻过六盘山口到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再至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然后过回中,沿泾水返回咸阳。

(5)从咸阳至巴蜀。在这条交通线上,遍布着高山深谷,行路异常艰难。先秦已沿岸搭设栈道,到秦始皇时已有数条栈道可通巴蜀。一是陈仓道,二是褒斜道,三是石首道。其中起自陈仓(陕西宝鸡),经褒水而达汉中的陈仓道,虽然绕行较远,但易于通行,成为联结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

(6)从云阳至九原。这条道路笔直,极为壮观,又称“直道”。它是为了便于调动兵力,防御匈奴南下掠夺,由蒙恬率军修建的。其起点是云阳(今山西淳化西北),一直向北,到终点九原。

(7)岭南新道。在统一南方百越的战争中,秦王朝又开辟了一系列交通线:主要有①赣南—兰浦关—溱水—番禺(今广州);②湘南—阳山关—溱水;③九疑山—湟溪关—连江—番禺;④湖南潇水—广西凡步—贺江—苍梧;⑤灵渠(即今广西兴安运河)。其中以灵渠最为著名,它沟通了湘江上游与漓江上游,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联结起来,成为进入岭南的水陆交通线。

从上可以看出,秦王朝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犹如“大一统”帝国的动脉和经络,反映了秦朝开拓边疆的军事能力,也密切了边地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

这么庞大的交通网络,如果单纯归结于巡幸、用兵,斥之以黩武或奢靡,恐怕不足以解释这一帝国行为。秦帝国的条条驰道通咸阳不也可以比之于条条大道通罗马吗!凡大帝国,必有大道通衢现象,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延伸阅读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

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一道道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坎。由此可想象出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

城楼下有一段基岩石面,明显的低于两头。这是由于在长年的车辆碾轧下,车痕深到一定程度阻碍了通行,又因有城关在上不能翻修,只好将其铲平,无奈新的车痕形成又继续阻碍通行又要铲平,周而复始,路面自然要降低了。即使这样,现存的车辙痕也有30多厘米深。

原来,古代的车轮子是用木料外加铁箍箍紧的,史书称之为铁笼。车子在泥石板上的道路上行驶日久,车轮就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以后的车辆都是在这两道车辙中行走,所谓的南辕北辙,就是说的这种车轮痕迹。在秦皇古道上的两道深深的凹痕,车子的轮子实际上就套在这两道痕迹中行走。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车轮距离与其他的国家不同,他国的车辆就无法再到路上行走,因为无法套进这两道车辙中。这也是各国有意用这种车辙来进行防御,为了阻挡其他国家侵略的一个方法。秦始皇统一中国,把这种不同的车辙道路统一为一种尺寸的车辙道路,使得全中国的车轮距离统一尺寸,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这才是秦始皇车同轨的真正意义。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大力兴建道路。由首都罗马通往西西里、高卢、日耳曼、西班牙、不列颠、小亚细亚、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的道路,在整个罗马帝国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道路网,联络干道322条,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大道的路面均高于地面,主要干道平均高出2米左右。道路的设计原则尽量取直,开挖众多隧道,修建了许多桥梁和挡土墙等建筑。若干主干道宽达12米,中间部分为3.7至4.9米,供步兵使用;两边填筑高于路面的宽约0.6米的堤道,供指挥之用;再侧还有2.4米宽的骑兵道。路面的式样也有很多,路面下填砾石,上铺石板,并用混泥浆或灰浆砌筑,甚为坚固。高质量的公路历经历代皇帝不断加修延长,使得罗马到帝国境内任何一个地方更加便捷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