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33

第33章 俘虏韩王

时间?公元前230年

人物?内史腾、韩王安

秦王政亲政后对赵国频频发动军事进攻,其中包括接连两次被李牧打得大败,实际上拉开了秦军相继灭亡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韩国。

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而韩于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因而别无选择地成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赵、魏三家之中,以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韩四周的邻国,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国都初在平阳 (今山西临汾县西),后相继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 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韩昭侯、申不害之后,宗室贵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嫠王在位的五十多年间,一直把持着韩国的大权,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在山东六国中沦为实力最弱的国家。

韩国地理上的战略位置和实力上的虚弱,使得早在秦惠王时期张仪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灭韩的主张。因此司马错同张仪在惠王面前辩论,主张应当首先攻取巴蜀,如此可收到“广地”、“富国”、“强兵”的效果,结论是“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惠王采纳司马错的主张,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又建成都江堰工程。事实表明,当年秦惠王放弃首先伐韩而攻取巴蜀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对于秦的富强和兼并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王政亲政后,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比当年更为衰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秦灭韩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秦兵压境、危亡在即的形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安惶惶不可终日。

秦王政在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之前,为给赵军以重创,以免首先灭韩后促成赵、楚、魏等国联合攻秦,便采取了“舍韩攻赵”的战略,以攻赵并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翦灭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王政按分兵攻赵、攻魏、攻楚的战略,集中全力多次进攻赵国。虽然秦军曾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当秦王得知赵军确已遭到重创,“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时,认为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特别是公元前231年魏国被迫向秦献地、韩国被迫把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土地献给秦国,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秦认为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秦国的间谍正在邯郸城中通过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而造谣李牧谋反,大行离间之计。秦王政认为“舍韩攻赵”战略已达到预期目的,便当机立断地立即实现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发兵灭亡韩国。韩国首遭灭亡的厄运终于降临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此时已兼任南阳假守)率秦军就近灭亡韩国。勇猛无比的秦军将士,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严重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攻入韩都新郑,韩王安成了秦军的俘虏,韩国宣告灭亡,秦国把攻占的韩国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延伸阅读

秦王政在灭韩国后,准备攻打楚国,便命内史腾驻守在南郡。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内史腾来到南郡,为了严明法律,他发布了一纸及其有名的文告给县、乡。又命人发布文书,申明为吏之道。他的两篇文告,富有哲理,对为官为吏都有意义,因此,他的属吏帝业谨记心头,竭诚供奉,甚至有人以这两文陪葬。比如,近年来在云梦泽发掘的墓中,便在秦国陆安(今安徽六安)令名叫喜的人身边发现了这两篇文告。学者推测,喜应当是内史腾的属吏。可见,内史腾的属吏对内史腾的教诲是如此至死不渝。

内史腾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官吏恪尽职守,为秦王政进攻楚国提供了坚实的驻军基地。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秦将王翦率军灭掉了楚国。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韩王安请求向秦称臣。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韩王安献韩国南阳一带给秦国。九月,秦王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任命他为代理南阳守。内史腾在南阳发布文告,抚定百姓之心,严防不法的行为,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国统一天下。不久,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内史是负责京都咸阳事务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在这一任上,内史腾一如以往,恪尽职守,直到老死任上。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30年,腓力五世成为名义上的马其顿国国王。他是最后一个雄心壮志的马其顿国王,希望能借助马其顿有限的国力实现伟业。腓力五世为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二世之子,公元前230年其父去世时,他年仅9岁。他的叔叔安提柯三世(永远许诺的人)在公元前221年去世前一直是马其顿的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