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24

第24章 博士茅焦

时间?公元前238年

人物?茅焦

对秦王政幽禁生母,棒杀同母兄弟的疯狂行为,大臣们纷纷准备劝谏。正值遇到大寒,气温急剧下降,冰天雪地,百姓冻死无数。先后为太后说情者27人,都一一被杀。其中说情的大夫陈忠被剥去衣服,置于蒺藜上,活活打死,陈尸关下,以作警示。

茅焦,沧州人,游历天下,初到咸阳,偶闻此事,细加分析,分明知道深意,故而愤然宣称:“儿子囚母,天翻地覆,岂有此理!”于晨五鼓时分,直到殿前,伏地大哭:“下臣齐客茅焦,情愿上谏大王。”

始皇派使者出来问茅焦,是不是替太后说话,茅焦说正是。使者回去告诉始皇,说:“果然是为太后之事来说话。”始皇说你去告诉他,他难道没有看见城阙下堆积的死人吗?使者问茅焦,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我所以要来,是想凑满这个数,我并不是怕死的人啊。赶快进去告诉皇帝,我的同乡因为知道我敢来送死而怕被我连累,都带着衣物准备跑了。”使者去告诉始皇,始皇非常生气地说:“这人故意违犯我的禁令,赶快烧大锅煮他,哪能让他的尸体堆积在城阙下?赶快把他叫进来!”

始皇按住宝剑坐在那里,气得嘴里直吐白沫,使者把茅焦叫进来,茅焦不肯快走,只一步挨一步地走。使者催促他,茅焦说:“我一走到皇帝前面就要被处死,你难道不能让我多留恋片刻吗?”使者非常可怜他。茅焦走到皇帝面前行过礼以后,站起来说:“我听说,活的人不要怕提死,有国家的人不要怕提亡国;怕死的人未必就能够生,怕亡国的人未必就能够存。死生存亡,是一个圣明的人主所急于想要知道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要知道?”始皇问:“这怎么说?”茅焦答道:“你有狂妄悖逆的行为,你自己不知道吧!”皇帝说:“是哪些?我愿意听听。”茅焦答道:“你车裂假父,有嫉妒的意思;把两个弟弟装在袋子里打死,背着不慈的罪名;把母亲送往阳宫,犯了不孝的罪行;用蒺藜把谏臣打死,有桀纣的暴虐。现在天下的人听到,都人心涣散了不再心向秦国,我是怕秦国亡了你也将遭到危险。所说的话已说完,现在就请你把我处死吧!”

茅焦最后这两句话,字字千钧,使得一心想兼并天下的秦王政从一时的恼怒中冷静下来:对啊,如果来自各国的贤士纷纷离开秦国而去(茅焦入见秦王前对使者说:与他从齐国同来的人都已回国,便是为自己这时的议论所埋下的伏笔),而且天下贤士无人再敢前来秦国,那将依靠什么人来统一天下?怎能为太后的一件小事毁坏兼并天下的千秋大业?想到这里,秦王政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的怒气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临危不惧的茅焦,已察知秦王政情绪上的变化,确信进谏已经奏效,自己也没有被杀的危险了。然而,深通人情事故的茅焦,感到还必须给秦王一个台阶,自己毕竟方才说了一些冒犯秦王尊颜的话。人家是一国之王,不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走下来,说不定秦王为顾全脸面而加罪于己,杀身事小,劝谏的目的岂不会因此而功亏一篑,付诸东流?想到这里,茅焦便有意地作了如下一番精采的表演。

茅焦在高声说完最后那两句话时,便跪着膝向刑具走去,边走边自行解去身上的衣服,到刑具前听令伏法。

秦王政听完后,心中早有主意,急忙走下殿来,左手扶住茅焦,右手挥了一挥:“去掉鼎鼐!”

茅焦说:“大王悬榜拒谏,不烹我无法示信于民。”

听罢此言,秦王政下令左右收起榜文,命内侍给茅焦穿上衣服请上堂而坐。秦王政致歉说:“以前劝谏的人,尽是数落寡人罪过,没有讲明国家存亡大计。上天叫先生开启寡人茅塞,寡人岂敢不恭心听从。”茅焦再拜稽首说:“大王既然下听我言,恭请速备车驾,迎接太后返宫;殿下堆积尸首都是忠臣贤士骨肉,恳请以礼厚葬。”

秦王政立即下令收拾27人尸体,准备棺材葬器,合葬龙山之上,旌表为“会忠墓”。当日,秦王政亲临御驾,迎接太后还宫。

秦王政拜茅焦为太傅,授上卿爵。

秦王政刚刚亲政之时,正是树立自己大王的威严之时。因此敢于冒死劝谏,无视他尊严的人,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杀死27个谏臣后,树立其威严的目的已经达到。在听了茅焦的劝谏之后,一方面秦王政珍惜这个人才,在亲政之后,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网罗人才,收买民心;一方面也是因为目的已达到,茅焦的一番义勇劝谏,正好让他有一个台阶可下,于是他在达到了目的之后,见好就收,而且还大大奖赏了茅焦,授予他爵位,充分显示了秦王政的掌控权谋的大智慧。

延伸阅读

赵姬生育抚养始皇帝直到成人,本应是母子情笃的,如果这样,将使始皇帝有一个完美的青少年生活,完整的心理素质。但现实是,太后对第一任丈夫吕不韦情深义重,难于割舍,仍暗通消息。《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是因为太后“淫不止”,其实应该还有一个原因,这便是他们所生的儿子在维系着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所爱。关于太后与吕不韦的关系以及太后与嫪毐的关系,由少年至青年的始皇帝自然会有所耳闻,甚至目睹。在秦始皇心中总会埋下屈辱的阴影。再加上赵姬与嫪毐又生了两位弟弟,也成了他将来政治上的大敌,动摇着他的王位。嫪毐假借太后的诏令发兵谋反,使这一矛盾公开化。一场血与火的斗争解决了矛盾,也使始皇帝与母亲的关系形同水火。虽然母子血缘关系不能割断,却永远难于弥合。他将太后迁往故都雍城蕲年宫,便是对母亲极度愤怒心情的行为发泄。使他产生了一种怨母情节,使他“有一种对女人的怨恨。这种怨恨十分固执,并且一直影响着他的恋爱能力的健康发展”。这使他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到对女人的仇视。

世界历史大事记

阿育王(Ashoka,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四十一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