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20

第20章 清除吕不韦集团

时间?公元前237年

人物?嬴政、吕不韦

秦王政在处置嫪毐势力集团的同时,也向吕不韦开了刀。具体时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是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平定嫪毐之乱的次年。而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王政在其九年四月赴雍城加冠以前,已开始调查嫪毐的罪行,并牵连到了吕不韦。由《吕不韦列传》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镇压嫪毐的叛乱活动中,秦王政起用了左相昌平君和昌文君,而没有让声名赫赫的右相吕不韦出马。

于是当嫪毐之乱被平定下去后,吕不韦也因连坐被免去相国一职。吕不韦为何受牵连,《史记》没有明言,但从《史记》上下文以及当时秦国的具体情况看,似乎不难寻找到答案,由于假宦官嫪毐是吕不韦一手炮制出来的,按秦法规定,任人不当者,要受处罚,作为嫪毐的荐举人,吕不韦当然难辞其咎,另外,或许吕不韦与太后私通一事也已败露。

秦王与吕相的矛盾,既有个人感情上的纠葛,又有王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还有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以嬴政后来专断、骄横的个性,他是绝不会接受以“仲父”和导师自居的吕不韦摆布的,也不会与吕不韦分享权力。

因此,在解决嫪毐的问题时,嬴政仍不失时机地乘势扳倒了这位注定不为自己所容的人物。这是一场残酷的权力之争。吕不韦开始被免除相权,但仍然是文信侯,并拥有洛阳10万户领地。战国后期,秦国给功臣和贵族所赐的封地,都是供给衣食税收的领地。领主不必亲自到达那里,而只需居住在京城,坐食领地上的收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吕不韦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就国河南。”秦王要吕不韦离开京城搬到河南洛阳的领地。

一年多以后,在通往洛阳吕不韦领地的道路上,不断地来往着各国的宾客。这让秦王非常不满,又给吕不韦下了道诏令: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令你与全家徙居蜀地。”

面对秦王政赐书中的质问和举家迁蜀的命令,吕不韦终于从抱有一丝幻想中省悟:自嫪毐败亡以来,秦王政采取的是步步紧逼的策略,等待自己的只有一死。因而吕不韦拿定了主意,不愿意再经受秦王对自己的精神折磨与羞辱,与其被他人诛杀,不如自尽而死,便饮鸩酒与人世告别。

在战国末世的历史风云中,吕不韦本是韩国的一位大商人。在经商致富活动中,他预测屡中,是幸运者。在邯郸见到秦国人质异人,他决定从事政治上的投机。从他所策划的华阳立嗣、邯郸献女以及身为相国、号称仲父、受封河南乃至于献耀寡于太后,步步都如愿以偿。可是他没有预料到是嫪毐的叛乱和败亡,导致了自己的被罢官;更没有预料到在相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如不能取而代之,等待着他的只有饮鸩而死的命运。

吕不韦自杀而死后,他门下的宾客数千人私自将吕不韦葬于洛阳北芒山,参加送葬的人很多,场面很大。当秦王政闻知此事后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借给死人送葬向自己示威,便下令对参加送葬的人分别进行惩罚。

“凡参与窃葬的非秦国人,全部逐出秦国;是秦国人的,并且爵位在六百石以上的,处以削爵、流放之刑。未参与窃葬、爵位在五百石以下的原吕不韦舍人,不夺爵,但要流放。”

这道命令便彻底清除了吕不韦势力集团。吕不韦死后送葬者之多以及秦王政的严惩,说明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的斗争是一场为争夺国家权力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秦王政除掉了吕不韦,同时也摈弃了吕不韦治国的政治蓝图;他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缔造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延伸阅读

秦王政八年的一天,在咸阳的市面上,公布了一部书,这就是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写的《吕氏春秋》。在将此书公之于众的同时,吕不韦还贴出了一张告示,内容为:

欢迎对拙著给予指正,谁若能增、损一字给予千金的赏赐。

城门边上果真放着一堆黄灿灿的金子。吕不韦的这一举动,好比在平静的湖面扔进了一块巨石,整个咸阳城的人心,都给拨动了。千金,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按以后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之后的标准,1镒(20两)金子为1金,千金就是两万两金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以商鞅变法时秦国统一的度量衡为基础而加以推行的,故前后的差别不会很大,甚至可能是一致的。吕不韦以如此巨大的金额来奖赏能增、损《吕氏春秋》一个字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千金悬赏”呢?

显然,对于政治家吕不韦来说,“千金悬赏”绝不是一个学术行为,想寻求什么一字之师,而是一个带有明确政治图谋的举动。又由于此举恰好赶在秦王政亲政的前一年推出,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吕不韦的真实意图,推测出来,不外乎两点:

一是测试一下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威望”,看究竟有没有人敢于向自己提出“异议”。这大概可以帮助即将结束“辅政”历史的吕不韦,调整和确立今后的政治策略。如果人们都是缄口不言,这在无形之中又起到了强化自己威势的作用。

二是为包含着自己各种见解和主张的《吕氏春秋》制造舆论声势,扩大影响,并最终影响秦王政。如果年轻的国王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那么今后自己在名义上虽不再“辅政”,可在实际上,还将继续发挥辅政的作用。

世界历史大事记

由于迦太基政府的贪婪与愚蠢,一直拖欠从西西里撤回的雇佣军的军饷,激起了兵变,史称“无道战争”。这次兵变犹如一剂催化剂,一直被迦太基人压榨的利比亚人纷纷响应起义,整个起义如火如荼,很快席卷了迦太基全境,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没有被激愤的起义者占领。迦太基政府被迫重新起用哈米尔卡。他使用攻心战术,以自身威望招纳敌军,并对拒绝投降者加以残酷镇压,最终在前237年平定了兵变。在此期间,罗马人趁火打劫,占领了原属迦太基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并勒索了大笔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