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16

第16章 《吕氏春秋》

时间?公元前239年

人物?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3000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称羡。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他们像荀卿那样,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由于是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所以在形式上十分整齐,它原来的面貌为:

“十二纪”以“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 “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个季节为“纪”,每一“纪”有五篇文章,共计六十篇。

“八览”是“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给览”、“侍君览”,每“览”有八篇文章,共计六十四篇。

“六论”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以顺论”、“士容论”,每“论”有六篇文章,共计三十六篇。

另外还有一篇“序意” (即序言)。这样,全书一共有161篇二章。后来,《吕氏春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遗失和错位现象。现存《吕氏春秋》中的“有始览”只有七篇,“序意”也残缺不全。

在整齐的篇章形式下,《吕氏春秋》包容了相当繁杂的内容。汉代历史学家班固说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有一位学者汪中认为它是先秦“诸子之说兼而有之”。的确,参加编写《吕氏春秋》的学者来自各方,带来了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但是,仔细分析《吕氏春秋》的内容,可以看到它还是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的。它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儒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与阴阳家等原有观点,而是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有所选择和扬弃。

《吕氏春秋》首先对法家的一些有用观点作了肯定。法家提倡求实,“法后王”即注重当前现实,反对空谈“法先王”,效法先王。在《吕氏春秋》中,《离谓》、《当务》、《察今》、《不二》等篇都阐发了这些观点。法家主张法令划一,君主必须控制权柄和谙熟权术。《吕氏春秋》中的 《有度》、《慎势》、《具备》、《任数》、《勿躬》、《知度》等篇,就专门谈到了以法治国及人君面南之术。

但《吕氏春秋》在主张法治以外,又倡导加强礼义教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

《吕氏春秋》对道家和“无为而治”思想也作了发展和运用。它认为,君主只要在用人上下功夫,别的事就似“无为”,”贤主劳于人,而佚于治事”《季冬纪·士节》)。《吕氏春秋》还有许多墨家的观点,宣扬“尚贤”、“非攻”、“‘节葬”等思想。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十分赞同“君臣议”,它举了史实说明这一道理。

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智伯被赵襄子所害,晋国的一部分也被赵国瓜分。智伯的一个臣子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他把自己的胡子眉毛全剃光,全身涂黑,又弄得断肢残手,穿上破烂衣服,回到家中向妻子行乞。他的妻子见来人模样像讨饭的,可开口说话的声音却像自己的丈夫,十分生疑。见此,豫让离开后又吃木炭,把嗓子搞坏,让妻子也分辨不出他的声音。伪装成功后,豫让准备去暗杀赵襄子。这时,豫让的一个好朋友见他如此残害自己。就问他:“你怎么想出这样的主意?”

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

这位朋友批评他说:“可是,你这样做简直是白受罪,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你的精神固然可嘉,却极不明智!以你的才能去投奔赵襄子,赵襄子必定会重用你。到那时,你再想办法杀死他,不是方便得多吗?”

豫让却反驳说:“此言差矣!照你说的这么去做,简直是出卖新朋友报答旧朋友。为旧君而害新主,违背君臣之义,还有比这种事更严重的吗?这和我报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所以要为智伯报仇,正是为了维护和发扬君臣之义,而不是要走什么捷径。”

世界历史大事记

从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意大利的文学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出现了诗歌、喜剧、散文等一批作品。安德罗尼库是意大利的第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把荷马史诗《奥德塞》译成拉丁文。该译文不仅在罗马地区广泛流行,还成为罗马第一部文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