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故事总动员
8025000000047

第47章 特殊的光芒海火

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涌进时,浪头底下出现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像探照灯那样照向四面八方,光亮可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一会儿,互相撞击的浪花把这圆形的发光物搅碎,随之就不见了。

1975年9月1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那光亮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亮光再现,亮度更强。以后逐日加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如同灯光照耀,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有这种发光现象。尤其在秦皇岛油码头,人们看到当时海中有一条火龙似的明亮光带。海发光现象不仅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因为几乎所有发光生物的光亮,全在人类视觉范围以内。据有人记载:一个瓜水母发出的光,可供人阅读,并能识别人的面孔;6个平均体长27毫米的挪威鳞虾,把它装在能盛两升水的玻璃杯中,其发出的光完全可以读报。因此,海发光现象,不仅是海洋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课题之一,而且在国防、航运交通及渔业上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在作战时期,舰艇在发光海区作夜间航行时,就有可能暴露目标;在渔业上,可利用海火来寻找鱼群;在舰运交通上,海火可以帮助航海人员识别航行标志和障碍物,避免触礁等危险。

此外,由于海洋生物的发光是冷光(不放热),可利用连续发光的细菌做成人工的细菌灯。细菌灯安全可靠,被广泛用于火药库、油库、弹药库等严禁烟火的场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曾用细菌灯作为夜间的联络信号等。可见,海发光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海火实可以分为三种,即:火花型(闪耀型)、弥漫型和闪光型(巨大生物型)。每一类型按其光亮的强度划分为五级,从微弱光亮到可以看见的光亮。火花型发光是由小型或微型的发光浮游生物受到刺激后引起的发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海发光现象。弥漫型发光,主要由发光细菌发出的,它的特点是海面呈一片弥漫的乳白色光泽。闪光型发光,是由大型动物,如水母、火体虫等受到刺激后发出的一种发光现象。

海火是怎么产生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当夜晚便会看到随着船桨的摆动,激起万点“火光”。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的扰动,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使之产生海火?他们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

说法二:是海洋中发光浮游生物大面积密集而引起海水发光的现象。最常见的发光浮游生物有甲藻纲的夜光藻,辐足纲的胶体虫,水螅纲的多管水母,钵水母纲的游水母,有触手纲的侧腕水母,无触手纲的瓜水母,有针亚纲的针纽虫,头足纲的耳乌贼,多毛纲的毛翼虫,甲壳纲的海萤,等等。发光机制包括细胞内发光和细胞外发光两类:前者较普遍,以夜光藻为代表;后者为从生物体排放出来的某些腺体中含有能发光的物质。两者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

说法三:电流机制说。美国一些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式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时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式样会产生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电子流激发周围气体分子发出微光。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能使水发光。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广泛出现的岩石爆裂,足以发出使人感到炫目耀眼的亮光。所以,他们认为,地震海火的产生与这种机制有关。

海火不仅光彩绚烂,美丽神奇更是用途广泛,它在国防、航运交通及渔业上都有巨大的贡献。人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其的合理利用,增加海洋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