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8021800000109

第109章 格物说及学者用功法

六月,王阳明先生重新返回赣州。路过泰和县,正赶上少宰罗整庵(名钦顺)以书问学。王阳明先生告以左说,说道:“学无内外,格物其实就是格一个人心中之物。正心者其实就是正一个人的心。以理之凝聚而言,这就是所谓的性;以其主宰而言,则就是我们常言的心;以其主宰的发动者而言,更确切地说属于意的范畴;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上升到更高阶段的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回归到我们常言的物。因此对于物而言,我们只能去格;就知而言,我们常说的是致(良知);就意而言,可以称作是诚;就心而言,则需要正。我们常所谓‘穷理以尽性’,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功能。天下无性外之理,也即没有性外之物。学之不明,其缘由是世儒都认为理为内,认为物为外,因此将反观内省与讲习讨论分为两回事,所以就有了朱陆学说的分歧。但是回到陆象山的致知学说上而言,其实也未尝是专事于内。与他相对的朱晦庵所倡导的格物,也未尝就专事于外,这些都需要辩证结合着来看。”

罗整庵对王阳明上述的解答十分信服。

王阳明先生的这段问答记载于现在的《传习录》第二卷。其书谓之格物,指示学者用功之方法极为详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