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8018300000042

第42章 社区信息化管理

本节将谈到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延伸,是信息化管理方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

一、社区信息化总体框架

社区信息化的总体框架由两大支柱和三个层次组成。两大支柱是政策法规(公共政策、法律、技术标准)和建设资金与人才,三个层次是应用层、要素层、技术层。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信息化建设资金与人才,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技术层、要素层、应用层涉及技术实现、组织环境、实际应用等方面。社区信息化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牵涉面很广的复杂系统,其正常运作需要各方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

(一)总体框架的两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政策法规。社区信息化建设一般是由政府主导或牵头,实行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法律支持和技术标准规范,社区信息化将失去方向。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社区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例如,美国发布了《电子政府法》和《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新加坡制定了“国家IT计划”和“电子政府行动计划”等,建立了覆盖全面的电子公民中心,日本出台了《新改革战略》等。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社区信息化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九大重要工程之一。一些城市还发布了地方性法规或计划,如《杭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广州市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推广使用实施办法》、武汉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等。

技术标准是对用户接口、传输协议、信息发布等技术细节的规定。有没有制定一定的技术标准关系到社区信息化能否顺利发展。我国充分认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近年加大了标准制定工作的力度。2010年,7项有关社区信息化电子行业标准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的网站上发布。其他城市也制定了地方性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如《深圳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规范》、《重庆市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规范》等。

第二大支柱是建设资金和人才。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引进企业投资,资金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顺利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搞好社区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信息专业人才匮乏一直制约着社区信息化的发展,只有解决好人才问题,才能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总体框架的三个层次

1.技术层。技术层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

计算机是社区信息化的信息存储器和处理载体;网络则是社区信息化的信息传输载体,具体体现为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这也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基础。

社区基础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量巨大,需要高容量的存储设备进行安全保存,还应使用大容量储存器定期对涉及社区数据的资料和软件进行备份。

数据库的规模、数据量的大小以及使用频度是社区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操作系统包括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5个方面的管理功能,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

社区信息化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互联网的接入技术有很多,一般包括普通电话拨号、ADSL、DDN、局域网共享、有线电视电缆、移动接入和微波、卫星无线接入等方式。此外,还有社区信息化应用软件,它特指专门为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软件系统,如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社区服务网站等。

2.要素层。要素层主要包括社区成员、地域空间、社区设施、社区规章制度、社区文化和社区成员的归属感等。

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意味着社区成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成员之间发生联系,形成某种特定关系。

我国行政区划规定了社区的地理空间,如某某社区占地多少亩、人口多少等。

社区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居民的住房,网络布线,电信设备,生产设备和交通、生活、娱乐、医疗设施等。

社区规章制度规定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的行为规范。

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居民长期的、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到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

3.应用层。社区信息化的应用,最终体现为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

社区政务信息化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内部建立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办公网络系统,同时通过专门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和网络信息技术,与上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联通,来实现办公自动化。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街道办事处内部的工作人员。

社区管理信息化是指街道办事处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服务,使得办事处与社区居民以及自身各个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街道办事处中对社区进行管理的部门、社区中的居民、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信息化是指将电话、传真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通过“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中的居民和各个组织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中的居民、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社区组织。

小区信息化是指将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小区安全防卫、物业管理、收费、娱乐消费等信息化管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区内的居民和物业公司等。小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小区综合布线系统、小区通信网络、小区计算机局域网、小区CATV网等。

家庭信息化是指在居民家庭内的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信、广电、智能家电等,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住宅设备通过家庭内部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保持这些设备与住宅的协调,从而构成便捷的信息化居住空间,以使居民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开放性的生活。

二、推进社区信息化的意义

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改善和增强政府基层政权管理职能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社区信息化与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比较,在管理和服务理念、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绩效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信息化可以促进基层政务活动公开化、透明化。基层政权的勤政与廉政建设可以借助互联网设施,各街道、居委会可以在网上公布其职能、职责、办事程序、规章制度,还可以将其政务活动在网上公布,以接受公众的监督。

其次,信息化可以提高基层政权人员的办公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政府需要的各种社会信息数据来源于社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教育、文化、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也需要落实到社区。社区信息化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劳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网上政府”是无处不在、没有边界的政府,是实现24小时办公的政府,公众可以在网络触及到的任何地点及任何时间向政府申请服务,如信息咨询、网上税费支付、文件的传输等,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方便了群众,还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再次,信息化有助于加强基层政权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利用网络,各街道、居委会与居民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双向沟通。政府的信息可以迅速传达给社会,居民的愿望和意见可以直接反馈给政府,扩大了社区公众参政、议政的范围。

(二)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工作生活质量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及时准确获得和传递各种信息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作手段和方式。社区信息化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居民可以更方便、更及时、更直接地与社区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例如,2010年8月青岛市举办的市政府部门年中“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有来自社会各界近万名青岛网民与市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在线互动交流,网民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社区信息化从社区管理和服务手段上实现了变革,从而使社区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得以实现,居民的各种利益和诉求得到及时的维护和表达,使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三)为计算机、互联网新技术提供市场化的舞台

社区信息化也许不会催生出某项划时代的技术的产生,但它为众多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舞台,特别是在数据库管理方面。社区管理中面临着庞大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整合、安全防护等问题和任务,这就对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具体应用上的众多要求。在实践平台和客观需求的双重带动下,有望实现一部分技术的创新。

(四)为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桥梁

如何才能更进一步地接触消费者一直是众多生产、销售型企业不断思考解决的难题,基于“越接近消费者,越接近利益”这一商业法则,许多销售商恨不得把自己的商店开在消费者家门口。现实中物理的空间毕竟有限,成本也过高,但是通过社区信息化这一桥梁,企业的宣传、交易等活动可以直接在居民身边展开,从而真正实现了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企业只要逐渐了解社区信息化这一新平台、新渠道,必将会找到更便捷、更高效的商业模式。另外,社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其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网络设施、电脑硬件、系统软件等产业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五)全面提高社区的生产力与竞争力

经济活动是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经济活动的实质是社区与外界及社区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包括资源、货物、人口)和信息流的相互交换。其中,信息流决定着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同时还决定着物质与能量的有效配备。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使企业能够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原材料供求信息、产品销售信息、客户信息等。有了这些信息,企业就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合理地分配资源,避免生产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互联网在使社区的商务活动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同时,其广泛的应用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其生产的高效化和自动化。网上商务或电子商务使商家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而无须通过批发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和资源。“网上商店”的出现,使居民不必去传统的有形市场或店铺就可以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而且社区居民或企业也可以在网上经营自己的“网上商店”,从事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突破了社区市场的有限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环境里,社区企业的发展将更加迅速、更加充满活力。

(六)社区信息化是加快城市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完善社区功能的有效手段,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重庆市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居多,而且流动人口也比较多,人员素质较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社区信息化,实施对流动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的实时有效管理和服务,从而营造了比较稳定、和谐的城市环境。城市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就要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力度。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社区信息化就没有城市的信息化。

(七)社区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首先,社区信息化丰富了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文化和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的融合,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次,社区信息化可在社会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成员在社区信息平台上可以浏览各种用工和招工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随时发布信息,实现双向互动。良好的就业和保障服务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再次,社区信息化强调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和民主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同时,政府门户网站拉近了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政府的办事流程、方法和工作进展状况;政府官员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网页和论坛、网络聊天等方式倾听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密切联系群众,增强自身的执政能力;政府部门还可以在网上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公众参与讨论政府的具体事务。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改进管理体制,提高办公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三、社区信息化的现状

发达国家在城市信息化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覆盖和完成了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社区信息化这一概念。我国社区信息化从2000年开始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外社区信息化现状

在一些西方国家,社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这些国家的城市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和社区发生联系,电子政务已经覆盖了社区信息化的很多方面,例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社区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变成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些发达国家,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社区管理以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电子政务规划为先导,使社区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公众化。

1.加拿大电子政务。在2005年,加拿大政府成立的加拿大服务平台“Service Canada”是加拿大政府向公众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旗舰平台,此服务一方面是加拿大“在线政府”建设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加拿大政府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卓越服务的基本载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它平均每年负责处理500多万份社会福利申请,发放657亿加元福利款,完成1.24亿人次的付款交易,接受150万个社会保险号码申请,发布80万份工作广告,处理25万封电子邮件,进行50万个客户调查,同55万个社区组织进行互动服务等。在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加拿大“电子政务整备度(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指标2008年位于第7位,2010年就达到了第3位。加拿大电子政务以“民众需求”、“一站式服务”和“不断创新”为主要目标,以“在线政府”为技术架构基础,将“学校网(School Net)”和“社区接入(Community Access)”作为“连接加拿大(Connecting Canadians)”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的数年里,“Service Canada”不但成为加拿大电子政务发展的旗舰,同时成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成功的典范之一。

(1)发挥中央政府的统一和协调作用

加拿大政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注重通过中央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制定标准,采用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联邦政府负责整个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网络连接到每一个用户,从而使信息网络扩展到整个加拿大。加拿大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由国家财政部部长负责全权实施,并由国家总理亲自挂帅领导。财政部还协调跨政府和跨机构的电子政务发展,对各级政府、不同部门的行政界限进行充分协调安排,以确保统一领导。同时,政府还委任首席信息官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规划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定及时、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拿大良好的基础设施保证了加拿大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且已成为电子政务的领航者。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加拿大政府的一系列信息技术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已经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最容易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另外,加拿大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信上网费在西方7个发达国家中最便宜,号称是全球联网率最高的国家。加拿大通过“校园网”和“图书馆网”项目,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把国家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国家。与此同时,社区互联计划(CAP)建立了覆盖全国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8800多个公共互联网接入点。同时,CAP计划还帮助人们学习互联网、并发展在线技能,使从事研究、交流信息等沟通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加拿大政府通过CAP计划,与其他社会组织和许多政府部门机构的积极协作,率先实现了“以公民为中心”、“一站式服务”等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的目标。

(3)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在对用户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后,加拿大政府才会推出其相关的网上服务,以此来确保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电子政务可以真正给公民带来方便,真正有利于公民。目前,加拿大的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服务已全面电子化,从申请各类行政许可到报税,以及领取社会福利到申请政府贷款等,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通过电子窗口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政府的各种服务和最新消息,与政府部门直接交换信息,填写社会福利与相关表格,并通过网络交纳电子化税费。如“Service Canada”作为加拿大政府的“一站式(ones top)”服务传递网络,其服务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00余个实体服务点、呼叫中心和互联网完成。当前,“Service Canada”提供的服务数量达77项,如就业保险、护照申请、寻找工作以及获得社会保险号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方便快捷的办理。

(4)对网站服务效果加强检测和评估

检测和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对访问次数、人数和点击率的动态监测,对标准网络信息流量进行评估;收集使用者对网站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分析研究;请使用者对主要页面的有用程度打分,必要时对使用者进行集中访问,或进行网上公开调查。“Service Canada”自建成以来已根据公众的反应进行了多次改进,处于日益完善的良好状态。

2.美国电子政务。在联合国的《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美国2008年在“电子化参与度”(E-Participation Index)指标中排名第1位,2010年在“电子政务整备度”(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指标中排名第2位。因而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电子政务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

(1)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

2002年,美国通过《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2003年4月发布了《电子政务战略》来指引美国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可以说美国正以“电子政务战略”引领全美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美国政府是世界上获取数据和信息最多的机构之一,也是信息技术系统的最大用户之一,美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创新者和使用者;要不断创新并提高生产率,改善服务和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政府要转变目标,要致力于对用户的关注,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仅关注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由此,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一是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相关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高于成本;二是在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三是要保证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所需信息。美国政府还从5个方面关注电子政务的成效,即提高生产率,控制IT成本,全面贯彻2002年的电子政务法,加强网络空间的安全维护,建立有效的IT工作队伍。

(2)美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

美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于政务公开。美国各级政府都积极地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其中包括:政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及演讲,政府工作的最新动态,民众到政府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的相关信息,与政府工作相关的研究、支持机构的有关信息等。大部分与民众相关的政府事务,都可以及时通过政府网站获得详尽的信息。

第二,提供网上服务。美国的政府网站,大都在首页头版位置设有网上服务栏目,为民众提供各种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这些栏目的设置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将分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集中在一起,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具有了“单一窗口”、“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等服务特点,体现了网上虚拟政府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方便了公众。

第三,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向大众提供政府所拥有的公用资料库信息资源,主要通过政府网站,由此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

第四,政府内部办公电子化。美国政府没有层层下发的带有强制力的政府文件,因为各级政府处理各种事务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也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但是,传统的纸质文件、书面签名方式仍然在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时使用。其政府机关内部办公软件主要包括文档处理软件、已经通过网络安全认证的电子邮件系统以及各种专门的业务处理软件。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都以电子邮件方式处理,从而加快了信息的流通。

第五,提供安全保障。政府部门的内部办公都建有专门的内部网,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有严密的隔离措施,甚至还有物理隔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安全意识很强,其内部办公网一般不允许外人参观。

(3)美国的“第一政府网站”

目前,美国的政府网站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的政府已全部实现了网上办公,几乎所有县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站点。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第一政府网自2000年9月开通以来,在联合国每年发布的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一直名列前茅,电子政府成熟度指数屡占鳌头。美国政府门户网站整合了全美各级政府已建立的2.2多万个政府网站,社会公众、企业、联邦雇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一一认证的身份认证密码,进入联邦政府各部门、地方州政府,获取相关的在线办理服务,如申请美国护照、办理驾驶执照更新、申请住户的长期停车证等。同时,美国政府的网上交易也迅速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美国政府网站上内容包括农业与食品、文化与艺术、经济与商业等各行各业的有关信息,资源丰富、信息量大。美国联邦政府网站是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府策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电子政府的形象标志和服务的主要窗口。网站首页的标志“Government Made Easy”,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理念、目标和做法。

(二)国内社区信息化现状

1.我国社区信息化现状。社区信息化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过程,是随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2006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推进社区信息化,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为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任务和方向。2009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召开“全国部分省市社区信息化会议”,全国20多个省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和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组等,深入交流和研究各地社区信息化工作的良好经验和做法。2010年,国家正式发布了七项社区信息化电子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呈现地区分布不均且发展差距较大的趋势,大致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地区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大城市;第二级别地区是中部省份、省会城市;第三级别为西部各省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我国的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代表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社区信息化的领头羊。社区信息化建设在这些地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准制定、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程度等方面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大力不断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一些城市的社区信息化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对周边城市有了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社区信息化改进模式。但是,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且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严重浪费。总的来说,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喜忧参半。

2.上海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上海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工作,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市民信息服务体系。”其中具体要求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以加强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和服务为重点,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行政服务模式。构建并依托区县级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和公共信息化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事务受理、社会救助等信息化系统。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聚集和延伸,发挥信息化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实际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促进社区和居民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社区信息栏、社区服务网等基层信息服务设施,推广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卡、居住证等相关渠道的服务领域和功能,推广“一站式(网站)”、“一线通(热线)”、“一卡通(智能卡)”、“一机通(集成终端)”等集约化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利用相关信息内容、应用设施、服务队伍等资源,鼓励居民自治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社区信息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市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来沪务工工作人员等群体提供便捷、经济、实用的信息化服务。

第三,促进信息化技术在楼宇、小区、家庭中的应用。不断完善智能楼宇、现代小区的信息化功能标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小区,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第四,全面加强农村、农民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农科热线”等涉农服务设施的服务领域和功能,全面建设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工程,确保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能够进村入户。

第五,加快郊区城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郊区的县、乡镇、村委会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完善镇务、村务信息公开制度,努力让郊区农民也享受到电子政务服务带来的便利。

上海市将社区信息化向社区服务信息化和社区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通过社区信息化,把电子政务管理内容进行统一整合,便于政府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为了实现社区信息化服务性的目的,可以让居民享受到真正的便利,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社区服务信息化

今天,上海市社区服务工作已经形成了“政府搭台、民政主管、各方参与、居民互动”的工作格局,建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其中上海社区服务网不仅是一个提供互联网B-B和B-C的服务网络,还是上海市信息港建设“1520”工程的五大骨干网之一。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还利用电话联网,开通了服务热线,积极与社会力量联手提供租赁、医疗、搬家、家教、家政、维修等社区服务。“东方社区信息苑”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现已建成近四百家、覆盖上海19个区县、居民达560多万人的管辖范围。“健康钥匙”、“科普网”、“农村信息化培训”等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也促进了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在的利益。

“健康钥匙”是安全远程访问健康信息的身份认证系统。居民身份信息、健康档案编码等被加密存入“健康钥匙”中,居民只需登录系统,就能查询个人或家庭的免疫接种、检查化验结果、诊疗记录、费用明细等详细信息,同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实现个人的自我管理。2008年,上海市推出“健康钥匙”,目的就是帮助居民向健康自我管理过渡。随着此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在家预约挂号、预约随访等服务也将逐步成为现实。

2009年,上海市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化(二期)工程的共同成果——上海科普网,已经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其整合的各类科普信息总量已经超过3.8TB,好比一座超大规模的网上科普社区:虹口的航运天地、卢湾的心灵港湾、黄浦的“老字号”短片、长宁的“互动老虎馆”、宝山的“农业十万个为什么”等平台的“科普114”板块还与“丁丁地图”合作推出公交、自驾路线的网上导航、科普一日游、长三角科普游等特色线路。

2009年,上海市启动了200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在闵行、嘉定、宝山、浦东、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10个区县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通过农村信息化培训,使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广大农村干部也会用E-mail收发通知、交流工作,而且农村居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随着“一村一网”网站的不断完善,各村村领导、办事指南、村规民约信息公开化,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轻松了解各项信息。

2010年,以服务百姓为宗旨的“社区信息亭”已在上海闵行、浦东、松江的一些小区投入试点运行,受到很多居民的青睐。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服务终端,其具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三位一体”的服务性质,小区居民由此可以足不出区缴付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费用。此外,它还具有手机充值、家政服务、数码照片冲印、机票查询订售等多项便民服务功能。

(2)社区管理信息化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上海社区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上海市建立的网上“行政事务受理大厅”,汇集了1000多项办事项目,可供下载的各类表格达6000多种,同时在线人数可达10万人。它是一个整合了各类资源的高校快速电子政务利用平台。此外,全市建有“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170多个,这些服务中心聚集了与市民办事相关的大部分部门的办事窗口,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正由“一门”到“一口”或按大类归口受理转变。如黄浦区通过优化救助流程和信息共享,相继开发了可以办理低保协保、廉租房、医疗救助等13个区级部门的36项业务的应用系统,实现了相关业务的“一口受理、内部协办”服务,在办理低保救助业务时,办事对象原先需要填写2张表,变成现在的仅需核对而无需填表;办理时间周期从原来的15天减少到3~5天,并能及时进行复审,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办理救助事项,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减少了管理漏洞。此外,上海的“电子政务网”也开始向郊区农村最基层的行政村延伸。

3.北京社区信息化。2009年发布的《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将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行“信息惠民”计划,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北京市将按照国际先进城市的信息服务标准,提供全面覆盖、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政府在线服务能力,实现“一站式”网上服务;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营造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实施“二、三级医院网上服务”行动计划,推广在线预约和面向社区、家庭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以电脑、宽带网络和信息下乡入户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三下乡”工程,方便农民也获取实时信息;实施“数字社区”行动计划,整合社区综合服务资源和各种支付手段,推广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和“数字北京”缴费服务平台应用方法,方便市民缴费;推进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免费的在线文化信息资源;扶持一批社会性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广泛提供交通出行、文化娱乐、餐饮购物、旅游休闲等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

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热线,是北京市政府为居民办的实事项目,由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运营,设有150个座席,日接听电话近万次,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市,能够提供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综合修理、为老服务、租赁服务等八大类200多个服务项目,是首都社区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系统之一。2009年,北京市开展了96156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活动,主要服务内容如下。

第一,整合利用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多方服务资源,推出11项“96156咨询服务一线通”便民项目。主要包括:民政业务受理咨询一线通,如提供民政业务办事指南、婚姻登记咨询、敬老院信息、社区服务中心设施信息等服务;居民日常事务办事咨询一线通,如提供居民办证办事指南、“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居(村)委会信息等服务;特色公益服务咨询一线通,如提供如“96156社区法律咨询热线”、“96156老年心理咨询热线”、“96156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156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等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统一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推广14项“96156上门服务一拨灵”利民项目。主要包括:酒后代驾、机票预定、家庭购药、专业除虫、疏通修理上下水管道、小时工、小件搬运、搬家服务、专业保洁、家电维修、燃气(煤气)灶具维修、热水器维修、清洗抽油烟机、修锁服务等14项规范化上门服务项目体系,并通过96156热线100%服务回访监督,坚持做到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价格透明。

第三,优先优惠配置为老服务资源,打造“96156居家养老一拨通”的为老项目。根据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资源,不断加强为老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优先优惠配置为老服务资源,设立并公示一批免费、优惠的为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经常性、规范化的服务;依托96156热线,整合调配为老服务资源,不断创新为老服务方式,逐级设立政府购买和补贴的为老服务项目,建立为老服务项目专项管理监督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免费、优惠的上门服务,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项目。

第四,优化充实“社区大课堂”课程内容,开展“96156‘双百’进社区”惠民活动。对于和教育、科普、文化、生活服务等方面有关的资源,使其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和社区服务企业的联系。加强与服务实力较强、服务信誉较好、热衷社区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合作,评选96156社区大课堂“百项精品课程”及“百名优秀讲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96156‘区’”活动,以公益讲座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培训、法律心理、健康医疗、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民俗文化、才艺素质、居家生活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居民和谐共融。

第五,整合挖掘社区内基本服务资源,提供“96156‘三四三’就近服务”信息指南。从就近、便民、可靠角度出发,以“基本社区服务不出辖区”为目标,挖掘探究社区内及周边服务力量,采集“三摊”(修自行车摊、修鞋摊、废品收购摊)固定摊点服务项目信息,整合“四小”(小修、小换、小补、小办,具体包括下水管道疏通、设施房屋小修小补、水电小修小补、抽油烟机清洗、小家电修理、小时工、代买代办)服务信息,登记义务或低偿“三上门”(上门理发、上门洗衣、上门陪聊陪读)服务人员或组织信息,形成“三摊”、“四小”、“三上门”就近服务信息库,为居民提供“96156‘三四三’就近服务”信息指南。

2010年,北京实施在三年内完成“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在城乡所有社区及行政村全覆盖的便民服务工程,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16~64岁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就医、交通、购物、社交等电子服务。“小帮手”电子服务器能为用户提供医疗救护、报警求助、语音朗读、收音机等服务,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由北京银联负责运营的“三通”缴费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燃气、水、电以及电信、有线电视、车险和物业等支付缴费、信用卡还款、预约挂号、银行转账、票务购买、旅游服务、宾馆预订、电子结算等多项社区服务;通过在社区服务站、楼门内、社区出入口布放“社区之窗”、“小帮手”楼门信息屏、社区出入口信息屏等信息终端,为居民提供准确、高效、直观、多视点、多层面的信息化服务,包括各级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各社区活动信息等。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