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
8015600000018

第18章 深沉含蓄,一种成熟的标志

不懂含蓄的人,其心胸就像一封封被摊开的信,让人一览无遗,毫无城府可言。所以,成熟的人应该是深沉含蓄的,不可锋芒太露,亦不可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应该把锋芒沉淀在宽广的胸怀中,含蓄的自我控制,深藏不露方为真正的胜利。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深沉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巨子招致杀身之祸。

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曾国藩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他率领的“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之际,马上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告诫他的弟弟,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

曾国藩给弟弟的警告,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深沉。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猖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含蓄,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能自我克制,懂得进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待人以礼。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

深沉含蓄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懂得个人的想法应该深藏不露,不让别人窥探到。这样可以增加神秘感,不但使别人无法洞察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且还会让自己显得高深莫测。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寡言少语的君主,让他权威的形象闻名世界的一句话就是“朕即国家”,简洁明了又富有气魄。

一次在宫廷里的会议,贵族和大臣为了国事争论不休。他们各抒己见,争执不下,而路易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聆听,脸上挂着难以猜测的表情。待双方分别陈述完毕,路易看着两人不动声色地说:“我会考虑的。”然后就走开了。

“我会考虑的”是路易十四用来回答各式各样请求的简短而有力的答复之一。

路易十四的深沉使周围的人诚惶诚恐,任他摆布,这正是他权力的基础。圣西蒙描述他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辞、自己的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创造了奇迹,威望也因深沉而得到了提升。”

其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年轻时曾经以长篇大论而闻名,深沉含蓄是他后来自我克制和修养的结果,说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实想法泄露得也就越多。相反,别人会因为他的深沉而张皇失措。

在绝大部分的领域内,说得越少就显得越神秘。当学会了闭上嘴巴时,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拥有权力的机会。

因此,成熟的人更应该明白,如果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而你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

很多时候,你的深沉会迫使对方自我防卫,他们会紧张兮兮地以各种评论填满沉默,他们不经意就会泄露自身的弱点,甚至事后还会推敲你的每一句话。你的魅力也会因为别人的关注、猜测而增加。所以,一定要控制说话的冲动。“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语,讥讽别人的话千万不要说,否则,付出的代价会远远超过得到的满足。

深沉含蓄,缄默是金。即将做的事不必直说,即使你志得意满时,也不可趾高气扬,已说的话也不必照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李列耶夫是其中的一名叛乱领袖,在叛乱平息后被判处死刑。

行刑当天,李列耶夫奇迹般的把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样的情况就是天意,是上天要赦免李列耶夫的罪。

尼古拉一世见状决定顺从天意释放李列耶夫。可是,确信自己安全了的李列耶夫站起身来,并喊道:“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当时尼古拉一世已经签署了赦免令,但听到他说的这些话就改变了决定。尼古拉一世说:“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点评:

成熟的人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甚至故意显示自己的平庸,以免祸及自身。遵循深沉含蓄这一原则,是韬晦之计,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