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最经典的人与动物故事
8004500000032

第32章 用生命拍摄《动物世界》

如果你问一个电视观众,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什么栏目你最喜欢?”肯定,十之有九会回答:“《动物世界》是我最爱看的栏目之一。”《动物世界》自1981年开播以来,到今天,已播出有400集左右。

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松鹤舞姿翩跹,野兔诡计多端,蚂蚁力大无比,幼狮兄弟团结友爱,大象祖孙相依为命,蝙蝠操纵声呐,野食火鸡明媒正娶,红喉鸟藏头露尾……看到这些时,你会捧腹大笑,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每集20分钟的《动物世界》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呢?据说,有时为了拍摄一个惊险、特写的场面,一等就是好几年,因为动物毕竟不是“听话的”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电视台的同志,为了活跃群众文娱生活,普及动物知识,教育人们自觉地保护珍贵动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物,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拍摄这部系列电视片。

扬子鳄属于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也把它列为一级濒危动物,它也是属于国际上第一类禁止贸易的濒危种类。扬子鳄原先分布较广,而今天只残存在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和浙江交界的个别地区了。1982年,有的资料说,“江苏已绝迹”。安徽省的动物工作者在1981年搞了近4个月的调查,共发现扬子鳄近200条。有人估计扬子鳄现存大概只有300至500条。为数极少。扬子鳄的发情配偶,一般是6月的上中旬的夜间在水中进行。7月初,母鳄选择合适地点,以杂草乱枝和泥土,构筑圆形巢。7月中开始产卵,一巢约产一二十或二三十枚或更多的比鸡蛋略小的灰白色卵。卵产下后,用草覆盖,利用植物腐烂发酵的热量,六七十天后孵化破壳。

为了拍摄扬子鳄产卵,《动物世界》组的导演带着几个年轻人来到了安徽的扬子鳄野生动物保护区。一天夜里,导演只带上摄影师,手持一把柴刀一支手电筒,埋伏在距水塘十几米处,在三面环水的地方架起摄影机,等待时机。

忽然,有一股腥臭味儿扑鼻而来,导演发现周围有无数个橙黄色的“小灯泡”在黑夜中向他们靠拢过来。谁也弄不懂这是什么,导演低声对摄影师说:“我弄出点声音,看看反应。”随后拍了一下掌。他们没有料到,掌声刚落,吼声顿然回起,他们被一群鳄鱼包围了。一对对橙黄色的“小灯泡”原来都是鳄鱼的眼睛。鳄鱼是凶残而且要吃人的!顿时吓得他俩两腿直打哆嗦。他们原先从书上看到鳄鱼是没有声带的,所以预先根本想不到它们竟会“吼声四起”。事实上,在扬子鳄受到惊扰时,也能从胸腔里发出吓人的吼声。手电筒按亮了,一只只鳄鱼爬到了岸边,爬到脚前,瞪着眼睛要把他俩吃掉。而他俩手中只有一把柴刀,根本无法自卫抵抗。他们感到恐惧极了,似乎顷刻之间都要葬身鳄鱼之腹。导演用颤抖的声音对摄影师说:“我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如果你能活着出去,你一定要抚养大我的孩子。”在这生死的关头,导演,作为一个母亲,想到家中的那个四岁的孩子,孩子正等着远方的妈妈回家呢!

老天爷有眼,也许是鳄鱼也慑于这手电筒发出的光亮的灯光,僵持了好久,它们还是没有轻易冒进。最后,都犹豫地退回去了。拍摄鳄鱼产卵的计划是无法实现了,摄制组的同志死里逃生。他们辗转安徽不少地方,终于拍摄到了扬子鳄的不少生活镜头。当我们看到电视荧幕上的扬子鳄时,恐怕绝大部分观众是不了解摄制组的这惊险的经历吧!

赤斑羚,至今全世界只在两家动物园展览过九只。1979年,上海动物园派技术干部到西藏考察野生动物时,初次在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发现这种动物。这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动物之一,被列为稀有级动物,即使在西藏高原上的普通斑羚,也被国际贸易公约列入第一级严禁交易动物的名单。

家畜牦牛已被广泛地传布于中亚许多地方,但野牦牛基本上仍属于青藏高原的特产动物。全世界除了中国的动物园外,都未曾展览过真的野牦牛,倒是有的地方展过假的“野牦牛”。

盘羊(即大头羊)也只有中国西藏等少数地方才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已将它列为濒危保护种类,我国政府则将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总之,在我国西藏地区,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珍稀动物。拍摄西藏地区的这些珍稀动物,既为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又是为留下宝贵资料。中央电视台的《西藏野生动物》摄制组的同志决定到西藏地区的悬崖峭壁上,到海拔四五千米高的山坡上去进行拍摄活动。

1990年元月,这个组的同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西藏高原。拍摄组的同志在还不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就已经呼吸急促,浑身无力无法工作了。摄制组有一位叫祁云的同志,他长期在野外工作,多年在青海高原拍摄野生动物。他,硬是扛着摄影机爬上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无人区。那里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漫天飞雪,有时冰封千里。摄制组的同志不怕寒风凛冽,到处寻找、追逐野生动物的珍贵镜头。为了尽快寻找到野生动物,祁云常用高倍望远镜搜寻。一次,他发现在无人区的一个湖泊尽头有个小黑点儿在活动,到底是什么?由于湖面上气浪大,雾的,使他无法辨别。祁云决定和两位向导步行到那儿看个究竟。当他们拐过一个小山包时,在距他们只有五六米处,突然窜出一只大棕熊,吼叫着向他们迎面扑来。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祁云和向导四处逃窜,他一口气跑了30多米,这才觉得棕熊没有追过来,定睛细看,才发现在它的巢穴里还有两只小棕熊正嗷嗷待哺呢!真是亏了这两只小崽子,要不是为了保护它们,这只棕熊绝对不会让他们轻易逃过去的。“熊口余生”,祁云心有余悸,但是,定下神的祁云又一想,棕熊可能不会扑我了,这不正是我拍摄棕熊的好机会吗?他迅速地架上摄影机,把棕熊以及棕熊护仔的镜头一一摄入。他刚拍完,回头找一起来的向导,这才发现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逃之夭夭了。

中国的野象属于亚洲象,现存的分布在亚洲大陆南缘,从中印半岛至印度次大陆。在3000至3500年前,亚洲象分布在河南省的北缘,是当时亚洲象分布的北限。公元前几百年,长江流域还有野象。由于人类经济开发,破坏生态平衡,使中国野象自北而南灭绝;岭南野象灭绝于17世纪,闽南的野象灭绝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广西野象灭绝于17世纪,现今,唯有云南南缘残存为数不多的野象。

1962年,我国政府把野象作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并建立了野象自然保护区。从此以后,中国境内的野象逐渐多起来了,其原因,当然是保护措施得当,尤其是具有“双重国籍”的象群,只有在它们的繁衍生长得到充分的保障下,才能在我国境内安家落户。

在50年代中期,西双版纳还有猎象习惯。猎手使用的矛头都有毒汁,被射中的象,多因毒汁的作用而死亡。

在一般情况下,野象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成熟期30多岁,怀孕期18~22个月。象的食物并不讲究,野芭蕉、刺竹、仙茅等都是它喜爱的食物。野象一般都结群生活,只有少数“孤象”单独生活。它们都在黄昏活动,以觅食为主。

当野象受到人类攻击受伤时,受伤的野象,常被同伴挟扶着前进,直到它倒毙。群象仍然久久徘徊,直到它们认为伙伴确实再也不能站起来时,大伙才扳下树枝,扳到小树;掩盖在死象身上,然后默默地离去。

《亚洲象》摄制组的年轻人,都是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在他们印象中,仍然是动物园中所看到过的大象;悠闲自得,行动迟慢,温顺可爱。然而当他们来到亚洲象出没的地方,接触到当地老乡时,见他们个个是“谈象色变”。原来,前几年,一家电影厂拍过一部野象纪录片,当时,不小心伤害过一只野象,从此,野象与当地老乡结下“世代冤仇”。野象经常出动对当地居民进行报复性袭击,不仅踩倒谷子、踏烂芭蕉,撞倒房屋,而且击伤居民。

然而,这没有吓退摄制组的年轻人。搜寻大象的工作开始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根本没有路,摄制组在向导的带领下拿着砍刀披荆斩棘。走到下午时分,在南滚河大河底发现有象群经过的痕迹。向导小心翼翼地带着摄制组在灌木林中行走,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保卫人员发现在50米处有响声。是野象,5头野象在活动。当时是顺风,人的气味很容易顺着风吹向大象,很危险!一旦被它们发现,它们很有可能会冲过来。向导低声说:“我们与象群遭遇,太近了,无路可逃,只有立即上树”。大家没法,只好寻着粗大的树干往上爬。说时迟,那时快,果然,野象嗅到有人味,发狂似的冲了过来。摄影师是个女同志,爬得慢,已经上了树的向导赶快把绳子抛下来,把她提了上去。激怒的象群像坦克车般冲过来,碗口粗的树,被象腿蹬断,摄制组带来的锅、碗、帐篷、食品等来不及往树上转移,都被大象踏碎。瞬间,他们刚才站立的地方被夷为一片平地。大家在树上目睹了这一幕,好险那,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真正体会了大象的威力,理解了当地老百姓为什么“谈象色变”。可是就在这惊魂未定的情况下,那位女摄影师却迅速拍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他们是用生命拍下了《动物世界》啊!

点评

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从1981年12月31日开播。主旨在于向电视观众介绍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命,认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本文让我们看到了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真可谓惊心动魄!为了让观众看到珍贵而真实的画面,这些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们不畏艰辛、冒着生命危险地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美画面背后沉甸甸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