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人类早期的丧葬活动只是为了保护尸体。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丧祭上才会出现各种各样为死者“上路”所准备的物品,只是希望将死者的“肉体”保护好。
1.诵悼词
每一个人死了之后,我们作为后人都要为之诵悼词,记住他一生的事迹,诵悼词就是为死去的人念悼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所以诵悼词是必需的,也是后人需要去做的,这不仅是一个死者的一生事迹,也是他活在我们心里的见证。
悼词,就是一种怀念故人的文章,把它读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事迹,诵而悲,诵而泣,诵而念,诵悼词是对故人的缅怀与尊敬,是我们后人用来瞻仰前辈的纪念,那么诵悼词是从什么时候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呢?它又有着怎样的思想境界呢?
悼词的意义和来历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悼词,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作诔辞,可是这种为传写文章的形式早就有了,而智诔辞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哀悼文章,也是我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可是随着后来等级的化分,年幼的排行,很多不同种的悼文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那些王公、贵族、士大夫他们死后有功德,所以就有了诔辞,而那些小小年纪就夭折,不以寿终者,就被称为吊文,吊暗含慰问之意,表达对父母的同情与劝慰,后来又相继出来了祭文、哀辞等等。
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那些隆重仪式就没有必要了,不过,在心底悼念我们的亲人是无法除去的,所以悼词就显得那么有意义。
写悼词时一定要指明悼念对象,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而逝等等,而且还要写出死者生前对社会的贡献,也要表示出一种对死者的怀念,并且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去纪念逝者。
悼词是一种怀念形式,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一种礼节,也是一种由我们古代传下来的最早丧礼仪式,人人都不希望死人,但是生老病死是一种必须,所以,对于死我们就坦然面对,但这并不是说,死就是死了,而是要我们深记死者的光荣,他死了却活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不是一种悲观,也不是一种无奈,而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生态度。
诵悼词悲而壮,哀而坚,用死者来告诉生者要好好生活,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要学会怎样去做人,怎么去处事,所以诵悼词很具有纪念意义,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警示吧,所谓人生在世难得故人一言也是这个道理。
人死亡以后,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对后辈的话,对朋友的话,对自己的话,是遗憾而生,是难过而死,是坦然,是快乐,这些东西都是用一生来体会的,所以我们都要把逝者的心情写出来,然后在众人面前念出来,这是一种对逝者的礼貌也是对逝者的慰问。
2.扬纸钱
扬纸钱来自于民间的活动,也是古代一种迷信风俗,它始自于晚清,表达了对死者的关爱与怀念。扬纸钱一般都会在送终的路上用,又被称为加钱儿,意思是让死者有钱,在阴间不受苦,好吃好睡,也让所有的人都相信死人没有死,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国度。
扬纸钱是旧时北京出殡的风俗,《杂事备》上有“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空冲云际,谓之‘买路钱’”。证明扬纸钱是很受北京人民重视的礼仪,活者害怕逝者在阴间吃不好穿不好,就给死者弄起阴间的钱来,好让他们在那边安心生活。
扬纸钱扬出风俗
纸钱其实就是明清时期铜钱的样板,它只不过是用纸做成的而已,在扬纸钱的时候,也得专门请一个人去身背大串纸钱,手里再攥着一叠纸钱,边走边搓,而且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等地方时都要高高扬起纸钱,而且要扬的好看,让人喜欢。
扬纸钱的人都得有臂力和技巧,纸钱要扬的高,散开时还要漫天皆白,几乎有遮天盖日之势,并且持久,越是扬的好代表死者越受人喜欢,并且家人的道路也会越来越顺。人人都喜欢钱,老天爷也不例外,高了容易收钱,钱到手了,自然不会再为难死者,会让他投个好人家,不再吃苦受累,不再受屈受难。
扬纸钱时,都要高喊“加钱儿”,而且喊的时候要在起杠之后,开始走动之前,如果抬棺材的不喊“加钱儿”,那么死者下辈子就会变成哑吧,所以一定要喊,丧家也必须在正式杠价以外再给杠夫加赏钱,来表达对喊者的谢意。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很会扬纸钱的人,他被人称为一撮毛,专门应大殡扬纸钱的活,而且他扬纸钱的时候还有三个伯件,那就是不多不扬,二是杠换罩地点要在十字路的风口上,三是要求本家在起杠换罩路祭时,焚化巨码冥哭,如一所纸扎起来的四合房。
有一天,一些有钱的公子哥对他打赌说:“您能扬过××楼,我赏您一所小房”。他赢的十分漂亮,从此成名,以至于每一次他出殡均能满载而归,他开始想法设法的去挣钱,到后来一般人家请不起他了,可是很多人都不会扬纸钱,所以就会雇一个人挎着放有烧纸、冥钞的筐子,手里拿着香火,以便路过十字路口时烧点纸钱,打发“外崇”。
渐渐的中国人越来越穷了,扬纸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礼节,很多人都不再往空中扬纸钱了,而是往纸上扔纸钱了,所以扬纸钱到了今天就成了一种空架子,很多人都不知道扬纸是干什么用的,只知道人死了要扬纸钱。
出殡之时都要扬纸钱,为了避凶,同时也为了让死者走好,所以扬纸钱有很多规矩,可是到了现在,扬纸钱已经被人看轻了,它只不过是一种仪式与民间风俗,不值得提倡,所以很多人都不再去扬纸钱了,而是只接忽略了这一种礼节。
3.摆茶桌路祭
人死了,我们都会看到有一个摆着贡奉的桌子,和一条长长的路棚,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丧礼中的风俗:摆茶桌路祭。它是一种为亲友死丧出殡时的习惯,即可以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也算是以家属的慰问。
摆茶桌路祭
丧家在准备好了出殡时间与路线后,就会在门前摆一张八仙桌,挂上白地兰花与者是其他寿字图案的桌围子,然后在上面放上茶壶、茶碗、茶盘等,听到吹唢呐的声响时,要把茶沏好,然后走到灵棺对着正哭的孝子,孝子看着端来的茶水,不管喝与不喝都得下跪行礼,表示答谢,而丧家还要封上一个红包,以示回敬。
在供桌与灵棺通过的路上还要搭过路棚,举行路祭,如果有僧、道送殡的,主祭人还要给这些一些“衬钱”,请他们为死者超度,过路棚一般都是死者生前好友集搭设的,也可以由筹备治丧的人事先出头陪络,烦请各界友好出资搭设,以表示以死者的生前地位,和友人对死者的哀思之情。
过路棚一般气派都很大,而且棚外有素彩牌楼,在右列处有幡伞执事,硼内要设祭堂,正中铺上太师椅一把,前路有祭席,供桌,两列要挂着花圈与口联,当抬馆者路过时,要把亡人影像从影停里请出来,捧进棚内,放在太师凳上,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祭拜之时,番、道、禅,要围成一圈,坐在棺前,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主祭人来到供桌前方,叩祭然后奠酒,孝子上前答礼,所有的人都行完大礼之后,所有僧人等站起来跟随灵棺走出过路大棚,然后停于棚外,这个时才能从太师凳上拿出亡影像,跟随灵馆开始启行。
供桌与过路棚都有着不同的意义,非常合风水之说,也颇有一种民间迷信思想,到了今天的过路棚就没有那么多的礼节可寻,多半是在供桌前放些供品,而且不必在过路棚里举行各种礼节,过路棚里多是些人死之后阴间生活。
早在古代的时候,这些礼节并不是用来祭祀亡人而用,而是慰问死者的亲属与友人,表达着对着死者的怀念,根据民间习俗,不管走到那都要举行祭拜,摆供桌,所以祭拜是民间百姓非常看重的一个风俗。
人死的时候,很多亲人与友人都是不愿意承认的,对于家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灾难,所以要安慰亲人与友人,于是就出现了摆茶桌举行路祭的风俗,让死者走的安心,让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后更好的生活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4.寿衣
寿衣就是给死者装殓的衣服,也是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是中国文化习俗不可缺少的一种礼节,而且穿寿衣也能表示子孙对死者的孝心,穿衣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列行的公事,人死穿寿衣也是一种习惯与风俗。
人死了就是要穿,不仅要穿衣还要多穿衣,为什么要穿那么多衣服呢,因为在过去人死了都是先装在馆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停放一些时候,而死者停放时间越久,棺材里的尸体就会腐烂,会有液体流出,为了防止渗漏,所以要在棺材里面放些草木灰,草纸一类的吸水东西,而也要多穿些衣服,夭寿者能常少穿衣,而且死后要很快埋葬。
那么死人为什么要穿寿衣,寿衣表达什么,穿寿衣时有什么需要重视的礼节,而且穿寿衣前要注重些什么?
一般人死了之后都要先沐浴,有钱之人,或是帝王之家,沐浴后会给死者放些冰块,或是含些冰之东西,主要是为了保证尸体不易腐烂,穷人家就没有那么钱来为后人置办东西,只能给死者多穿些衣服,其实穿衣服也试出了子孙的孝心与品德。
死人穿寿人一般都选择单数,如上七下五,或是上九下七,就是说上身一般不下身穿的衣服要多,但是不到五十多岁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穿得越多表示有福有寿,寿衣就是一般人平时穿的衣裤,只不过是颜色与图案上有些不同。
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两种,年轻妇女也可以用红、粉或是葱白色,而且寿衣还要搭配被褥,一般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寿衣图案为五幅捧寿图,而被褥常绣“八仙”,有些贫穷之人,也可以把死者生常的干净衣服拿出来穿来。
寿衣知识
旧时寿人有讲究,老人在未死之前就要穿好衣服,被寓为健康长寿之意,而且在老人过了六十岁之后儿子就要想法为父母做寿衣,一般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这些衣服还必须是单数,不可为双数,而且寿衣要在古历闰年做,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人增寿,寿衣的布料都要为棉线织的布,外衣里用红布做,表示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项子,象征后辈子水孙有福,男人寿衣多为杏色,女人寿衣多为青蓝、古铜色,寿衣无论内外不能用妞扣,以带子代之,哈为后继有人。
穿寿衣
死者穿衣裳,儿女代为之,寿衣又称老衣裳,死者为男,儿子女儿穿,死者为女,女儿儿媳代,寿衣不能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或是断子绝孙,多有绢棉做,视为缅怀与眷恋。
寿人顾名思义,就是为死者穿的衣裳,衣裳多讲究,所以穿寿衣也不能粗枝大叶,衣者人之德也,所以衣要干净整洁,寿衣要单不要双,寿衣最后一次为亲人穿,所以儿女要严肃不得嘻嘻哈哈。
5.花圈
古人用花纪人,花喻人是古时传统,所以花圈很得后世人喜爱,无论什么样的丧礼一般都离不开化圈,它是向死者敬献的祭奠物品,也是当今社会丧礼活动中最为流行的礼节,无论是亲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皆可适用。
花圈上都标用字语,也称之为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写,而且语句多由上半联与下半联组成,其中写法与形式也有一定的程式,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的称号不能搞错。
花圈
花圈上的花多为菊花,菊是秋来之花,暗含思念之意,所以丧礼之上多见菊花,花而美,美中有凄,美中有悲,所以花圈往往能把人们带入一种悲伤与怀念之中,面对死者我们无言以对,只有送上我们深深的哀思与怀念之情,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安息快乐。
花圈不是在中国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希腊,那具时候,人民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后来用于祭祀之用,后来欧美人把送花圈这种习俗流传到了我国,那个时候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白布,并扎纸人或是其他奠基物品,那个时人说一个临死之人带上花圈,天使就会他带入天堂。
《神圣法》:“假如有人或有亲人获得了花圈,在他死时,我们会把他带入天堂,享受天堂之乐,永离苦海。”所以花圈成了一种奖赏物,所以为死者送花圈,也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奖,表达对死者的祝福,希望他能在天堂生活的美好。
德国诗人歌德也说过:“花是自然界赐给我们的,艺术把花编织成花冠,而这种艺术源于信仰和习俗。”所以在现代的社会上,花圈是一种荣誉与尊敬,按照北欧的民间人说,一个临死的人如果得到花圈就是好人,那么天使就会赐予他祝福,把他的灵魂带入天堂。
也有人说,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而好坏于乎于花圈,花圈是胜利者与勇敢者才能获得的奖赏,所以花圈就是好人与坏人的裁判者,天使见花如见人,所以给死者送到花圈,就是表示对他生前的赞美,也算是对他的祝福和缅怀。
送花圈是现今民间风俗,送到花圈,送到一种情怀,送去一种怀念,而且花圈也能美化环境,能打动人心,还能安慰死者,面对这种事情,不必太过难过,所谓节哀顺变,死者走了,但是他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里,他是亲人心目中的骄傲,他得到了社会所有人的关注,为他送去花圈,为他送去赞扬。
花圈美而朴实,于外能够清神稳心,于内能够净化心灵,所以花圈很值得在丧礼中提倡,它能给人带来一种宽慰,能够让死者家属不必太过难过,也能够表达一种对死者的哀思与怀念,相信死者一定会好人有好报,人死能够入天堂。
6.烧纸人
烧纸人来源于祭祖风俗,就是一种对民间鬼神的信仰,以前有人拿真物来烧,发生很多惨不忍睹的事件,到了后来才有人想出了以假代真的办法,勉去了很多灾难的发生,故而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来。
烧纸人来源于中国古代习俗,尤其是少数民族还有些人拿这些东西来迷惑众人,说怕人孤单,要烧纸人到阴间去陪伴死者,所以亲人都会在死者坟前烧纸人,来告诉死者在阴间不必害怕孤单,有人陪伴。
烧纸人
古代帝王死大都会找些真人来陪葬,而且多在少数民族中,尤其是苗族,那里有烧人活埋等多种残忍酷刑,而且烧纸人是一种迷信,苗族有一种巫术,如果有人把自己的仇人给扎成纸人,在什么时候烧掉,仇人就会死去,其实这些并不真实,如果真的发生了,也是上边上的人为了给人民制造一动害怕,使得人民听他指挥设下的圈套,所以不得不防。
其实烧纸人延伸到现代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只不过人们心中还有迷信一说,害怕如果不烧纸人,在阴间的先辈不得安心,所以还是会烧,只求一份安心吧,其实烧纸人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污染环境,所以一般不被人提倡。
纸人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延伸,纸人有很多种,在古代传说中,纸人为阴,多有鬼气,所以烧之,以慰死者之灵,所以烧纸人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烧房子等等各种东西,传说把这些东西烧了,在那边的死都就会得到这些东西,并且与死者永分开。
烧纸人原来是为了摆脱活埋人现象,也是为了解放那些不公平的事情,所以烧纸人也算是民间功臣,它以假乱真,为那些苦命之人带来了希望,一直受人的尊敬,但是随着烧纸人越来越多,它已演变成了一种信仰,一种民俗。
在古代大富贵人家,多会烧些丫头模样的纸人,纸人有红有绿,挑灯前行,然后立于棺前,在坟前烧过之后,死者就可以使用这些丫头,而且在古代时一般配有人也配有轿和房,并且会烧大量的元宝,让死者在阴间也能生活的福足。
烧纸人流传到了今天,很少有人再去扎纸人了,所以烧纸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多伴只是烧点纸钱,因为人人都相信,钱能买一切,阴间也有市场,只要有足够的钱,到那都能办成事,所以烧钱最划算。
烧纸人者多为孝子,怕先父或是先母在阴间受苦,所以给他们扎些必需用品,然后烧了送去,而人最怕孤单,在阴间也没有什么亲人陪伴,所以就扎些纸人烧了送往阴间去宽慰死者,让他们在那里好好生活,然后重新投胎做人。
7.白帮红后跟鞋
白帮红后跟鞋,是一种很古老的丧礼风俗了,这其中也多有故事传闻,它告诉所有的人都不要忘了父母的恩德,要孝顺,为人子女,要知父母养子不易。不要等到老人死人了,你才行孝心,那就晚了。
白帮红后跟鞋
人死之后,作为子女都要穿白帮红后跟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很久的风俗了,而且从未改变过,而且这种风俗起源于民间风俗传说一书中,白帮红后跟鞋表示儿女对父母的悼念,也表达子女的孝顺,为什么会有这种丧礼要穿白帮红后跟鞋的风俗呢?白帮红跟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其实白帮后跟鞋是源于一个不孝子,但是却因为他的幡然悔悟有了这个风俗,这也是在警世那些不孝顺的人,是有违于社会道德的,告诉每一位儿女尊敬爱护老人是必需的,而且也暗含悼念之意。
早在古代的时候,丧礼就有穿戴制度,所有子女都要白长衫外罩麻衣系草绳,脖子上围麻绳,鞋帮蒙白布,鞋后跟蒙红布,其余亲友白帽、包头、白绳,白帮红跟鞋,女儿也要加白孝斗。
白帮红后跟鞋的由来:
早在古时,有一个确柴的樵夫,每一天都让他六十多岁的母亲送饭给他吃,要是送迟了就骂他老母亲,有时候还打她,有一天,他又砍累了便坐在一棵大树底下休息,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树上几个鸟儿在说话。
他抬头一看,是一只老鸟喂一窝小鸟吃食,小鸟吃饱了:“妈妈真好,等我长大了,你呆在窝里,让我们喂你吃吧。”老鸟说:“可没有这个福气,等你长大了,不撵我走就好了,你看树下那个人,当初他妈妈把他养这么大,可是他长大了却打骂他的妈妈。”
他听了心里很是惭愧,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打骂老人了,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的妈妈端着饭给自己送来,由于家里事情多,她又把送饭时间给耽搁了,樵夫看到妈妈立马站起身来去迎接妈妈,可是老妈妈以为他又过来打她,结果吓得掉头就跑,一不留神,撞在一棵树干上,脑汁鲜血流了一地。
樵夫看到之时很是后悔,大声哭了起来,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母亲给自己的恩惠,为了表示对父母的悼念和后悔之情,穿起了白帮红后跟鞋,后来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爹娘死了,做儿女的就要穿起白帮红后跟鞋。
白帮红跟鞋不仅是中国的一个丧礼风俗,也是世人的警世钟,告诉所有的后辈称着父母在世就多积点德,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再做些虐待父母的事情,更不要去伤害父母。如果恶意伤害父母,到你后悔的时候就再也来不及了。
8.道士开路铺芦席
在古代是很重视道士或是僧侣的,因为我国信仰这些宗孝,尤其是道士,他是我国古传流传至今的信奉之一,不管是做法还是干什么都要邀请道士开路,所谓前方有道,走路安稳,也是这个理,故此在丧礼上也会有着道士开路铺芦席这一说。
道士开路铺芦席是旧时候的民间风俗,那个时大家之人死时都要请几个道士上自家为死者开路,而且要铺芦席,道士开路是为了破煞气,为死者超度,而铺芦席也是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归属。
道士开路铺芦席
道士起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在国家很受人尊重,一般道士在朝中被人称为国士,可以跟一品大官相比,可见当时道士地位不低,道士不多不惧鬼神,而且也有些功底,能够躯魔避邪。
中国人一般遇有病治不了的,或是很奇怪的事就会来到来求道士,请他们指明方向,而且道士去一趟多收取费用,使得那些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人假装道士骗人钱财,但是在那个时代还是有很多人相信道士的能力。
一般家中有什么婚丧礼仪,或是夺怪的东西都会请来道士做法,所以在古丧礼中也不能缺少道士,道士开路成了办礼丧事的重中之重,前方还要有吹吹打打的人,这样容易吓跑那些鬼神,不敢来到自己家闹事。
道士在开路途中,多会拿些法器,口中念念有词,边走边说,神神秘秘的,下边的人也不敢吭声,只能看着他们做法,做完法以后,还要给他端上好茶水,包好赏钱,一来是保证做法难吏家人以后不会有什么灾难,二来也是为了超度亡灵,让他有一个好的归属。
铺芦席又叫草席,古代有规定,死人者必需铺草席,所以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不能让草席卷着自己恐引祸端,而且铺芦席也有规定,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地位一般都不一样,家庭越大,势力越大,丧礼就越繁琐,如果是穷人家的,就真接拿了草席卷入了事,如果是富人之家,就要办理各种各样的丧礼仪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悼念。
道士开路铺芦席多来自于民间,而且多出自于一种对封建礼教的信仰和对旧时迷信的崇尚,到了今天这种仪式早已免去,所以道士开路铺芦席也是当时社会人民的愚昧和封建传统思想的一种旧时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