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8000500000041

第41章 附录:陈从周年谱(2)

本年度先生继续在扬州市考察,对该地风景、园林、古建筑及住宅等做了较全面的调查,调查中发现了石涛的叠石山房,即片石山房。

调查考察后,先后发表了以下几篇文章:

(1)《漫谈扬州瘦西湖》。

(2)《扬州大明寺》。

(3)《扬州******建筑》。

(4)《扬州园林艺术特色》。

(5)《扬州园林与住宅》。

本年度先生还发表了以下几篇文章:

(1)《明代上海的三千叠山家和他们的作品》发表在《文物》第7期上。

(2)《水乡的桥》。

(3)《留园小记》记苏州名园之一。

一九六二年

年初

(1)游苏北,因下大雪,在泰州受阻,如皋、海安诸县未果行,返扬州小住,受当地建筑学会之邀,在扬州园管处作“瘦西湖”报告。同行者喻维国君。

(2)返沪作《泰州乔园》一文。

3月14日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发表在《文汇报》上。

4月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一文应《人民画报》之约而作,为苏州留园撰文,虽述留园,但亦涉及造园琐谈。

4月28日

《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6月14日

《瘦西湖漫谈》发表在《文汇报》上。

7月

《也谈闻一多的封面画》完成。

8月25日

《宁波天童记游》发表在《中国新闻》上。

10月

《扬州园林与住宅》订补。

12月21日

《上海塔琐谈》发表在《文汇报》上。

(1)踏勘圆明园废墟,同行者为黄宗江兄和****秋君。

(2)从1958开始直至1962年冬,先生与王绍周同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参考图录》已在北京建筑研究院初步编就,但未刊出,今存国家建委。这本书搜集较广,除照片外,还有测绘和设计原图等。

本年度先生还做了以下几件大事,发表以下几篇文章:

(1)先生于青浦发现两座宋元时的桥梁,不仅是上海已知最古者,且在我国桥梁史上亦有重要意义。

(2)《扬州片石山房》发表在《文物》第2期上。

(3)《为俞子才题石湖泛月图》诗一首,俞子才为画家吴湘帆弟子。

(4)《水乡的桥》发表在《人民画报》第4期上,因见同仁编《桥梁史话》时,才检此旧作。

(5)经友人苏州刺绣研究所主持人徐绍青介绍,认识该所缂丝老艺人沈金水老人,他已八十二高龄。当年冬正值先生的恩师朱启钤先生九十华诞,先生书“松寿”立幅,请沈金水老人缂丝数帧寄北京朱师启钤先生,朱老见到缂丝“松寿”

立幅就十分推崇,来信说“老眼为之一明”。叶恭绰先生见到后非常高兴,当时毛主席生辰临近,叶老先生就以毛主席亲书所赠给他的《沁园春》词,专程寄苏州,请沈老人缂丝,老人欢欣鼓舞,为之完成,叶老就以此呈主席,主席于生辰夜召叶恭绰、章士钊、程颂云诸老于中南海共聚联吟。事后,叶老撰一联书赠缂丝老人:

“知音犹及朱存素(即朱启钤),妙技可追沈子蕃(宋代缂丝家)”,推崇备至。此联由先生交给沈老艺人,他莞尔一笑。此联今藏苏州刺绣研究所。

注:朱启钤先生是中国营造学社社长,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基人,当先生在古建筑上有疑问时,就向朱老请教,朱老总是写长信回答,为先生“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先生尊朱老为导师。

一九六三年

8月 (1)再次去江西调查古建。在南昌应江西博物馆及江西省文管会之邀去新喻勘查程氏宅园,往返于山谷间,遇雷雨,衣履尽湿,极为狼狈。

(2)归途过浙,朱家济先生在杭州车站等候,又同去宁波保国寺勘查。全程同行者为陈大钊、卢济威二君。

(3)在庐山时遇圣约翰大学时执教的同仁,他通植物分类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老友山间相见,倍觉亲切。

(1)先生去江西庐山及上清调查诸古建筑。

(2)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之邀,参加筹建扬州鉴真纪念堂工作,梁思成先生是主设计,先生协助之。二人同游瘦西湖,同上平山堂勘查了大明寺建鉴真纪念馆的基地,整个平山堂的测绘先生已搞好,梁先生一一核对。鉴真纪念碑的方案也在扬州拟就,梁先生画好草图由先生去勘察和丈量石料,最后定下后交城建局施工,10月份重到扬州,拍了新碑照片寄梁先生,梁先生表示满意。

朱家济先生与先生同去浙江武义检查延福寺元代大殿修理工程。回来住杭州华侨饭店,比邻是丰子恺先生,丰先生画了一张《直上青云》的画给先生,可惜“****”时已遭劫难。

10月2日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

11月

《扬州园林与住宅》再次修订增补。

11月9日

《恭王府与大观园》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

本年度先生还做了以下几件大事,发表以下几篇文章:

(1)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邀先生去讲“中国园林”,这位校长很有见地,他认为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脑中有“中国园林的境界,一举一动表演起来会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

(2)讲课之后,先生请他们到同济大学演出,轰动全校,可说是“万人空校”。

先生为这次演出“跑差”累极了,但他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中国文化的流传。当时的华文漪、王英芝、刘异龙、岳美湜、蔡正仁、顾兆琪等都是边念书边学戏、学笛的小朋友。

(3)《扬州大明寺》发表在《文物》第9期上。

(4)《三山五泉话镇江》发表在《中国新闻》4月号上。

(5)制“北京芥子园”图。

(6)写《北京芥子园图记》。

(7)《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发表在《文物》第2期上。

(8)先生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一九六四年

7月中旬 16日出发至8月下旬回沪,漫游了豫北与晋南,同行者为喻维国君。

(1)赴洛阳实地勘查,由洛阳博物馆负责人(亦考古组成员)蒋若是陪同,踏勘较为深入,有三大特点。

(2)先生又同喻生维国一起,再到河南五岳之一嵩山勘查诸古建筑。

(3)再次去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调查,同去者喻维国君。

(4)在北京遇载涛(清宗室,封贝勒),他精戏剧,曾留学法国。当时任政府顾问及人民代表。

10月

在《豫晋散记》一文中记下了这次漫游:

(1)《登开封铁塔》。

(2)《郑州所见》。

(3)《嵩山之行》。

(4)《杜甫故里——笔架山》。

(5)《访洛阳游龙门》。

(6)《在龙堌堆》。

(7)《永乐宫迁后》。

(8)《新绛一日》。

(9)《苏三故事遗迹》。

(10)《广胜寺与赵城藏》。

(11)《太原天龙寺东西两塔题名》。

本年度

(1)先生把在扬州调查和测绘的资料编成册,供教学科研参考,名为《扬州园林》。

(2)当建筑设计革命化运动来临时,先生因研究古建筑和古园林,被当作革命路上的绊脚石,第三次挨批判。

一九六五年

去苏州修理北寺塔,先生带路秉杰一起作规划。先生曾怀疑苏州此塔是明时大修的。此次修理时发现此塔是南宋绍兴年间所建,而塔之顶上三层确为明嘉靖年间重修。据此可补刘敦桢先生苏州古建筑调查所未及处。

本年度

《海州古建筑海清寺塔园林寺正殿勘查记》发表在《同济学报》第1期上。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

先生第四次挨批判和斗争。他被戴高帽子、抹三花脸、游街、罚跪、劳动,受尽摧残、折磨和屈辱,但是,他从不屈服。

一九七一年

1月

外舅去世,写《追怀外舅蒋谨旃先生》诗一首,悼念之。

3月12日

出发去安徽歙县红卫农场劳动一年,劳动时从报上得知梁思成先生仙逝,就不顾自己正在山区劳动,处境尴尬,又患胃出血等病痛,他努力冲破工宣队的阻力,冒着严寒风霜,翻过崎岖的山道,步行到县城,向家属发出唁电,表示沉痛哀悼之心和慰问之意。

作《山居感赋》诗一首,下乡劳动时,讹传俞平伯先生逝世消息,先生为此独自悲伤凄哽多天后写。

下乡期间,先生几乎天天含泪亲眼目睹原徽州府台的城墙、瓮城、府衙门、石牌坊和大大小小的古代民居被拆除,自己却被剥夺了发言权,内心十分痛苦。

一九七二年

3月6日

从安徽红卫农场返校。先生因病,在家疗养。

返校不久,先生被宣布“解放”。

9月中旬

至淮安勘查文通塔,同行者路秉杰和蔡述传二君。

9月

南京博物院邀同济大学共同对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再度进行勘查,学校派先生和路秉杰与南京博物院蔡述传同往,勘查后作出维护加固方案,并参与指导修理工作。

10月

下乡回来后,先生感到自己身体越来越差,而政治运动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当时各派争着批判、横扫和砸烂的对象,他担心长此以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失传了,为了挽救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他不顾个人安危(因为刚刚解放出来,稍有不慎就会被继续看管,受更加重的体罚和折磨),不顾家人反对,几乎每天劳动回来后,早早睡觉,凌晨两三点钟待家人、邻居都熟睡时起床,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蝇头小楷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熟知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九七三年

《衍芬草堂藏书楼》完成。

5月6日

《叶恭绰与网师园》完成。

5月

自1972年10月始至1973年5月止,他坚持天天深夜至凌晨写作,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寻访、考察、探究的心得结晶,内容非常丰富,共写了一百五十九个问题,十二万多文字,这是他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也是准备向世人告别的书,后来收集在《梓室余墨》的卷一、卷二中。详见《梓室余墨》。

6月10日

因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来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学校交先生负责,所以先生先安排参观,从上海出发抵济南、经聊城、绕泰安、登岱岳之巅,复去长清观宋塑,留曲阜一周,过金陵、吴门返沪,为期一月余。在聊城时,为保存聊城明初大木结构建筑光岳楼做出重要贡献。7月11日夜返沪。

6月21日

先生曾将自己新作《梓室余墨》(卷一、卷二)手稿本寄给冯其庸先生,请冯先生写几句话,冯先生就寄回评论文章,称赞它的文史价值。先生将此文放在《梓室余墨二卷·跋》中。

本年度先生还写了以下几首诗词:

(1)《答童寯教授》诗二首,因童老主其事,请先生在南京工学院讲学,内容是关于“扬州园林”的。

(2)《浣溪沙》词一首。

一九七四年

1月4日至8日

宁波余姚县河姆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并木构建筑残存,浙江博物馆邀先生等前去参观。此次是由水路乘轮船,来回都经宁波,所以到天一阁、天封塔等一游。同行的有路秉杰、喻维国等。

8月

(1)《浣溪沙》词一首赋答童寯老先生忆随刘师士能(敦桢)、梁公思成游扬州,匆匆十余年矣。

(2)应国家文物局及安徽宣城县革委会之邀,赴宣城勘查敬亭广教寺(院)双塔,同行者喻维国君。

10月

《宣城县志》完成。

本年度

《上海龙华古塔的塔基》完成。指导阿尔巴尼亚另一批进修教师。

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等地的古建筑。

一九七五年

8月13日 出发到长沙,应湖南博物馆之邀,为湖南全省考古训练班讲授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鉴定,课毕,勘查古建筑和文保单位,游历湖南山水,还曾复检马王堆棺椁并摄影,会见湖南老友和门生。约一个月,同行者陈秉钊君。

《湘中游记及勘查鉴定》完成。

10月

《湘游散记》完成,记游湘见闻。

12月12日开始

应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要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师整理改编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园林》一书,并为之定稿,邀先生参加讨论。先生与刘师相知二十年,故尽己所知,畅抒己见,以充实此宏著。刘师之子叙杰君与先生联床十天,相聚甚欢。

《整理改编<;苏州园林>;》一文完成。

12月23日至24日

至吴江访垂虹桥遗迹,去同里访计成后人,访任氏退思园。同行者喻维国君。

《访吴江同里》完成。

本年度

《题为陈洛毅画兰》诗一首。

一九七六年

1月

《苏州网师园》,发表在南京博物馆《文博通讯》第23期上。

11月

《游阳山大石》,游阳山大石山,信此为环秀山庄之本也。同行者有官伍、晓旭二君。

12月

《读<;养自然斋诗话>;札记》完成。

本年度

《泰州乔君园》完成。

一九七七年

4月13日至5月12日

为应中国科学院之约,分撰《中国建筑技术史》,有机会到福建各地调查,并应博物馆所邀作报告,共一月整。5月12日回沪,同道者喻维国君。

4月

《闽南纪游》诗一首。

《闽游记胜》和《闽中游记》都完成。

8月8日 《江西贵溪的道教建筑》完成。

10月

《扬州园林与住宅》一书完稿。

11月

重访河南开封古城,写《忆江南》词七首:

(1)《汴园》。

(2)《铁塔》。

(3)《上吹台》。

(4)《繁塔》。

(5)《龙亭》。

(6)《柳园》。

(7)《相国寺》。

《泰州乔园》附录一、附录二,发表在南京博物院《文博通讯》第16期上;修订《扬州园林与住宅》。

一九七八年

2月

游镇江写下《忆江南》词五首。

5月

《苏州环秀山庄》发表在南京博物馆《文博通讯》第19期上。

在广州参加广州市城市建筑规划会并勘查广州花塔等,写诗七首,词三首:

《羊城杂诗》七首。

《虞美人·羊城宾馆信步》词一首;

《临江仙·勘查广州花塔》词一首;

《临江仙·约观琶洲塔》词一首。

夏初

(1)到绍兴,为明代大第宅吕府商讨修理工程。“吕府十三厅”是先生1954年普查古建筑时发现的,是******重点保护文物。

(2)到杭州,为西泠印社的整治筹划。

(3)《杭绍行脚》完成。

(4)作《湖上忆郑晓沧(宗海)、朱豫卿(家济)二翁》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