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山高水广,峰峦起伏,开合自如,变幻多端,位于黄山和九华山之间,因此这双山之美景全都清清楚楚地出现在偌大的镜面中,如此奇观,如此大湖,真可谓“完整无缺”矣!有此一湖,皖南双山方成珠联之势。因此先生要带读者去游湖,诗的起句是站在湖滨纵目任游,只见水连天,天连水,茫茫一片。水天一色的美景,辽阔广大,朦朦胧胧,这是远景,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承句是舟游一个个景点,处处风光优美,景色宜人,这是近景,让人时时感到愉快,惬意,进而倾倒、陶醉。前后两句连在一起,明写游暗写景。第三句转而写景,如影视中出现特写镜头一样,“黄山绝顶千秋貌”,风景都集中在水中倒影的黄山奇观上,让游过黄山的人,赞叹不已,见此景色,忙于寻觅游踪,重温游隐,心醉神迷;未游黄山的人,见到此景,也震惊不已,激起游兴。最后一句是合,又回到了这个大镜子上,“湖里青峰影更真”,看到一幅偌大的风景照:湖里的黄山和九华山重峦叠嶂,万木争荣,郁郁葱葱,倒影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后两句明写景暗写游。全诗从字面上看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有情,情景交融。诗按游的先后次序安排,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先生的老朋友郑逸梅先生评论道:“从周的诗,纯任自然,也就迹近天籁”,说得真好。当然,天籁之声,是以真实作前提的。
冲淡,是先生诗词的第三个特点。冲淡就是谦和淡泊之意,它和真实、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诗词冲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吐词质朴而轻灵,内容闲雅又恬静;二是形淡质不淡,淡泊的外表里,深蕴无穷的韵味。先生的诗词都具冲淡的特点,例如:
赠贝聿铭(共五首)
其一
千里驱车到蓟门,
入林唯恐不云深;
老来清福何曾减,
我住香山第一人。
其五
书生只合闲中老,
向晚桐荫共酒杯;
泉台安排堪入画,
愧承商略到池台。
这是1982年北京香山饭店开幕时,先生赠给贝先生的诗,共五首,并在开幕式上发言朗诵的。这里仅选其一、其五两首。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是先生尊敬的长者与同行,先生与贝家还有亲戚关系。1978年冬,先生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筹建中国庭园“明轩”后,两人就成知己师友了。1979年4月,贝先生邀先生同去北京,贝先生当时正在设计香山饭店,试图以中国民族形式来表现,两人同上香山,静听贝先生的设想、分析和研究,两人讨论了庭园设计和树木保存等问题。1982年10月17日,香山饭店开幕,贝先生又邀先生同去。当先生看到贝先生让香山饭店以园林化的旅游建筑出之,入林幽深,非常高兴,这和先生在《说园》强调的风景区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先生认为这样一来,香山景区使人可以住、可以游、可以观、可以想,香山饭店可以留住游客了。先生在开幕之前就住在香山饭店了,住这个饭店无客情,住了几天,诗来寻先生了,他觉得这里处处可以入画,充满诗情画意,一时兴起,写了不少诗篇,“老来清福何曾减,我住香山第一人”,这正是先生当时引以自豪的感受。其五是专写香山饭店中庭园之幽深、宁静、适意、优美的,这里有诗境的恬适,画境的悠闲,是文人养老、对饮、消遣的好地方,先生以赞美香山饭店中庭园的方式来赞美贝先生设计,最后一句说自己感到惭愧,有自谦之意,也有感谢贝先生对自己的信任和知遇之恩的意思。全诗从表面看是淡而又淡,但仔细品味,是清新、优雅、隽永,两人友谊深厚,余音袅袅。
忆江南
汴园
开封好,
迎客柳千条。
旧迹上河无觅处,
古为今用有今朝。
一水出虹桥。
这是一首词,用“忆江南”调,写的是汴园的风景,以赞美汴园的方式进而褒奖开封的。汴园位于河南开封市西北隅,原为宋代皇宫后面御苑的一部分,现为公园。词一开头就抓住开封是北宋都城的特点,赞美开封古都还有古貌,迎客柳千条便是古城风貌的象征,因为古都南京、扬州都没有柳了,先生为之可惜,曾多次提出批评。现在看到汴园还保留这么多垂柳,先生兴奋不已,开句就情不自禁地赞美开封好。虽然汴河旧迹已无觅处,但它的旧址还能为今天服务,汴河上还有高高的虹桥呢。这首词的语言质朴、轻灵、通俗,它以赞美柳来赞美古都,又点出古为今用来,含义也是深刻的,可以说质朴中见隽永,浑朴中出苕秀,韵味无限。为什么先生的诗词能在淡泊中蕴含深刻的思想和韵味呢?这和他深入生活善于观察、敏感性强是分不开的,他善于捕捉新景点的新颖性,又善于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挖掘出来的本质意义就深。
老一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评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的诗时曾说过:“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忸忸怩怩,装腔作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丰先生认为苏先生的诗就是非专家的诗,他爱读。这里说的专家是指专门写诗的诗人,先生是建筑专家,园林专家,但不是专写诗的专家,所以先生的诗就是非专家的诗,丰先生在世时,也是爱读的。
附带提一下,先生读中学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丰先生写的《缘缘堂随笔》,留下终生难忘的纯洁感情,先生一直对丰先生非常尊敬,后来他俩成了忘年交的好友。丰先生仙逝后,丰先生女儿丰一吟女士请先生在浙江桐乡石门丰先生的故居“缘缘堂”题写“丰子恺故居”门额,先生欣然提笔,并为此还写了一首诗:
答丰一吟属题“丰子恺故居”门额
几丝修髯拂窗前,
一字未书浊世篇;
留得千秋风骨貌,
草堂终古说缘缘。
这首诗先以白描手法画出丰先生的外表形象起句,接着又由外及内,赞美他的著作,这是丰先生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一字未书浊世篇”,多么难能可贵呵!第三句转为歌颂他的人格和风骨,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最后一句点出建立“丰子恺故居”的意义,丰先生是位值得我们研究和作为楷模的学者、文人、艺术家和教育家,愿缘缘堂万古生辉。
这首诗也体现出真实、自然、冲淡的特点来,读后让人感到既形象又生动,既真实又深刻,回味无穷。
二、故乡情怀——再论陈从周诗词的艺术特色
一
先生是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的杭州人,游西湖是从小游到老,越游越爱游,游过以后感触很多,总想能及时记录几笔,速写当时瞬息的感受,小诗小词便是耐人寻味的表现形式。诗词集《山湖处处》中有多篇记下了作者热爱故乡湖光山色、思念亲友的诗词,《临江仙·三载》就是其中之一。
临江仙
三载钱塘别后,几番梦里山河。
何端昨夜此经过。
数峰凝旧黛,一水欲愁波。
大汉声威仍旧在,不须泪落铜驼。
故乡重聚日无多。
青山谈战迹,花径觅遗戈。
这是“少作篇”中的一首,是先生20多岁读大学时写的。这首词记叙抗战时期被迫离别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词的上半阕写人虽离别了钱塘(即杭州),但故乡的山河总是魂牵梦绕。昨夜又在梦中看到了故乡的湖光山色,可是原本秀美明丽的湖山却乌云密布,愁容满面,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下半阕写大汉子民的声威,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坚信抗战一定胜利,亲人友人不久即将在故乡重逢团聚。到胜利的那一天,我们再在绿水青山里、花丛曲径中畅谈歼敌的英雄事迹,寻觅医治战争所留下的创伤。词中表达了青少年的英雄气概和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先生之江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应聘去上海就职,先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后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一直工作到最后。他人在上海,但心系家乡,一直关心西湖风景区的建设,1959年、1962年、1981年都曾为西湖建设发表过文章。1981年7月先生应杭州园林局之邀,参加西湖风景区规划会议,并应邀游了西湖,一时兴起,一连写了五首诗分别赠送园林局诸位同志。现节选其中一首,供大家欣赏:
应杭州园林局邀请游西湖赋赠诸公
其五
保俶影单笼薄雾,
雷峰留梦待夕阳;
盈盈一水成孤寂,
莫怪游人论短长。
“保俶”,就是保俶塔,又名应天塔,建在杭州市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据传北宋统一后,吴越国王钱弘俶应召进京朝觐,其臣吴延爽为保弘俶平安归来而建此塔。“雷峰”,就是雷峰塔,原为吴越王钱弘俶庆黄妃得子而建,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塔身七级,飞檐高翘,明时被倭寇纵火焚烧,仅留赭色塔身,1924年塔圮,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遂缺。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钱王弘俶至民国,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数朝,九百多年历史,双塔一直都遥遥相对,朝夕相伴,被称为夫妻塔或父女塔(父女塔是明时雷峰塔被焚烧后的称谓,被焚烧后的雷峰塔仅留赭色的砖身,像个老衲,故称之)。雷峰塔倒塌之后,保俶塔由于失去了与之朝夕相对相伴的雷峰塔而变成孤身单影了。诗人在诗的开头就用“保俶影单”四个字,渲染了冷冷清清、寂寞凄凉的气氛,希望以此能呼出“雷峰重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