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燃烧的黄龙旗: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
79995100000003

第3章 末代王朝

第一节 后金建立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民族,他们分布在长白山以北,东至于海,西至松嫩平原,北到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来的民族。女真族的完颜部落曾建立金朝,灭亡北宋。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压制北元的残余势力,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设立辽东指挥使司,目的在于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英宗时,为了笼络女真各部,除了在辽东地区直接派驻汉军镇守以外,还通过直接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员进行管理。

女真原有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努尔哈赤家族隶属于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其首领猛哥帖木儿被明王朝任命为建州卫左都督。建州女真经常受到海西、东海女真部的欺凌,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定居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建州女真部南迁之后,由于与汉地接临,汉族先进的文化对建州女真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州女真部便由传统的半渔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稳定的农耕经济社会转变,经济开始繁荣,一跃成为女真各部最强大的部落。

爱新觉罗家族世代受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世袭建州左卫都指挥,其父塔克世继任为指挥。努尔哈赤本人也曾被明王朝册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等职务。

努尔哈赤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家中的长子。努尔哈赤10岁时,生母病逝。努尔哈赤的继母对他和弟弟刻薄、冷淡。努尔哈赤只得寄居在外祖父、建州首领王杲家里。他十五六岁时就出外谋生,经常往返于女真与汉地之间,因此对汉族的历史文化很熟悉。努尔哈赤对汉文有很高的修养,特别喜爱《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暗中揣摩学习这两本书中的大量政治智慧、军事韬略,并融会于心。

建州女真由于掠夺成性,明王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方面以羁縻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另一方面则分化女真各部,使其部落之间互相对立攻杀,以便分而治之。

在当时的建州女真中,王杲的实力最强。他因羡慕汉地的富庶,曾经多次带兵袭击辽阳,杀死明朝官员。明朝廷怒不可遏,俘获王杲到北京处死。王杲之子阿台为报父仇,屡次袭击明军。建州女真部土伦城城主尼堪外兰则依附明王朝,在尼堪外兰的帮助下,明将李成梁兵围阿台的老巢古勒城(今辽宁新宾)。阿台的妻子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使孙女免于战祸,愿为明前驱,与其子塔克世入古勒城劝降阿台。

就在劝降就要成功之时,尼堪外兰出于嫉恨,在夜晚时,让埋伏在古勒城的内应大喊:“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一时城中大乱,明军趁机攻城。努尔哈赤的祖、父于是同时死于明军的炮火中。

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仇恨满腔,将家仇归罪于尼堪外兰。明朝官吏为了安抚他,赏给他良马30匹,并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让他袭封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职。努尔哈赤回到家中三个月之后,翻出父亲留下来的13副盔甲,以报父仇为名,率领一百多人攻破土伦城,尼堪外兰远逃。从此,25岁的努尔哈赤便拉开了统一女真各部、争夺明朝天下的序幕。

1584年,努尔哈赤征服董鄂部;1585年,努尔哈赤征服浑河部;1586年,努尔哈赤杀死尼堪外兰,并征服苏克苏浒部和哲陈部;同时,完颜部的费英东、董鄂部的何和礼、雅尔古都部的扈尔汉三首领归附,后均成为后金开国勋臣。

1587年,努尔哈赤建立费阿拉城,自立为王。费阿拉成了建州女真最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成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根据地。1588年,努尔哈赤彻底征服了完颜部。

努尔哈赤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女真族海西、东海等其他各部的恐慌。当时海西女真中叶赫部最为强大。1593年,叶赫部联合女真、蒙古、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三万多人,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知道九部联军来攻的消息后,事先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此役,共斩杀叶赫贝勒布斋等以下官兵4000多人,俘获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努尔哈赤乘胜又接连攻灭了朱舍里部和讷殷部,实力大增。

努尔哈赤经过10年对建州女真各部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其后,又经过20多年征伐,相继兼并了海西四部和东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

为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努尔哈赤创制了满文。满文的创制,使女真民族从此走出愚昧,向文明社会迈进。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还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的八旗军制。八旗分别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称满洲八旗。后来又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称八旗。

努尔哈赤还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形成了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

努尔哈赤为了麻痹明王朝,继续向明王朝称臣纳贡,明朝廷又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

1616年正月十九日,努尔哈赤在八旗贵族的一致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他根据汉族的政权模式,设官建署。在大汗之下设置了五个理政听讼大臣,参与决定国家大事。他又在大臣下设理事官10人,负责诉讼检查。这样,大金就粗具了国家规模。

为了区别于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历史上把努尔哈赤的金国称之为后金。

第二节 努尔哈赤之死

后金建立后,经过两年多的内部整顿,发展生产,后金兵势渐强,势力剧增。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祭告天地,正式发布了讨明檄文“七大恨”,扯起了公开反明的旗帜。

誓师完毕之后,努尔哈赤亲率2万步骑进攻明王朝辽东重镇抚顺,诱胁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都被后金军占领。明总兵张承荫率部1万增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惨重。之后,后金军队又攻陷清河堡(今本溪市东北)及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杀守将邹储贤以下一万多人,使明廷大为震惊。

明神宗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双方由此展开了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历时五天,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从此,后金军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明军则完全陷入被动,直至最后灭亡。

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之后,连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70余城,明军溃不成军。即使频繁换将,也不能扭转颓势。

1625年3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了沈阳,改称盛京,对明王朝的京师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就在努尔哈赤40年戎马生涯达到巅峰之际,青年袁崇焕戛然终止了他上升的步伐,并且把他推下了深渊。

那时,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弼不听辽东经略使熊廷弼指挥,并在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时带头逃跑。致使广宁失守,明军覆没,后金军直逼辽东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而山海关一旦失守,北京就十分危险。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急忙换上兵部尚书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使。孙承宗懂兵略,知道不能被动地仅守山海关,而应把远离山海关的宁远(今辽宁兴城),作为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袁崇焕遂被派往宁远驻守。

宁远位于山海关以东100多千米,袁崇焕到任后,立即征集士兵和百姓修筑城墙。又从后方运来11门产自荷兰的红夷大炮架设在城楼上,使宁远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在防线外围的锦州、松山等地,派驻人马屯田筑垒,声援宁远。逐渐把防线从山海关向东推进了200多千米,许多失地被收复,整个辽东局势开始向有利于明王朝的方向发展。

但在此时,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贤撤了孙承宗的职务,换上了自己的亲信高第。高第一到山海关,就要求各路明军收缩战线,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袁崇焕拒不撤兵,关外只剩下了宁远这一座孤城了。

努尔哈赤遂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兵13万,对宁远城发起了进攻。

当时袁崇焕手里只有1万多名兵将,与后金军实力悬殊,情形十分危急。袁崇焕制定了凭城固守的策略:不出城外野战,孤守、死守、固守。并坚壁清野,将城外粮食全部运入渤海觉华岛中,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烧掉,不给后金军留下任何东西。命令参将祖大寿领一支兵马出宁远西北作为外援,牵制后金军。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军杀到宁远,见宁远防守滴水不露,就诱降袁崇焕,许以高官。袁崇焕不为所动。努尔哈赤不由大怒。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亲自督军大举攻城,后金军冲到城下后,城头弓箭和滚石如雨而下,后金军死伤无数。如此反复,后金军伤亡惨重,始终接近不了城池。努尔哈赤命令士兵身披两层铁甲攻城,袁崇焕则命军士架起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再不敢前行。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后撤。

二十五日,后金军又来攻城。袁崇焕令将士用红夷大炮连续轰击,其中有一炮正中远处在旗下指挥的努尔哈赤。不久,后金军的攻势就停止了。努尔哈赤被救回营后,立即下令撤军。袁崇焕看到敌人退兵,乘胜追击了15千米,才得胜回城。

宁远之战,打破了努尔哈赤不败的神话。努尔哈赤在撤军的路上,因心中十分恼怒,使得伤势加重,于8月11日在沈阳去世,终年68岁。

宁远之战后,原来许多降金的官吏和士兵重新归队,山海关外的许多城池再次被收复。

第三节 大清立国

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承父亲遗志,积极整军练武,准备再攻明王朝。而此时袁崇焕也抓住了机会,在一年时间里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的“关宁铁骑”。

天启七年(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8万后金军再次进攻辽西,在连续攻下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之后,兵围锦州。此时袁崇焕已升任辽东巡抚,锦州由大将赵率教守卫。11日,皇太极开始攻城。关宁铁骑既勇猛无比,又有先进的红夷大炮等火器助阵,清军伤亡很大。皇太极一直攻到6月初,也没攻下锦州城,便假装撤兵,其目的是打算半路诱伏明军,袁崇焕下令坚守营垒不出。皇太极无奈,只好再来攻城。袁崇焕整军出城,与皇太极正面对阵。双方数万大军搅在一起混战,战事极为惨烈,双方死伤惨重。最后明军退入宁远坚守。后金军攻城,明军又以大炮轰击,连皇太极的白龙旗也被明军炮火击碎了。皇太极怕重蹈努尔哈赤覆辙,只好退兵。路上被明军伏击,几员大将阵亡。7月,后金军败退回沈阳。

袁崇焕经略辽东,使皇太极夺取北京的计划受阻。1629年,皇太极为了避开袁崇焕的锋芒,便假道蒙古,避开宁远和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北京。历史上称此为“入口”之战。

明朝大军都集结在了宁远,山海关以西空虚。为了保卫北京,只得紧急调边兵入援。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在广渠门外重创后金军队。然而,崇祯帝好猜疑,听信谤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之罪,将其逮捕入狱。后来,袁崇焕被冤杀,崇祯帝自毁长城。

天聪十年(1636年)4月,皇太极在满、蒙、汉等大臣的捧表劝进下,登上了皇位,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以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皇太极登基之后,发动了松锦之战。此战最终使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在被围困一年后投降,洪承畴投降。

松锦之战,使明朝关外重镇几乎丢失殆尽,军队伤亡惨重。崇祯帝只好派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清议和,但屈辱的秘密和议竟被泄露出去,一时舆论大哗,崇祯帝只得把陈新甲杀掉,以挽回颜面。此后,清军屡屡内侵,甚至肆意深入到山东德州一带,大肆劫掠财物,历时长达7个月。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位妻子,其中他与博尔济吉特氏感情最深,在他崇德元年登基时即封她为关雎宫宸妃。在博尔济吉特氏生子之后,皇太极曾高兴地发布了大清的第一道赦令。崇德六年9月,松锦之战正酣时,传来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竟不顾军情紧急,赶回盛京,但宸妃已死。皇太极数次哭昏过去,自此身体迅速垮掉。崇德八年(1643年)8月9日,皇太极因思劳过度而逝世,享年52岁。

满清政权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60年的东征西讨,创典立制,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明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双重打击之下,已经趋于没落。清人一统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四节 定都北京

皇太极死后,皇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因为当时福临只有六岁,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成了实际的掌权者。

多尔衮凭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把大清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大清国势日益强盛。时刻在准备着谋取中原。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相继出现了三个年号: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古城,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先后坐上了三个皇帝。

李自成于1644年春节之后率40多万大军出陕西,一路打到北京,迫使明崇祯帝自杀。李自成一面出榜安民,一面严惩明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大肆抄没家产,充作军饷。吴襄的家产也被抄没了。当李自成得知吴襄是明王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之父时,便让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犹豫不决,决定先带兵入京视情况而定。在路上,他碰到了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当吴三桂打听到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据为己有之后,一怒之下立即退守山海关,令全军将士白盔白甲,立誓为君父报仇。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领20万大军征讨吴三桂。吴三桂连忙写信向关外的大清借兵,表示如果清兵支援,则将裂土以酬。

多尔衮一接到吴三桂写来的书信,大喜过望。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许诺他降清可以封王。

4月4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即上疏多尔衮,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不仅在战略上要改变得城不守之策,在战术上更要招揽中原民心。

在与李自成军队的决战中,多尔衮让吴三桂打先锋,自己带领十多万清兵埋伏起来,找准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清军突然掩杀过来,李自成的军队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时才知道吴三桂已经降清。

山海关战役后,大顺军的形势急转而下,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定都北京。从此,清王朝从偏居东北一隅的地方政权,一跃而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

第五节 康雍乾盛世

清军入关之初,为统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安抚政策,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如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等。然而,清初的统治者依然摆脱不了游牧民族掠夺残忍的本性,他们强行推行“圈地”、“投充”和“逃人法”等五大恶政,并接连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暴行。这种野蛮、血腥与歧视的做法,带来了更严重的混乱和经济的凋敝,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浪潮。直到康熙年间,这一浪潮才渐渐平息下来。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他于1661年8岁继位后,韬光养晦,在他16岁那年设计捕杀了权臣鳌拜,掌握了绝对的君权后,便开始实施他的抱负。

康熙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代有为帝王。

他平定了三藩之乱,并统一了台湾;他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遏制了沙俄东扩的野心;他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强有力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也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千米。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康熙为清王朝的统治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到乾隆时期,乾隆平息了今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的反抗,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小和卓木的武装暴乱,又粉碎了廓尔喀对西藏的企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在社会经济方面,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废除圈地令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们的经济扩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耕地面积。

为了使农村生产秩序稳定,1701年,康熙在全国各省分批实施“轮蠲”的优惠政策,每三年轮免一次。1712年,他又进行赋役改革,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额为准,以后添丁,永不加赋,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

在文化建设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开始,到1795年结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时130多年。在此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也在这一时期达到3亿左右,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清王朝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则相形见绌了。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大这种距离,而举国却浑然不知,这正是近代惨遭外强蹂躏的原因。